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学科闯关自备服装 花式校园活动成家长“甜蜜负担”

原标题:校园“仪式感”,由谁“买单”?

“孩子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闯关活动,为了呼应活动主题,突出仪式感,班里给孩子统一买了小帽子,花钱不多,但是真有必要吗?”日前,市民宋女士向青岛晚报教育记者反映,自己对班级在学科闯关活动中营造仪式感是否过度感到疑惑。记者就此展开调查发现,部分学校、老师、家长对于校园各类活动仪式感的过度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期末学科闯关,还涉及校园活动、班级宣传等多个方面。悖离了营造初衷的校园仪式感,已经成为部分家长的一种负担。

【校园现象】

学校活动自费置装

花费不多但也浪费

据宋女士介绍,临近期末,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为该校中高学段的学生安排了一场学科闯关活动,活动设置了多项“关卡”,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孩子们在游艺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买帽子的钱平摊之后普通家庭都能承担得起,但这帽子不适合日常穿戴,以后用到的机会几乎为零。 ”宋女士说,虽然能看得出孩子们参加活动确实挺开心,但如果不买帽子,他们的开心程度应该也不会打折,为了呼应活动主题而购买一顶帽子,在她看来有点浪费。

“我们学科闯关倒没花钱买什么东西,但为了筹备六一儿童节,没少费劲。”市民孙女士告诉记者,孩子所在的一所优质小学很注重儿童节庆典,为了一展风采,各班使出浑身解数,孩子的班级组织购买了演出服,老师、家委会不断落实各种演出细节。 “我的工作状态基本是5+2、白加黑,那段时间真有点不堪其扰。 ”孙女士无奈地说道。

记者随机采访部分家长发现,像宋女士、孙女士的苦恼并非个例。尽管“花式”校园活动给孩子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童年新空间,可需要花费金钱、精力来营造的仪式感也让一些家长吐槽。

每班一个微信公众号

点击量少关注度不高

“我们学校基本上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点击量只有几十。你想想,除了自己班的家长点击进来看看,谁还会多看几眼? ”市民李女士的孩子去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孩子入学后没多久,她就积极报名参加了班级家委会。按照学校相关要求,班级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算是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公众号内容由家委会成员们轮流编辑、发布。

作为一名驻青高校的老师,李女士平日工作较忙,每次轮到她发布班级公众号内容,几乎都要熬夜准备,还得绞尽脑汁,“感觉比自己备课还麻烦。 ”如果轮到自己发布公众号内容时,赶上工作太忙无法完成,她还要拜托家委会其他成员帮忙。“编辑一条微信耗费的时间至少要1个小时,而且我真觉得意义不大。 ”

记者了解到,为了记录孩子的校园动态,让家长、孩子感受到成长的仪式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班级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有的是班主任或家长主动注册,有的则是学校提出的要求,而发布的内容以班级动态为主,维护工作也主要由家委会承担。在采访中,有多位家长认为,一个班级整个学期也不会发生多少“大事”,多是乏善可陈的“小情”,在班级微信群发几张照片分享即可,没必要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点击量寥寥无几,家长、孩子也不会过多关注,这也算是一种资源浪费。

班级活动还外聘老师

追求仪式感“被内卷”

“追求仪式感也开始‘内卷’了,就算你不想‘卷’,也要跟着一起‘卷’。 ”市民刘先生这番感慨源于不久前参与了孩子班级的一场朗诵评选活动,他说,孩子的班主任对待工作很认真负责,也一直教导孩子们在各项创优争先活动中不要落后。所以,决定班级报名参加朗诵评选活动后,班主任便不断鼓励孩子们积极准备,不要敷衍,要有沉浸其中的仪式感。因为疫情的影响,此次活动的参评方式是提交朗诵视频,孩子们的表现以及拍摄手法都可能影响参评成绩。于是,就有家长提出外聘专业老师给孩子们进行指导、拍摄,拿出一件过硬的朗诵视频作品。“外聘老师是要收费的,虽然平摊之后钱不多,但我还是觉得没必要。而且我们参加的仅仅是初试,到底能不能入围还难说呢。不过听别的家长说不是只有我们班这么干。 ”

除了活动外聘老师,有的班级连排练就要讲究“仪式感”。一位小学生家长就告诉记者,有段时间孩子的班级为了准备一场演出,每天晚上有家长在网络平台发起直播,进行线上排练,“不用老师发话,家长自己就‘卷’起来了。 ”

【多种声音】

家长心有不满口难开

老师不闻异议不知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校园活动仪式感过度追求的现象,有些是基于学校的相关要求,有些则与班主任的要求有关,还有相当一部分与家委会、家长的“主动内卷”脱不开干系。而且,这些现象主要集中于小学和幼儿园学段。有中学生家长明确表示,面对升学压力,无论学校、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为了校园活动而营造过度的仪式感。

“其实我完全能够理解,班级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增强孩子的闯关体验,只是具体方式还是值得商榷的。”市民宋女士的观点比较具备代表性,不少家长都肯定了校园活动追求仪式感的初衷,但是他们也表达了“过犹不及”的不满。

采访中,有教师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一位小学老师说,有些活动是学校统一安排的,如果家长没有提出异议,老师也未必能了解大家的真实想法,更不可能反映给学校。

【专家观点】

把握尺度考验智慧

沟通渠道需要畅通

青岛大学督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周东明认为,“双减”政策落地近一年,校园发生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变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日益增多,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组织活动注重适度打造仪式感,可以有效增强孩子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如何把握仪式感的尺度,则考验着执教者的智慧。如果过分追求仪式感,是无法实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能的,也脱离了真正的教学目标。 “双减”政策不仅要为学生减负,也要为家长减负,判断一项活动是否把握好仪式感的尺度,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是否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不必要的负担。同时,需要畅达家校沟通,要为家长提供表达真实想法的渠道。

另外,周东明也提醒家长们,“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广泛参与,也需要家长积极主动地走出教育焦虑,比如先从过度追求校园活动仪式感的“内卷”中走出来开始。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雷林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2 06/29 10:57
· 来源 ·
青岛晚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