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从“的姐”到“滴姐” 见证青岛城市交通巨变

2019-05-05 09:35:24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热心“女行者”岛城送客28年

\

陈志娟入行网约车三年多以来,累计接了23500多单。来源:半岛都市报

在滴滴网约车司机陈志娟的接单平台里,除了一条条走心的好评外,还有不少乘客下车后发的红包,其中最高的一个100元,是对方为感谢她及时归还了掉落在车上的手机。作为一名女网约车司机,46岁的陈志娟有着比许多男司机更为丰富的从业经验:18岁拿驾照,开过小公共和出租车,车技不在男司机之下,服务又体贴,这让她迅速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

从业三年拿到最高称号

入行三年多以来,累计接了23500多单,每天凌晨5点出车,晚上7点收车。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有回她送乘客到流亭机场已是夜里十一点半,等到接上回程客,踏进家门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多了。

陈志娟平均每天都要求自己跑30单以上,每季度都能拿到“城市英雄”级别奖励,这是滴滴网约车司机里的最高等级。自己干劲十足的同时也不愿看到同事落后,经常给新同事介绍自己的跑单技巧,在公司大家都亲切地喊她“娟姐”。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的性格大大咧咧,跟男人一样,开车也是”。陈志娟是个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受亲戚影响,高中时选择了青岛交通职业高中的汽车驾驶专业。当时班里加上她只有5名女生。1991年,18岁的陈志娟考取了当时的B证,能开手摇发动的解放牌汽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的四方长途总站做检票工作。

上世纪80年代的青岛,公共交通并不像今天一样发达。作为城市交通的补充,一种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小公共”应运而生,线路固定站点不固定,“招手即停”十分方便。由于机缘巧合,陈志娟就成为了青岛当时为数不多的小公共女司机之一,负责跑青岛火车站到沧口公园这条线路。回忆起当时开车的感受,陈志娟感慨道:“冬天还好,到了夏天车里没有空调,散热器就在驾驶座旁边,有时候热得真让人受不了”。

从“的姐”到“滴姐”

1994年,陈志娟开上了人生第一辆出租车,也是青岛第一代投入运营的手动挡夏利汽车。由于当时出租车数量少,路上打车的人也不多,到酒店和宾馆门口靠活是工作常态。“那时候出租车刚刚兴起,收入比较高,而且是大家都很羡慕的职业,一个月能收入六七千元,这在当时所有行业里都算是很高的收入”。

开着这辆手动挡夏利,陈志娟驶离了“小公共”那趟固定线路,第一次跑遍青岛的大街小巷。那时候的青岛,大多是水泥马路和土路相互交错,有时跑起来并不平坦,车后往往还带起一片尘土……

1996年,陈志娟与丈夫步入婚姻,生下儿子以后,便做起了全职妈妈。直到前几年孩子上了大学,自己闲在家里没事,加上网约车当时兴起,重新拾起老本行的想法在陈志娟心里越来越强烈……

2015年,陈志娟正式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作为一名女司机,免不了被人质疑能不能开好车,但她早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驾驶本领。1994年没有导航,每个出租车司机都必须十分熟悉青岛的道路。所以直到今天,提起青岛任何一个地方,她都如数家珍。比起过去来说堪称豪华的自动挡舒适型轿车,随意调节冷暖的空调,这是二十多年前陈志娟不敢想象的。

每天这样长时间高密度地工作,吃饭时间不固定,让陈志娟的胃有些吃不消,吃外面的饭容易不舒服。丈夫就每天四点多起床给她准备好粥和饭菜带上,也曾劝过她不要再干了,但是陈志娟觉得自己本来也喜欢开车,“再干六年吧,给儿子未来做些准备”。

热心“滴姐”跟乘客成朋友

陈志娟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同时又十分体贴细腻,甚至面对个别故意刁难的乘客也会从头到尾以满满的笑容相待。但其实,陈志娟称自己年轻时也曾意气用事,是这个行业悄悄改变了自己。

热心的陈志娟曾经安慰了一个失恋的女孩一路,用自己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开导她,后来女孩对她说,正是因为那天坐了她的车,那个新年自己才好过了很多。还有次一个妈妈带着孩子上车,孩子病了有点不知所措。陈志娟对孩子嘘寒问暖,还照顾了他们一路,年轻妈妈下车后,悄悄转来10元感谢红包。今年4月份陈志娟拉了一对母子,交谈中发现孩子马上面临中考。而他的母亲则表现得非常焦虑,对孩子也没什么信心。陈志娟看在眼里便想起了自己儿子,于是拿出十二分耐心跟孩子沟通,鼓励他。下车前还对他说,“阿姨相信你”,孩子也信心十足答道:“阿姨,等我的好消息。”

在车上,陈志娟捡到过各种各样乘客遗失的物品。手机、钱包甚至金项链……每当这时,她都第一时间想办法把物品交还给失主们。有一次,陈志娟拉了一个要去医院生孩子的孕妇。陈志娟看她只有一个人,心里挺着急,让孕妇赶紧联系自己的家人。孕妇下车后钱包落在了坐上,里面还有住院要用的社保卡和现金。因为联系不上乘客本人,陈志娟很是着急,思索一番把钱包送到了就近的观海路派出所。在值班民警的努力下,东西顺利回归到主人手中。

见证青岛城市交通变化

从小公共到手动挡出租再到自动挡网约车,开车的这些年,陈志娟驾驶的车型在升级换代,越来越舒适高档。开小公共的时代,5路和26路路线是为数不多的平坦的马路。刚开上出租车时的新都心还是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浮山后的房价只有几千元一平……

眼看着土路水泥路变成一条条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平地而起,高架桥飞跨东西南北,缩短了城市的通行距离。当年的市中心就是巴掌大的地方,是道路的延伸扩大了城市的规模,也让市民居住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回想当时在老城区的房子还不到50平方米。而现在搬到市北区,房屋的面积翻了一倍多,一家人住着也宽敞多了。

陈志娟说:“虽然我是个老青岛人,但是很多地方如果不是因为开车送乘客,我也看不到,青岛这30年变化真是太大了。”

文/图 半岛记者 张婧 毛梓权 实习生 马捷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9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采编许可证:3712018002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