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原标题:聚焦2020年度青岛科技奖

12月16日上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表彰为我市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会议并为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颁奖,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市政协主席杨军出席。与会领导为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者颁奖。

赵豪志在讲话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他说,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创新产业集群,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科技创新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创新、辛勤劳动,为我们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赵豪志强调,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卡脖子”问题和可供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不断培育科研领域国际“领跑者”和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策源点”。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壮大创新型企业队伍,建好用好企业研发平台,不断引进企业创新力量,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精准政策引才,以激励机制用才,以周到服务留才,持续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要努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动能。

会上,宣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全市共有156个项目(人选)获奖,其中,市科学技术最高奖2人,自然科学奖10项、技术发明奖9项、科技进步奖131项、国际合作奖4人。笪良龙、董蒨作了交流发言。

会上还发布了《青岛市实施“沃土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根据《行动方案》,青岛将实施 “高企育苗工程”等8项扶持政策,到2024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实现翻一番,超过10000家;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8000家;上市高企数量翻一番,超过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市领导孙立杰、于玉出席会议,耿涛主持,市委有关部委、市直有关单位、中央和省驻青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部分驻青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获奖者及家属代表、高新技术企业代表等参加。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成龙

重点产业项目摘得超七成奖项

156个项目(人选)获奖 企业获奖数首超高校、科研院所

12月16日上午,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召开,对获得2020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2020年度,全市共有156个项目(人选)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荣获科学技术最高奖;另外,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3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4人获国际合作奖。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科学技术奖励与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本届科技奖突出奖励的导向性和引领示范作用。整体来看,获奖项目与我市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更加明显——获奖项目中,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现代海洋等我市重点产业的项目共110项,约占全部获奖项目七成以上。

在集成电路领域,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 “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开发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研制了超高清显示驱动系列化芯片,打破了海外相关技术和产品垄断,实现了我国显示驱动控制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

此前,我国液晶电视控制芯片主要由韩国、日本等国外厂商供应,自主研发能力和配套能力较弱,制约着我国显示领域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电视产品逐步向“大屏、超高清”方向发展,对显示驱动芯片的性能、分辨率等提出了更高需求。在此背景下,该项目成功研制了支持不同屏幕分辨率的系列化液晶显示驱动芯片,解决了大屏幕液晶时序控制、显示均匀性控制、背光补偿、高速串行接口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无独有偶,由我国唯一一家可生产自动络筒机的企业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项目“VCRO自动络筒机的研发与产业化”也获得了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次项目研发的VCRO自动络筒机,在突破现有卷绕、接头、集中供纱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42项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集中高效供纱、异型管智能排除、生头速度加快、生头成功率提高、管纱质量自动追溯、远程运维等性能,有效降低了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提升了我国在自动络筒机研制行业的话语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

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在此次市科技奖当中,企业获奖比例进一步提高,更加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市科技局统计显示,本次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数量首次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达到65项。获奖企业中,78%为高新技术企业,头部科技企业引领作用增强。

生物安全柜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一级屏障,能够保护人员安全、样品安全、环境安全。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首创了智能生物安全柜以及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安全防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其牵头完成的 “智能生物安全柜与安全联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成功解决了传统生物安全柜在气压波动大等极端环境下难以稳定运行、缺乏联控功能无法形成整体联控体系等难题,同时增加完善智能控制功能,形成协同智慧管控平台,打造更加完备的实验室整体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安全装备产业技术进步。目前,产品累计在全国34个省市地区超1000家机构投入使用,应用客户涵盖医院、疾控中心、科研院所、药企等。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从企业需求出发,我市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通畅。获奖项目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特色突出,在全部企业参与的91个项目中占64项,占比达70.3%。其中,青岛耐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发的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关键技术实现了3分钟快速提取直接上机测试,40分钟内完成核酸检测,将核酸检测从“小时级”转变为“分钟级”,获得了唯一的科技创业类一等奖奖项。

