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从几近关门到年销售超180亿元 供销社回归的青岛解法

原标题:从几近“关门”到年销售总额超180亿元——

供销社回归的青岛解法

首席记者 王好

最近,供销社“回归”成为热门话题,从资本市场上的概念股,到流量平台上的热搜,无不热火朝天。

“供销社”三个字,对于七零后来说,是“回忆杀”,对于零零后来说,是“一脸蒙”。要抹平两代人的知识盲点,显然不能只靠百度。为此,记者深入青岛基层供销社,采访相关行业人士,透过他们,一探供销社“回归”背后正在被重新定义的经营逻辑和经济价值。

社区居民每天“炫饭”

保质保供还看老供销

11月2日,在青岛城阳区,由青岛市城阳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与社区合办的大北曲西社区惠民综合服务中心内,74岁的王老太再次走进店里,“上午已经来了两趟了,这里价格便宜,东西新鲜,离家还近,方便省事!”她向记者展示已经购买的粉条和面,表示打算再买点菜。在这里,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小百货等3000多个品种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更有农金通服务、家政服务、保险服务、网络服务、快递服务等解决居民生活日常所需。

在线上,青岛市即墨区供销合作社官方微信平台的官方商城里,回头客“小兔子”留言:东西很正宗,都是当地特产,家人们也都很喜欢。包装也不错,快递发货及时。关键是政府品牌,值得信赖。

在基层社即墨古城供销社服务的环秀景苑小区社区群里,业主们每天都在“炫饭”:排骨、玉米、青菜、豆腐……“保质保供,还得是老供销合作社。‘70后’对老供销合作社都有很深的感情。”一位业主如是留言。

这一幕幕,都是供销社作为经营主体,服务青岛市民日常生活的正在进行时。虽然看似与商超、电商、社群团购这些红海行业大同小异,但实际上却是大有不同。

“供销社属于集体所有制形式,它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始终是服务‘三农’。”青岛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青岛供销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1948年8月成立至今,青岛市供销合作社已有70多个年头,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不同发展阶段。而无论什么时候,聚焦为农服务始终是供销社的主责主业,也就是要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农产品进城“最先一公里”。

赋能农民专业合作社

主动出击“抢市场”

不过,既要做好为农服务,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变化,青岛供销系统也历经风雨洗礼。据了解,过去的供销社是计划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承担者,农村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流通,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全部由供销社一家垄断。也因此,低效、垄断等弊病日益显现,影响了消费体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充分竞争的发展需要。

事实上,相较中西部地区,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青岛,在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下,供销社的改制更为彻底。在2000年前后,根据总社要求青岛供销系统改制,旗下原有的农资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等经营主体推向社会。而随着改制逐步推进,基层社不断减少、弱化,供销社的整体功能也就大为减弱,一度辉煌不再。

改革意味着变化,而求新才能应变。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出台,供销社的重振迎来转机。2015年,国家正式做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去年7月,国家再次启动了对供销社为期两年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

目前,青岛基层社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基层社,采取政策帮扶、强社带动、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服务能力,全市恢复完善基层社83处。

与此同时,与以前“依赖政府”的老路不同,恢复重建的基层社有着更多市场逻辑。据介绍,眼下青岛供销系统的基层社恢复重建工作不同以往,并非供销社单打独斗,而是向已经形成,但在资本、人才、技术等经营要素方面相对缺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敞开大门,“只要愿意加入,都可以成为社员,在供销社的体系内进行更为规范的品控管理、品牌打造,把当地好的农产品推向市场,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青岛市供销社通过实施社村“共建”行动,支持基层社与村(社区)“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建立供销合作社、村(社区)“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方合作机制,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建设,共建村庄达到132个。

主动求变,也让供销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与行业对手同台竞技,学习深圳优秀标书制作技巧,摆脱区域发展思维,主动参与各区市的招采项目,先后参与了山东航空青岛基地、青岛市国税局、青岛恒星学院等数家单位招标项目。2021年,青岛供销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87.7亿元、利润总额5700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1.37倍、1.34倍,推动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销售总额再创新高,达132亿元,同比增长13.2%。

■“老供销”说

曾经彷徨困惑没方向

如今政策加持干劲足

众所周知,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促进了农副产品的产出,但是长期以来,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农业生产利润低,农民受中间商的盘剥,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等问题广泛存在。某种程度上说,重振以“为农服务”为主责主业的供销合作社,更大的看点在于,发挥其自身政治属性的天然优势,去往资本不愿“下沉”的地方,帮助农民,把他们组织起来。其背后,显然是乡村振兴这一国之大者。

作为一名老供销人,即墨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国世迅,已经在供销系统工作三十多年了,他见证过供销社的兴旺,也经历过改制后的茫然彷徨。“即墨供销社最辉煌的时候,每个乡镇都有基层社,大的村庄还有分支机构,基层社和下属公司,加起来四十多个单位,人员差不多3000人,在大家伙眼里,能进供销社上班,是一种光荣。”

国世迅回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供销社的体制优势不复存在,加之人员、债务等问题造成包袱沉重,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败下阵来,到2010年前后,随着基层社和下属公司改制破产,曾经四十多个单位几乎“清零”,只剩下机关里的一些老员工,大家思想上也很困惑,没有方向。

“曾经这么大的供销社,难道还竞争不过别人吗?”国世迅并不服气,而他的坚守也最终有了结果。2010年以后,供销社恢复重建政策陆续出台,“国家政策指明了方向,我们也有了干劲。”

国世迅说,眼下,通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开设“民宿”,组织乡村观光旅游,即墨古城、鳌角石等供销社成为“网红打卡地”。例如在鳌角石村的供销人家民宿项目,通过盘活运营闲置村居,村民和村集体不仅可分享每处房屋每年约1.5~2万元的房租收入,更可以受益于乡村旅游的人流,带动当地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增收。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2 11/05 08:21
·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