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崂山大院从人均面积不足4平米到搬迁浮山后小区

2019-09-25 09:11:57
责任编辑:古德

原标题:崂山大院 棚户生活变奏曲:从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到搬迁至浮山后小区

崂山大院,是青岛市最有名的棚户区之一。大院存在了多少年?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陆续有部分简易建筑,后来位于隔壁的崂山烟草公司(百姓俗称崂山烟厂)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搭建了一些房屋作为员工宿舍,这就是位于台东一路上的院落被冠以“崂山大院”的名字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溯老青岛的生活,棚户区改造是不能不说的故事。

记忆是吝啬的,经历过的人才能拥有。关于崂山大院的记忆,院外的人没有,我们注定不是崂山大院的主角,但我们可以借助青岛著名摄影师吴正中先生的镜头,站在舞台之下,看大院的开启与谢幕,感受老居民的喜怒哀乐……

大院生活变奏曲

天刚蒙蒙亮,整个城市尚处于安静之中。早有睡眼惺忪的大院居民,跌跌撞撞地往公共厕所里跑去。因为院里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后来增加为3个),为了不至于排队,干脆起早去“方便”。回来看时间还早,赶紧睡个回笼觉。窗外天色发白,光线越发明亮起来,大院里渐渐有了慢节奏的曲调,开关门声,咳嗽声,说话声。公共厕所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早啊”这是对新加入邻居的亲切问候。

不一会儿,公共放水时间到了,水龙池子处,大桶小桶、塑料的、铁皮的,排好整齐队形,等候接水。张家长李家短的话题也在这里发酵。

上午,短暂的忙乱过后。暖阳下,窄窄的胡同里,几个孩童笑声朗朗,“21、22、23……”一个短发女孩伸着手指,正在为两名跳绳的孩子数数,显然他们正在比赛,两个男孩背靠墙饶有兴趣地旁观。这是青岛摄影家吴正中1997年拍摄的画面。数数的女孩叫刘津华,现在家住浮山后二小区,早已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

中午时分,炊烟袅袅。“我今天中午包饺子,给你端过一碗来,你们尝尝”,邻居大娘捧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几步就走进了隔壁的院落,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大院中升腾。在居住于高楼大厦中的我们看来,这一画面越发显得温馨、可贵。

傍晚时分,下班后,专程到延安路蔬菜副食品商店买菜回来。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演奏结束后,端着碗在门口胡同的方凳上享用晚餐,不一会儿,邻居也端着碗出来了。“今天吃什么?”“伙食不错嘛!”“过来一起喝两口?”偶尔不想做饭了,便带着老小“下馆子”去。也并非什么珍馐美味、星级饭店,附近的羊肉馆就不错,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吃上一个脆酥酥的烤火烧,真熨帖!

这些片断,并非想象,是大院居民回忆当年的幕幕场景。在他们的回忆里,在保存下来的大院胡同里,一砖一瓦,一尘一土,都在讲述着大院居民的平凡生活。

镜头定格温馨画面

青岛著名的摄影师吴正中,从1996年底,开始拍崂山大院,直到2001年大院彻底搬迁完。“1997年至1998年期间,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几乎天天去,有时侯一待就是一整天,去过多少次,我也记不清了。青岛的崂山是一座名山,在全国颇有名气,而崂山大院是青岛的棚户区,这两者的矛盾关系,恰恰增加了人们对崂山大院的好奇感”,吴正中说崂山大院虽有“崂山”之名,却无崂山之美。用石块、土坯搭起的房子密密麻麻低矮而拥挤。大院当时有居民412户,1162人,老居民们多是青岛解放前从山东农村来青岛混穷(既干杂活出苦力)的,后来在青岛扎根、繁衍生息。大院里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很多人家一间房卧室厨房两用,有的还搭吊铺,孩子在上面,大人在下面;有的三代人同住。尽管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十分简单,然而,他们却有一个温馨富足的精神家园。“2001年初,大院中的居民已全部迁入工程优良率达98%的浮山后居民小区”。

如今,喧嚣已尽。不过,深埋在心底里的邻里情却未曾消失。半岛记者走访浮山后小区了解到,搬迁后的邻居还会经常走动,一起喝茶、跳舞、聊天,过去那些艰苦却充实的经历他们会不时重温,滤掉苦涩,只留浓浓的温情。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古德]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