社会民生效益更加显著

面向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发展领域,市科学技术奖的不少获奖项目体现了 “科技惠民”的属性,显示出科技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滨海城市复杂的环境和条件下,机场建造往往面临施工难度大、风险水平高、施工运营损伤识别难等技术难题。面对这一难题,青岛理工大学牵头完成了“滨海复杂交通枢纽机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该项目研发了滨海复杂交通枢纽机场智能施工关键技术、滨海机场工程结构灾害安全评估关键技术和大型机场空间大跨结构损伤智能识别关键技术,解决了机场智能建造等工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目前,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等多项重大工程中成功应用,显著节约了建造和维护成本,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8亿元,有效提高了机场等工程的安全度。

科技创新助力,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健康也有了更多保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历时18年建立了碘-125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技术体系,通过与新博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内外率先创建了多模态图像融合导航系统,实现了实体肿瘤的精准手术模式。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包括青大附院、青岛市中心医院等在内的市内外20余家医院推广,累计救治患者2万余人。

笪良龙、董蒨获市科技最高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笪良龙——

为潜艇穿上“隐身衣”装上“顺风耳”

青岛历史上牵头拿到国家科技一等奖的次数不多。此次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海军专业技术少将笪良龙就曾牵头完成过一次“国家科技一等奖”。 30多年来,笪良龙一直从事海洋环境效应等相关海洋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着力解决潜艇在水下 “藏得住自己”,同时“探得着别人”的攻防作战核心问题,为维护我国水下国防安全锻造了“杀手锏”。

让潜艇“藏得住”自己“探得到”对方

祖籍安徽桐城的笪良龙说,自己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 1985年高中毕业后来青在潜艇学院当兵。与从小长大的农村环境不同,部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笪良龙一鼓作气,两年后以“状元”的成绩考上了大学,选择进入潜艇学院深造。也就是从这个选择起,笪良龙便 “锚定”了潜艇这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

现在,我国潜艇相关的科研技术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以发展经济为主线的时期,科研领域并不像今天这般得到重视,一个项目的经费有3万元已经算得上是 “大手笔”。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笪良龙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课题,完成了海洋动力学本身如何应用于作战的研究,在全国首次系统研究了海洋中某现象对海洋作战的影响,相关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一等奖。

海洋的水深、温度、盐度、密度、声速以及声波在海洋传输过程中所形成的物理场等要素,就相当于陆地上的“地形地貌”,对潜艇在水下作战有重要影响。

“在水下,声音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在有些水温高、声音无法达到的区域,就形成了天然的‘隐蔽区’。 ”笪良龙介绍,在这个原理之上,他系统开展了潜艇海洋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揭示了海域中复杂水声环境对潜艇作战影响基本规律,“摸清”了海底传播介质的应用秘诀,为我国潜艇海底隐蔽和作战提供了技术支持,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这项成果相当于为潜艇穿上了“隐身衣”,使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分析评估和潜艇水声作战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军事效益。

潜艇在水下不仅要能“藏得住”自己,还得能“探得到”对方。为了让潜艇在水下“看得更远”,笪良龙揭示了会聚区对潜艇探测影响的基本规律,根据声传播等间隔聚焦特性,发现了某海域海表温度与会聚区形成的线性关系,使我国潜艇既能“打得远”,又能“看得远”。

此外,笪良龙还把研究的目标转向了“藏”和“探”的设备研发领域,为潜艇穿上“隐身衣”的同时,装上“千里目”和“顺风耳”,确保其在水下能更好地收集各类有效信息。据悉,笪良龙主持研制了多型多平台海洋环境效应装备,实现了相关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推动我国水下无人平台跨域发展

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国防安全领域,尤其是海洋国防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无人平台应用离不开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制造。“传感器技术从来都是国家的核心技术,没办法通过进口获得。”笪良龙说,“传感器不行,设备就没办法进行信息感知,就开展不了各项工作。所以传感器是设备的核心,是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

