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渔民寒夜出海捕捞海蛎子 四小时拉回一万六千斤

原标题:红岛海蛎子开捞,记者深夜跟随渔民海上探访

进入12月份,经历了半年多的等待后,红岛海蛎子迎来了收获期。由于受潮水影响,渔民都是深夜出海,运用特殊的渔具,像农民耕地一样,在海里收获海蛎子。近日,记者就跟随红岛的渔民,一起出海探访捕捞海蛎子的过程。四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一艘渔船就捞回一万六千余斤海蛎子。不过,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成活的,上岸分拣以后,大约只有3成是可以食用的。进入寒冬以后,渔民们也迎来了最辛苦的季节,在海上如果不干活,三层羽绒服都能被寒风吹透……

寒冬深夜出海捕捞海蛎子

12月2日晚上8时许,记者准时来到了红岛渔港码头。寒潮过后,气温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在码头上,海风还是吹得让人头疼。在码头上,有不少渔船都亮着大灯。渔民陆续来到码头,准备出海收获今冬第一船海蛎子。

养殖户曲先生说,每年到了夏季,气温开始升高的时候,海蛎子就进入繁殖期。进入冬季以后,才慢慢进入了收获期。从10月下旬,渔民们开始放养海蛎子苗,一直忙到11月底。

“放完苗后,之前放养的海蛎子也进入了收获季。”曲先生说,进入12月份,胶州湾的海蛎子就陆续迎来了大丰收的季节。而且,进入冬天以后,海蛎子也比较肥美。

但对于出海作业的渔民而言,海上的风浪却不怎么友好。曲先生介绍,12月初,青岛迎来了一次寒潮降温天气,受大风影响,渔船都回港休整。12月2日,今冬最强寒潮刚过去,养殖户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今冬第一次捕捞作业。

曲先生介绍,渔民出海主要还是看潮水。回码头的时候,一般会赶在涨潮的时候回去。这样卸货的时候会比较方便。由于受近期潮水的影响,出海的渔民们选择在晚上8点左右出海,凌晨一两点钟回码头。随着潮汐的变化,这个时间也会延后。

虽然寒潮已经过去,气温也略有回升。但是到了晚上,气温还是比较低。对于出海作业的渔民而言,这也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间。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出海打鱼的渔民已经陆续不再出海了。”曲先生说,对于养殖海蛎子的渔民而言,寒冷的冬天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跟船出海,一定要做好保暖。

晚上8时许,由于正值落潮,码头距离渔船还有两米多高。渔船停放的位置,也没有台阶可以下去。在渔民的帮助下,记者抓住了船上的绳索,跳上了岸边的一艘船。随后,又穿过了两艘船,才到了晚上要出海作业的渔船。

由于是近海作业,10多米长的渔船上并没有驾驶舱,全部都是露天的。整条渔船上共有5人,他们分工也非常明确。船长负责开船,另外四人分为两组,负责打捞海蛎子然后装袋。经过简单的检查以后,渔船开始往养殖的海域出发。

铁犁耕海,如同刨花生

海蛎子的养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吊养,另外一种就是底播养殖。吊养的方式,收获的时候比较简单,只要开船到养殖海域,用手捞上来就可以了。在胶州湾,养殖户普遍采用的是底播养殖。就是将海蛎子苗撒到海里,让它们在海底自然生长。

“一般海螺价值比较高,可以请潜水员来捞,海蛎子都是用专门的渔网。”于船长给记者介绍起了他们的网具。在网兜的最下方,是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这个铁架子有两三百斤,一两个人根本搬不动。”于船长说,他们在大海里捞海蛎子,跟农民在土地里刨地瓜、花生差不多。这个两三百斤的大铁架,就是他们“耕地”的犁耙。

