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边诞生边消亡 民俗博物馆要开下去离不开他们

2019-04-08 09:16:26
责任编辑:光影

从俗物收集到抢救搜集

每一个民俗博物馆的诞生,绝非信手拈来。

以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2012年该博物馆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复并正式开馆时,馆长姜殿平已在这背后准备了整整16年。

“十年磨一剑,”姜殿平说,“建一个民俗博物馆又何止十年?”

1996年,姜殿平所在村经济发展薄弱,身为村主要负责人的姜殿平上任的第3年,遇上了村里固定资产重组。

“我们这里地势平整,很早以前就实现了农业耕作的机械化。”姜殿平说,在那次村固定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村集体几台老化的大型脱粒机和拖拉机要处置。当时有村民建议,将已经过时的脱粒机和拖拉机卖掉,姜殿平决定将这些老玩意“先别卖,留一留”。

1998年,姜殿平跟随企业到法国学习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法国竟然有中国的磨盘、石碾和古老的瓦缸。他向身边的一名法国翻译询问,这名法国翻译告诉他,这是一个华人居住区,这里的华人尽管身在异乡,但心系中华,所以才将磨盘、石碾和瓦缸从遥远的中国运到了法国。

当国内的这些生活器具被逐渐抛弃时,国外的华人却将“乡愁”带到了国外留存在身边,这让回国后的姜殿平陷入了沉思。

之后,姜殿平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道开始在莱西的民间搜集起了老物件,之后将半径扩大到了平度、即墨等地,最终半径扩到了烟台和威海等胶东半岛其他地区。

2000年,他又随一个民间社团到临近国家考察了这个国家的民俗博物馆。在这个民俗博物馆里,他惊讶地发现原是中国民间的一些生活器具,竟然被摆在了这个国家的博物馆里。

中国的东西流落到了国外,现在竟然被摆在他国的博物馆里展览,姜殿平皱起了眉头。这次回国后,姜殿平决心将流落在中国民间正遭损坏或者未被重视的老物件留下来。

从搜集民间的磨盘、耕具、炊具,到搜集民间的家具,从山东省内到河北、山西、陕西、天津等省市,姜殿平带领队伍在收集民俗用品的道路上浩浩荡荡前行。

“只要是涉及衣食住行用的我们都搜集。”姜殿平说,一开始,他们收集的物件有一些是村民送的,有一些是用钱买的。搜集购买的这些物件材质涉及了木、石、丝、竹、铜、铁、陶、瓷、麻、纸等。

“在一个村庄里,我们收集了一个特大的紫砂缸。”姜殿平说,紫砂缸因年久破裂,这个农户的先祖先后在紫砂缸上钉了300多个锔子。姜殿平说,之前有人要出16万元买走紫砂缸,被他拒绝了,“民俗文化不是生意,不可买卖”。

在收集老物件的过程中,他还从龙口淘回了一个铜制的公平秤,公平秤被发现后,国内多个省的省级市场监管局要花高价买走,被姜殿平拒绝。

一个小小马灯的玻璃罩上锔着68个锔子,这背后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三寸金莲”到底多长,“三寸金莲”的鞋底是如何演变来的,“三寸金莲”之后中国人的鞋底又是如何演变的?清朝的多宝阁做工到底有多精细,皇宫用的多宝阁有多少抽屉,多少个隔断?姜殿平都在民间找到了实物也找到了答案。

我们眼下所用的铁制饮具和玻璃饮具是如何演变来的?在常年的文物搜集中,姜殿平发现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开始如动物一样低头趴在河里饮水,之后学会了手捧饮水,再到后来学会了用折叠的树叶兜着饮水。随着漫长的进化,先人们学会了用竹子或木头制作竹筒或木勺饮水,后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陶器、瓷器并用陶器和瓷器饮水。最后随着现代文明的跃进,铜制、铁制和玻璃饮具相继诞生。

在这家民俗博物馆有一个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质冰箱,这个木质冰箱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青岛,嗜好搜集流落民俗文物者众多。今年86岁的姜忠沺老人,为创办民俗博物馆,倾半生之力搜集散落世间即将消失的民俗文物。

11岁那年,姜忠沺收藏了他在人家渔船上发现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酒壶和4个酒杯。50岁那年,他开始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开始在民间搜集古老物件。

“光中国的地契就搜集了5000多件,筷子笼有1000多个。”姜忠沺说,前前后后30多年来,他搜集的民俗文物总共超过了3万余件。

搜集民俗文物并建民俗博物馆的还有一些中青年人。史记民俗馆馆长史世俊今年只有42岁,他早在30多岁就开始搜集民间文物并建起了民俗博物馆。[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