近10年来,笪良龙一直率团队“瞄准”新型传感器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并成功完成了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生产。他告诉记者,团队研发的新型传感器,不仅能够接收声压、震速等信息,还能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延伸探测距离,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型传感器还可以更加精确地确定目标方位的具体信息。笪良龙介绍,团队已经在该领域突破了多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在此基础上,笪良龙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套某型水下滑翔机,开展了国内首次大规模实际运用,填补了我国水下无人平台在该领域的空白,推动了我国水下无人平台跨域发展。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

让二维CT图像变三维立体“数字肝脏”

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常说,自己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与青大附院结缘了——母亲怀孕期间患卵巢肿瘤,得到了青大附院专家们的精心医治;董蒨的出生地也是青大附院。

“从小听妈妈讲这些故事,选择从医是水到渠成的事。 ”40年来,董蒨一直从事小儿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长期坚守在小儿外科医疗工作的前线,并在扎实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前提下,带领团队在国内较早开展数字医学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从小儿外科领域专家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创客”,董蒨不断尝试、创新、突破,从临床出发推动科研,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让“可视化精准诊疗”成现实

作为全国知名的小儿肝胆外科专家,董蒨曾经挽救过无数患儿的生命。但有一场手术,却让他永生难忘。

那是50岁生日当天,董蒨被一通紧急电话叫回手术室,一个4岁女孩被汽车从肚子上碾过,肚子因内脏出血而高高隆起。手术台上,打开患者腹腔的一瞬间,血液因为巨大的压力直喷天花板。

由于术前常规的CT检查无法全面展示孩子的伤情,整个手术过程险象环生。手术从晚上9点持续到凌晨,患儿出血达3700毫升,相当于全身的血液“换”了4遍。尽管董蒨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把孩子救了回来,他却没有松一口气。“我再也不想经历一次这样的慌乱,迫切期待有一种方法,能让我在开腹前就知道患者究竟哪里有问题,又该怎么治。”不久后,在董蒨与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一次会晤后,一个“可视化精准诊疗”的解决方案诞生了。

青大附院与海信集团联合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都属于国际首创,可以将近千张原始的二维CT图像自动转换成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立体的“数字肝脏”,让医生在术前就可以 “看到”病变与血管、脏器的位置,为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精准导航”。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只需要对着屏幕挥挥手,就能 “隔空”操控数字肝脏旋转,从不同角度脏器情况,判断手术操作路径。

如今,这套技术已经在全国120多家医院得到应用,并于去年被美国科学家购买入驻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世界机器人外科中心,从小儿肝胆外科拓展到其他脏器外科,从孩子到成人,万余例患者从中受益。相关项目也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青岛历史上首个由我市推荐获得的医学类国家科技奖,也是我省大外科领域斩获的首个国家科技奖。

攻坚“儿童癌症之王”

为攻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董蒨也开展过系列创新性研究,还因此获得过2017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我市临床医学领域首次获得该项殊荣。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被称为难治多变的“儿童癌症之王”,60%的患儿发生骨髓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增殖和转移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

为了解决这个难缠的病魔,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董蒨成功培养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细胞系,这是国际上首次建立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与转移分子机制和干预及应用研究提供了支撑,也为抗神经母细胞瘤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董蒨常说要把论文写在救治疑难危重患儿的手术台上,把科研做在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的餐桌上。后半句话,源自团队在进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海量猪肝”。

实验过程中,董蒨带领团队对猪肝脏的代谢、肝小叶超微三维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2017年研发了生鲜猪肝祛毒等系列技术,获得了中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12个国家的26项发明专利,可以在保证安全无毒的前提下,改善猪肝的口感,提高猪肝的营养成分,从而开发系列祛毒猪肝食品和适用于婴幼儿、孕产妇、老人、术后人群的猪肝系列营养品。

本版撰稿(除署名外)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耿婷婷 摄影 韩星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1 12/17 07:31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亚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