晚上8时30分许,经过30分钟左右的航行,渔船终于来到了预定的养殖区。记者看到,在渔船上,还准备了四根六七米的长竹竿,竹竿上绑着浮标以及闪烁的红灯。

到达区域后,师傅按照顺序将四根竹竿放到了海里,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区域。“长度一百米左右,宽度四五十米。”于船长说,这一片大概十几亩地,就是今晚他们工作的区域。整个作业的过程,就是按照顺序在海底打捞,一般得打捞四五遍。打捞的次数也不固定,看当时放苗的情况如何。如果放的苗多,打捞的次数就少一点。

放置好了浮标以后,于船长就将船头摆正。四个渔民分为两组,分别在船的两侧将渔网放下。渔网就是两个大网兜,可以将耙上来的海蛎子收集起来。

4小时拉回一万六千斤

放下渔网以后,明显感受到渔船行驶有点吃力。大约过了20分钟左右,估摸着快装满了。渔民们开始起网。

在水里,这一网兜几百斤,光靠人力根本拉不上来。在渔船上工作,主要都是依靠绞盘。渔民将位于船头的发动机启动,将绑着渔网的绳索慢慢拉起来。很快,两三百斤重的铁犁耙拉出水面。两名渔民借助绞盘的力量,将铁犁耙固定在船舱里。

“从海里刚捞上来,还有很多污泥,需要进行清洗后,才能拉到船上。”于船长说,为了方便,他们都是直接在海里清洗。清洗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用一根绳索拴住网兜,用绞盘将网兜在海里上下移动。这样,掺杂在海蛎子里的污泥基本上就洗干净了。

这样一网兜海蛎子,至少有几百斤。在清洗的过程中,整条渔船都跟着晃动。清洗了十来次以后,渔民才将盛满海蛎子的网兜拉到船舱上。

随后,他们将渔网再次放到海里。船长负责开船,另外四名渔民则在船舱里,开始对海蛎子进行装包。于船长说,这一个网兜装满有四五百斤,渔民需要用铁锹,将海蛎子装进网兜里。到了深夜,海上的风浪逐渐变大。但忙活了一阵子后,渔民身上都已经开始冒汗。在捕捞的过程中,也不时有其他渔船靠过来,大家相互打声招呼,随后又各自忙碌起来。在海上,大家作业的范围都是严格按照浮标标记的位置。于船长说,这一片海域是他们两年前放养的,到了今年的收获季才过来收获。等到明年收完了以后,就会再放上海蛎子苗。这样分不同的区域放养,每年按照顺序来收获。

刚刚将船舱里的海蛎子收拾完,放在海底的渔网又装满了。随后,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卸货装货。从晚上9点一直到凌晨1点多,四个多小时,他们基本上都在忙碌,偶尔有两三分钟的间隙,也就是喝上几口热水,马上又开始新的劳作。

凌晨1时许,渔船上已经堆满了海蛎子,于船长这才决定返航。

可食用海蛎子仅3成左右

进入深夜以后,气温明显开始下降。相比于风浪产生的颠簸,海上的冷风才是最难熬的。借着开船的间隙,四名渔民也终于可以休息一下。

凌晨1时30分许,渔船终于靠岸。码头上,早已有工人等候卸船。“产量跟往年差不多吧,这一船大概一万六千斤左右。”于船长说,整体上来看,这一片海域收获的数量跟这两年差不多。

于船长说,这些捞上来的海蛎子,很多都是海蛎子壳。上岸以后,他们还会用车运到厂区里。等天亮以后,会有专门的工人进行分拣。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些海蛎子是两三个粘在一起的,也有一些是空壳。

“经过分拣以后,粗略估计也就能剩3成是能吃的。”于船长说,分拣好以后,这些海蛎子就将进行装车,发往全国各地。

很肥美,刚上岸就被订购

近两年,海星等接连侵扰胶州湾海域,给养殖户带来不小的损失。今冬第一批海蛎子上岸,收获情况如何?

