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边诞生边消亡 民俗博物馆要开下去离不开他们

2019-04-08 09:16:26
责任编辑:光影

虽步履维艰但情怀依旧

对于文物的搜集者和博物馆的承建者而言,绝大多数文物的搜集充满艰辛。

为了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姜殿平带领团队足迹丈量了大半个中国。

“最远到了河北太行山腹地、山西窑洞、陕西黄土高原。”姜殿平说。

为了将这些散落民间的文物“带回来”,有时必须下大功夫磨嘴皮子进行游说,出高价。馆藏紫砂缸的所有者在世时,无论多少钱老人都坚决不卖,直到老人去世后,其后人才把它卖给了胶东民俗博物馆。

16年来,姜殿平搜集8.6万件文物花了多少钱?“没有细算过。”姜殿平说,“现在看来,这些收集回来的民间文物有些是无价之宝,这个博物馆的文物1亿元是值了,但1亿元也不能卖。”

同样,对于姜忠沺老人而言,从邮政系统退休后,为了搜集到更多的民俗文物,他拿出了所有的退休金先开饭店积累资本。“我年纪这么大了为啥开饭店?”姜忠沺说,“开饭店是为赚钱,赚钱是为搜集购买更多的民俗文物。”

之后,姜忠沺将开饭店赚到的60余万元、后来开食品厂赚的钱以及所有退休金全部拿出,用于搜集和购买民俗文物。

每一个民俗文物的搜集者和博物馆的创办者,全是自掏腰包。

史记民俗馆是一个以展现农耕文化为主的小型民俗馆,尽管小,但对于创办者史世俊而言,从搜集文物到建馆,先后投入资金“保守估计超过30万元”。

“没有爱好,没有情怀,没有资金,办不了民俗博物馆。”崂山民俗博物馆馆长田清来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搜集民俗文物并开设民俗博物馆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

“没有情怀,做不了这事。”身兼青岛民俗学会会长的田清来认为,当一件件文物被收集回来后,现实问题出现在面前。

“缺乏足够的承载、展览空间。”田清来说,“几乎每个民俗博物馆都面临空间狭小的问题。”

胶东民俗博物馆将8.6万件民俗文物集中在了196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小到针头线脑、大到早期加长林肯轿车全都集中在了这个有限的空间里。

“如果将这些文物全都有序摆开,至少需要20000平方米的展览场馆。”姜殿平说,场地是他多年来为之头疼的事儿。

收藏3万余件文物的姜忠沺老人,多年来也为博物馆的场所而犯愁。老人说,诸多的文物在胶州的家中根本放不开,为此他曾将这些文物中的一部分送到了济南的山东民俗文化博物馆进行展览并暂藏,为了让这些花了他半辈子精力收集来的文物有个归宿,目前他正将这些暂放在济南和他家中的3万件文物运送到平度市,在平度建馆,以异地安家,了却自己心愿。

青岛民间收藏人士原希建只收藏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和电影机。10多年来,原希建花在收藏这些古老电器上的费用超过百万元。

原希建说,现在他收藏的这些旧家电不光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最早的还有产自荷兰、上世纪40年代的产品。

“产自中国1959年之后的电视机,我这里都有。”原希建认为,这些旧家电代表了我国历史长河中一个特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阶段。

当那些穿越时代的万台电器被收集来时,面临的同样问题是没有场地建馆。“若是有场地的话,我这里的万台家电完全可建一个中国近代家电博物馆。”原希建表示。

除了受场地的制约之外,民俗博物馆的命运当前还面临资金制约。尽管相关部门每年给予胶东民俗博物馆5万元补贴,但这5万元仍捉襟见肘,事实是,胶东民俗博物馆免费开馆7年来,完全在亏本经营。

姜殿平说,8.6万件文物由7名工作人员管理,平均每名工作人员月薪3000元,1年需要支付21万元薪水,同时文物管理还需要水电费、维护和保养费、办公费。

■专家 不能脱离三“主”

“每一个民俗博物馆创办的背后,都异常艰辛,需要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田清来会长说,眼下民俗文物越来越少,收购价格越来越高,原来几十元就可收购的竹子外壳的暖瓶,现在收购价达到了300~500元。以前李村大集是淘老物件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了老物件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民间资本成立的民俗博物馆在青岛各个区市均有分布,数量达数十个。

当民俗博物馆在各地纷纷诞生时,一些民俗博物馆却在成长中消亡。

“市北区一个开放多年的民俗博物馆已经关门谢客了。”田清来会长说,有些民俗博物馆目前经营惨淡甚至到了关门的境地,与资金、政策分不开,几乎所有民俗博物馆都面临这些问题。

民俗博物馆的创建与开馆,不光让民众透过这个空间观望时代进步和生产力变革,很大程度上还承载了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社会责任。

“每一件文物,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姜殿平认为,“民俗博物馆不仅应成为民间艺术的殿堂,还应成为社会大讲堂。”

除了资金短缺和政策法规的缺失或不健全外,民俗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朱振华认为,民俗博物馆开放过程中的人才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俗馆的发展与壮大。

朱振华说,国外最活跃的场所是图书馆和博物馆,目前我国民俗博物馆因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管理和运营,这个行业显得异常尴尬。

朱振华说,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物从业者是历史学、考古学和中文系出身,他们认为这些上层文物、精英文化应该出自皇宫贵族、王公贵胄或大户人家,墓地挖出来的才是主流文物,他们重视地下文物却忽略了地上文物,这也是长久以来民俗文物未受官方重视的原因。

恰恰相反,在朱振华看来,生活文化才是优秀文化根基所在,当前民俗文化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国新办3月19日举行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情况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要适当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

显然,国家文物局发布这一消息,无疑传递了国家重视文物的信号。

朱振华说,国家在当下还应出台相关法规,重视民俗博物馆人才培养形成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对有影响力的民俗博物馆从财政上进行扶持,博物馆自身还应利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行合作经营。

“民俗博物馆真正迎来春天离不开‘政府主导’、‘专家主脑’和‘民众主体’。”朱振华说。

文/图 半岛记者 王永端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