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寻找密切接触者有多难?大海捞针也绝不放弃

2020-04-14 08:43:12
来源:青岛晚报
责任编辑:光影

原标题:不管在哪我们都要找到您

市民每日关注的疫情公告信息中,一些关键信息是由疾控的“密接组”逐一确认得来的。 “密接组”成员每日守在电脑前、电话旁,反复核实表格信息,细究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的每个细节,只为了履行身上的职责:不管您在哪里,我们都要找到您。自城阳区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20年1月25日,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抽调9名工作人员成立了“密接组”。截至4月12日,小组成员已在岗工作了78天。

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从大年初一集结成组,“密接组”的成员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成立之初,小组每天至少要打三四百个电话,近日随着境外输入病例的增多,工作量又有所增加。在与病毒较量的这场战斗中,“密接组”的任务艰巨且重要。他们与时间赛跑,对密切接触者及时追踪到位、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力争第一时间控制可能的传染源。

虽然有很多密接者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直接问询,但对于飞机、铁路旅客列车、客运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者,就需要“密接组”及早排查、确认落实防控措施。为了保证时效,“密接组”必须24小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排查和跟踪。这一过程虽如大海捞针般艰难,但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在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收集确诊病例的行程之后,再筛选出发病前后乘坐的交通工具、到过的场所、接触的人员,“密接组”开始追踪。根据病例乘坐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客运汽车、出租车)的航班号或车次信息,筛选需要排查的航班号或车次信息,提请公安部门、交通部门、机场根据旅客实名登记信息将同天同乘该航班号或车次的人员检索出来,然后通过大数据,尽可能查找到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联系方式。根据联系方式,“密接组”开始打电话与每一位密切接触者联系。

化身“外交官”打消顾虑

打电话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难度,但实际操作也不简单。 “密接组”成员和每一位密切接触者取得联系后,首要任务是确认信息,然后按照规定对他们进行政策告知,取得对方信任理解,还要消除他们对后续14天医学观察的抵触情绪,并告知医学观察的注意事项。如果联系对象配合的话,一个电话一般5分钟左右,但并非所有交流都能很顺畅,有的甚至需要持续十几分钟。如果第一次打电话联系不到人,“密接组”成员会间隔一段时间再继续拨打电话,有可能从早联系到晚,但最终还是无人接听。有时候好不容易联系上了,话没说两句就被对方挂断了,甚至被拉黑。遇到这种情况,“密接组”成员会通过短信方式,解释工作的必要性和利害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实在联系不到,还要请公安部门查询密接人员的其他信息,直到联系到本人为止。“密接组”成员刘虹波被大家称为“外交官”,因为她亲切的声音总能在电话中很快取得对方的信任,同时换位思考,安抚他们焦虑的情绪,并传达隔离医学观察的通知及注意事项。

联系到密切接触者后,“密接组”工作的第二步是分类汇总管理密接者,根据规范管理到位。对于已经去往外地的密切接触者,“密接组”会发协查对象信息给市疾控中心,通过市疾控中心要求密接人员所在地进行后续的追踪管理。同样,“密接组”也会收到外地协查函,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收到就要立刻展开追踪。

成员各有分工一起抗“疫”

“我们每个人肩上的责任都很重,疲惫不堪的时候,我们相互鼓励。” “密接组”组长马海燕介绍,协查小组组长徐丽艳孩子才九个月,她总能在第一时间抽丝剥茧,找到协查函的有效信息,追踪到每一位密切接触者。小组中有60后的郝翠霞、70后的徐琴、矫环庆,他们一直坚持值夜班;还有80后的张琨、秦天瑜,90后的王晓燕。王晓燕主动揽下了接传真的活儿,晚上等到没有协查函才会回家。

“密接组”还有一样重要的任务:每天上报各种报表。负责报表的葛琳被大家称为“表姐”。她每天要向不同部门报送9种表格,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便是和组长马海燕对数,一天工作即将结束时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对数。只有两人对上数后,这一天的工作才算是画上了句号。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于波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