养殖户曲先生说,影响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滩涂的位置、撒苗的密度等等。从总体上来看,海星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少海蛎子都被吃了。另外,今年降水偏多,有些区域的海水盐度降低,海蛎子也出现了一定的死亡。

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出现了一定减产。受减产影响,今年的海蛎子价格有所上升。曲先生说,海蛎子的批发价两块左右,好一点的能卖到两块三四毛。跟往年相比,能贵一两毛钱。

曲先生说,吊笼养殖的可以转移到其他区域进行育肥,相对而言,个头可能会更大一点。胶州湾的海蛎子都属于底播养殖,纯自然的环境下,一般长得都不算太大。从这两天的收获来看,一般10个海蛎子能达到1斤。

得益于胶州湾优良的条件,生长的海蛎子也非常肥美,上岸以后并不愁销路。曲先生说,现在红岛渔港区域,只有他一家开始捕捞。现在一天三条船在海上作业,大概5万斤左右。这些海蛎子,有一些被本地的商贩购买。但是每天的量太大了,基本上都是发往了外地。

“咱们胶州湾的海蛎子肥美度高,市场认可度比较好。”曲先生说,准备收获之前,早已经有东北的客商发来了订单,海蛎子分拣完成以后,很快就会被端上市民的餐桌。除了东北,还发往浙江、四川、重庆等地,胶州湾的海蛎子很畅销。另外,曲先生也解释说,在南方,很多人把它称为“生蚝”,在北方多称为“海蛎子”,其实它们都属于一个品种。

海蛎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尤其是进入冬季以后,各养殖户也会陆续开始收获,上岸的海蛎子也会越来越多。临近春节的时候,价格会稍微高一点。整个收获期能持续到明年5月份左右,市民们可以在此期间大饱口福。

记者体验

四层防寒衣物挡不住海上寒风

在出海的渔民眼里,相比于晕船,冬天的寒风刺骨,才是最难熬的。为了做好保暖措施,记者特意找出了最厚最好的保暖内衣,在市场上买了一条厚棉裤。冬季到了晚上,即使在陆地上,也非常寒冷,可想而知在海风的吹拂下,渔船上会有多冷。

出海前,渔民特意提醒多穿点,记者穿上了两件保暖内衣,外加一件冲锋衣还有羽绒服。四件衣服往身上一裹,感觉行动都有些困难。但是,刚上渔船,船老大就告诉记者,穿的太单薄了,到了晚上恐怕扛不住。“我穿了四件,裹得严严实实的,应该吹不透吧。”记者对于船老大的这个说法,有些质疑。于船长顺便展示了一下,一件保暖内衣,一件毛衣,还有一层棉衣,最外边是一个保暖的冲锋衣。“我们干活,身上发热还穿这么多。到了下半夜,海上的气温非常低,你不干活恐怕扛不住。”

晚上8时30分许,渔船到达养殖区域。由于寒潮刚过,海上风浪并不大。穿着两层羽绒服,并没有感觉到太冷。到了晚上11时左右,海上的风浪开始变大,体感温度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下降。渔船里也没有驾驶舱,寒风直接吹透四层衣服,冷到骨头里。

看记者实在熬不住,船长找来了多余的冲锋衣。披上以后,能稍微感觉温暖一些。但这种温暖,过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又被寒风吹透。

好在到了凌晨1点多,渔民们终于将渔船装满,开船返回码头。记者随船探访的四个多小时里,渔民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们身上穿着几层厚衣服,干活的时候,身上出汗,脸上却冰凉,这就是他们寒冬里的日常。时间久了,身体的关节都会咯吱作响。“寒冬里出海,‘蛎蛎’皆辛苦。希望今年产量能好一些。”于船长说,只要收入能高点,大家的辛苦也就值了。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来源:半岛都市报 编辑:戴慧慧]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2 12/06 08:00
· 来源 ·
半岛都市报
· 责编 ·
戴慧慧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