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1/08 08:06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亚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寒潮为何这么冷:从北极“发货”并且“冷链运输”

原标题:为啥这么冷?北极原装的

近期冷空气频频来袭,特别是1月6日夜间至7日早晨,北方最低气温大面积创下今冬新低,多地气温甚至刷新了气象监测史纪录,人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为什么这次寒潮这么冷?这是不是传说中的“最冷”冬季?早报记者综合气象专家的解读,解释下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这次寒潮这么冷?

有上一次寒潮的“雄厚”基础

提到寒潮,很多人都对2016年1月下旬的那场全国性寒潮印象深刻。那一年,在寒潮的席卷之下,我国多地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今年在接连两场寒潮的“侵袭”下,也同样给人留下了“冻彻心扉”的印象。这两天北方不少地方的冷,不能说跟北极类似,体验上简直是一模一样,毕竟原本在北极上空盘旋的极地涡旋真的“出圈”,影响到我们了。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从寒冷程度来看,北方部分地区比2016年“霸王级”寒潮影响时还要冷。一是因为,这次冷空气本身足够“高冷”,由于是北极极涡南下,携带了大量寒冷的空气,导致它所经之处气温出现大幅下降;二是,在此之前,2020年末寒潮和元旦结束后1月4日至5日的弱冷空气,已经为北方大部地区气温打好了偏冷的基础,此次冷空气的到来,无疑使得本就偏低的气温更是“雪上加霜”。

预计8日开始,这波寒潮走向尾声,这个极地的冷气团通道也将逐渐减弱,但之后仍有补充冷空气活动,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家依然逃不过冷的感受。

据说冷空气从北极“发货”?

真的,并且是“冷链运输”到货

北极聚集了大量冷气团,导致极地低空形成冷性高压,高空则形成冷性低压,这个极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涡旋系统,就是极地涡旋,它也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来源之一。

在冬季,当极地涡旋四周的高空急流实力强,极地涡旋就老实窝在北极地区上空逆时针转圈圈,极地以外地区的寒潮、冷空气就相对不会那么活跃,那么这一冬对我们来说就可能是暖冬了;而当高空急流减弱,裹挟了大量极地冷气团的极地涡旋就有了南下的机会,影响北半球的冷空气就更为活跃,也就是今冬的这两次寒潮的状况。

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这两股寒潮都是极地涡旋的部分主体南下,路过西伯利亚地区这个冷空气“加油站”积蓄了更多能量,让冷气团的气温更低,降温能力更强。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敦双介绍,最近我们青岛经历的这两次寒潮都是典型的“横槽转竖”型冷空气过程,就是极地冷涡南下,过程中积蓄了很多冷能量,从高空中到了我们这里后,冷空气开始倾泻而下,巨量的冷空气从高空到地面,并且迅速南下移动,将大半个中国给“速冻”。

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

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后期我国还会有冷空气活动,或达不到过去这几次全国型寒潮的强度,但冷空气活动还是会比较频繁。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认为,人们热衷于讨论今冬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现在还不能完全下定论。他说,一是今年冬季持续低温天气在历史上看并非太极端,二是目前冬季还没有结束。预计1月下旬开始气温会逐渐回暖并转为较常年同期偏高,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的概率较大,所以目前还不能说这是近年来最冷的冬季。

从过去几十年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历史序列来看,我国整体呈增暖趋势。在近十年以及2010年、2011年、2012年冬季都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冷,其中最冷的是2011年冬季;2017年和2018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同期,这两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出现了较大范围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低的特征。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海浩”奇观

早报1月7日讯 7日早晨开始,就有市民在网上发布海面上飘逸雾气的照片。“看起来像是海上开锅了,也像是蒸馒头一样。 ”很多网友评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奇观。早报记者当天在栈桥景区看到,栈桥及小青岛周边海面上确有一层薄雾流动,就像海水在冒热气一样,海面上停泊的船只以及回澜阁、小青岛等都在这层雾气中,宛如仙境。

“这种现象的确罕见,我们称为‘海浩’。”市气象台专家李庆宝解释,“海浩”是指当海面上方的气温骤降到-10℃以下,海水温度高于空气温度,海水蒸发为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因此呈现出好像“白茫茫云雾”的现象,形成“海浩”。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发布的消息,当日青岛近海的水温为5.3℃,胶州湾水温为3.2℃。李庆宝介绍,当日青岛沿海还出现了“冰浪”的奇特天气现象,就是在海边的局部区域,低温把波浪冻住,形成美丽的冰冻浪花,这是因为气温太低,加上岸边原本就吸收了太多的寒冷,波浪来不及退回去,瞬间被冻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孙启孟 摄影报道)

“泼水成冰”

1月7日,青岛市区气温降到-15.9摄氏度,创下近30年来新的低温极值记录。几十年不遇的低温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在身边开始尝试“泼水成冰”,一时间各种视频刷爆了朋友圈。 7日,早报记者也亲测了在户外泼水的场景。下午3时许,早报记者一行四人,满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崂山区株洲路190号附近,体验“泼水成冰”。迎着寒冷的北风,手拿装有90℃热水的保温杯,当记者从地面腾空跳跃的同时,快速将手中的水挥洒出去,一瞬间,泼出去的水形成雾状小冰晶,“泼水成冰”试验成功。记者共试验了三次“泼水成冰”,准备离开时记者发现,由于当天气温低,在泼水过程中一些滴落在记者头发上的水滴也已经变成白色的小冰晶状。

所谓的“泼水成冰”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冰,而是水,只不过是热水洒到了地上,地上的温度特别低,热水才会结成冰。还有要说明的一点是,热水并不能在泼出去的瞬间结成冰,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冰而是水雾。

(观海新闻/青岛早记者 吴冰冰刘宇航 肖梦婕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