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0 12/16 09:33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黄宗英童年在青岛生活读书 与老舍住同一“旧居”

原标题:“甜姐”走了留下青岛往事

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于12月14日3时28分于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黄宗英的名字对于许多老青岛来说并不陌生,不仅仅因为她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更重要的是她曾在青岛这座城市生活过,并在许多追忆文章中提及在青岛的往事:家住青岛龙口路2号、在江苏路第一小学读书……对于这座保留着她童年记忆的城市“印象极好”。

曾与老舍住同一“旧居”

黄宗英的旧居在哪?准确说来,应该是龙口路2号。在黄宗英所著自传《黄宗英回忆录:命运断想》中描述:

“到我7岁时,父亲黄曾铭从北京西城电话局调青岛电话局,任总工程师,全家迁居青岛。我非常喜欢青岛,喜欢在海边沙滩玩沙子,堆沙坑,盖房子,用蚌壳做锅、碗、瓢、勺,与宗洛过家家玩。我们家住青岛龙口路2号。

“这是一座有大院子的两层楼房,前院空地很大,我和宗洛在里院小片空地上种了花生、芝麻……我八岁时,父亲给我买了辆四个轱辘的自行车,是后轱辘旁有两个保险小轱辘,待我能骑上去走了,就摘掉一个小轱辘。青岛是丘陵地,我在江苏路第一小学读书,就从坡上骑车去上学。 ”

如今,黄宗英兄妹们的旧居已经挂上了老舍故居的牌匾,定位为黄县路12号。缘何会有两个不同的道路定位呢?黄宗英的兄长黄宗江于1993年再度回青时曾写下一篇文章《能不忆青岛》,其中作出了解释:“记得就在路口的小巷里,门牌是龙口路2号,荒园后一座旧楼。记得贴邻1号是前朝赵市长的,现仍略具格局。但我住过的2号荒园只剩下破木板的旧门依稀可辨,却标了3号,遍寻2号无着,想是原来的双号俱都改成同侧单号了。荒园尤荒,仍有一座二层楼,但楼型与位置都不太对头了。再环视才发现隔墙尚有一楼,亟像是我旧居之楼,却被一墙堵死。报社的同志告诉我那就是明日要去参观的老舍旧居,门开在黄县路上了。次日前往,近前端详,才断定就是我住过的楼。时我家住楼上,楼下是二房东。我家1934年秋迁出,老舍先生是次年夏迁入此楼下的,故未得见面。如此说来我就和先生同一旧居了,又何其幸也。 ”

苦恼于自己的高个头

在黄宗英9岁的时候,因父亲去世,家道陡落,黄家从月入360块大洋到无分文收入,无奈只好在寡母的带领下举家去了天津讨生活。而临行前的“托猫”则是黄宗英在回忆往事时津津乐道的话题。当年黄家曾养着一只纯种德国大狼狗与一只名贵猫咪,而她的人生第一篇作品,就是与二哥黄宗淮写了篇《托猫启事》贴在大街上,因为他们一家要离开青岛了,想找一户好人家把猫咪接过去。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良友书坊并青岛文学馆的主持者臧杰曾与黄宗英先生有过交集,并于2013年赴上海龙华医院拜访过先生。据臧杰回忆,黄宗英先生当时精神不错,谈笑风生,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探望。 “当时跟黄宗英先生交谈了挺长一段时间,她的兴致很好,得知我是从青岛远道而来,主动谈起了自己在青岛的童年往事,对于青岛这座城市印象极好;之后又说起自己在1941年去上海投奔大哥黄宗江的事情,加入上海职业剧团,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出演曹禺话剧《蜕变》中姨太太一角,从而开启了演艺生涯。”据臧杰回忆,黄宗英先生豁达且开朗,对于有些辛酸的往事达观以对,甚至还开玩笑说起当时自己的高个头带来的影响,“那时候女演员哪有像我这样一米七几的高个子,当时剧团里很多人都不看好我,搭戏的男演员都不好找,还好后来我演戏还不错。 ”

“甜姐”音容留旧梦

黄宗英曾在自叙诗中言道,“丑丫今已雪盈颠。无多春暖花开日,不少风欺霜虐天。银幕舞台留旧梦,荒原极地续新篇。壮心未逐前尘散,绕室彷徨百遍旋。 ”灵动的表达、率真的情感,让她的艺术人生“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真实不变的人生”。

银幕“甜姐”令人难忘

1925年,黄宗英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1943年,黄宗英参演胡导(原名胡道祚)导演的轻喜剧《甜姐儿》,一举成名,成为红极一时的“甜姐”。

1946年,主演个人首部电影《追》,之后分别在《幸福狂想曲》《丽人行》《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 1954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

1960年,担任剧情电影《六十年代第一春》的编剧。

黄宗英也是一位作家。1965年,她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职创作。报告文学《大雁情》《桔》曾先后获得1980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3-1984年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1988年,与丁玲联合创作报告文学集《一代天骄》。 2019年,荣获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1952年,黄宗英被调到上海文学研究所,转行成为编剧。从此,银幕上的黄宗英逐渐隐退,作为报告文学《小木屋》《大雁情》《天空没有云》作者的黄宗英开始广为人知。

她的《大雁情》呼吁要给一个饱受不公平待遇的植物学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给他平反。为了帮助研究高山植物生态的科学家实现在西藏建立一个观察站的梦想,黄宗英筹措经费,带着团队三进西藏,帮助女科学家圆梦——第一次进藏,她写出了报告文学《小木屋》;第二年,第二次进藏考察,她跟踪拍摄了纪录片《小木屋》;第三次进藏,年近七旬的黄宗英和科学家考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因严重高原反应昏迷了两天两夜。

四段婚姻浪漫动人

黄宗英18岁时初婚,第一任丈夫是当时剧团里的指挥郭元彤,艺名叫异方,他在两人结婚18天后,就因为心脏病撒手人寰。

1946年,21岁的黄宗英与对她照顾有加的程述尧结婚,这一年,她由舞台走上了银幕,主演了第一部电影《追》。次年,她与赵丹合演《幸福狂想曲》,才子佳人,日渐生情。赵丹对黄宗英说:“我觉得你应该是我的妻子。”待《幸福狂想曲》拍摄完毕,他们的爱情终成“幸福进行曲”。后来,程述尧和上官云珠结婚后,两个家庭始终保持着热络的往来。

1980年10月10日,赵丹因病离开人世,生性活泼的黄宗英从此形单影只,独自生活13年。

后来,在黄宗英赴美国探亲期间,想翻译一位外国诗人的诗歌,遇到了问题,便写信给哥哥黄宗江的好朋友冯亦代请教,两人日渐熟络,热线不断,开始了鸿雁传书。

在一次讲座时,有青年问黄宗英:您还会找对象吗?黄宗英说,我嫁给了很宽广的“大河”,现在如果要再结婚,我要嫁给学问更好的“大海”。1993年,黄宗英嫁给了她心目中的“大海”冯亦代,两人一个68岁、一个80岁,共同走过10年婚姻生活。黄宗英说,婚后的10年是很充实的10年、灿烂的10年。一本《纯爱》,是他们夫妇结婚十载浓情蜜意的最好见证。

本版撰稿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