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大地奏丰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原标题:青岛大地奏丰歌

四季耕耘乐,最喜是丰收。

9月23日,亿万中国农民再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五谷丰登、共庆丰收、共促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崇高礼赞。

在青岛,农民以丰收的果实,为自己的节日增色添彩——丰收,是压弯枝头的沉甸甸的秋月梨,是宝石般闪耀的串串葡萄,是颗粒饱满的花生,亦是一船船满载而归的鱼虾……在这一天,广大农民既享受着瓜果满园的喜悦,又播下了新一轮生长的种子。

作为“大都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代表,青岛锚定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目标定位阔步前行。2022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478.05亿元,占全市GDP的3.2%。全市陆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涉农区市面积占到80%以上;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9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47.7%。2022年,青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1元,增长6.0%。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青岛大地徐徐展开。这丰收的光景,让人欢庆、引人高歌。

金秋好“丰”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放眼沃野田畴,入眼皆是一幅忙碌却又喜庆的景象。青岛好“丰”景,以花生收获为序幕,将如火如荼次第拉开——

全市97万余亩花生果多粒满,收获已超七成,高油酸花生成亮点;全市360万亩夏玉米丰收在望,目前正在实施玉米“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措施,在提单产上做最后“冲刺”。提面积、提单产、提总产,玉米“三提”丰景已成定局。10月中下旬,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将全面进入集中收获期,目前全市7000多台大型收获机械正检修试车、厉兵秣马、蓄势待发。另外,今年青岛计划播种冬小麦348万亩,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农药化肥提前谋划皆备,深秋初冬季节,数万亩农田将再铺满目新绿。

青岛是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面保供、自给自足的城市。青岛突出“大食物观”,构建起“36111”多元化稳产保供体系,托起居民“稳稳的幸福”。

守稳“粮袋子”。青岛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1.2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67%。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设7个万亩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打造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的绿色增粮“青岛场景”,带动2023年全市夏粮生产面积342.79万亩、同比略增,亩均单产420.97公斤、同比增长1.94%,小麦总产144.31万吨、同比增长1.96%,良种覆盖率达到99%,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品种优“三增一优”的特点。经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组实打测产,平度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核心基地小麦亩产达到837.2公斤,再次刷新青岛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丰富“菜篮子”。坚持“稳猪、扩牛、增羊、壮禽、强奶、培新”,全市共有规模养殖场270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创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8家,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16万头,培育2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263个“菜果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持续抓好蔬菜、果品等生产调度和指导,上半年肉蛋奶总产量49.52万吨,蔬菜总产量195.1万吨、同比增长2.9%,连续两轮取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

把牢“质量关”。青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连续4年入围全国十强,培育农业领域中国驰名商标2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292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全国同类城市最多。强化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每年完成定性定量检测38万批次以上,全市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打好“特色牌”。如此丰富的“食材”,为青岛发展农产品全产业链提供了保障。抢抓预制菜风口,青岛出台了《青岛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打造15家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大型预制菜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达到100家,全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时下,全市规上预制菜生产企业达61家。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财经客户端推出的“2023智造预制菜·新锐城市50强”榜单中,青岛入选十强城市。

产业好发展

作为农业领域的“头部”,益海嘉里布局青岛,是青岛现代农业的“点睛之笔”。今年上半年,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一系列的动作让人惊叹——一期项目正式开园,今年预计实现产值100亿元;二期项目开工建设,重点打造“智能化中央厨房”,推动“接一连三”、产业集聚;三期项目拟投资8亿美元,主要规划建设酵母、酱油、醋加工及特种油脂等板块。据介绍,全部三期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建成后年产值将达450亿元。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益海嘉里是青岛在农业领域发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持续提质升级的缩影。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专章部署,提出“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今明两年,全市共计划开工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计划总投资688亿元,年度总投资156亿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袁瑞先介绍,青岛实施产业链和大项目建设行动,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升级。除益海嘉里外,总投资100亿元、占地1000亩的上合绿色农产品博览中心,将建成国家级绿色香辛料交易市场;总投资30亿元、占地1000亩的利群农产品精深加工类物流项目,将打造江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仓配一体化智慧物流基地……

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青岛加快推动全市农业农村领域58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51.57亿元、同比增长8.53%。优选26家农业“金花”和15家“链主”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55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今年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26家,营业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9.3%。1-8月份,全市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985.8亿元,同比增长30.2%;全市农产品出口283.2亿元,进口70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5%和28%。全市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3%,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

如果说乡村产业是“良禽”,那为产业栖息发展提供雨露滋养的“森林”可以说不可或缺。

去年6月,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意见》,提出遴选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组织坚强有力的片区,用3年时间,在全市集中打造10个左右的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带动各区(市)建设36个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一年多来,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如火如荼,其中最为振奋的是,乡村产业正在蓬勃生长。每个示范片区立足于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构建起了特色鲜明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要素强农,青岛亦是不遗余力。青岛创新实施种业强农、数字强农“双强行动”。争取市级资金3000万元,在全国率先创设“拨改投”种子金,在农作物、畜禽、水产、微生物四大板块均培育出种业单项冠军;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首批国家种业阵型企业中,青岛市有9家主体入选,居同类城市第一位。高起点打造青农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调度中心、农村三资监管中心、乡村振兴可视化展示中心“四大中心”一体化集成。创建1个国家级、4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区,全球首艘10万吨智慧养殖工船正式运营。

农民好收成

农民丰收节,主角是辛勤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对于农民来说,付出辛勤劳作后的获得感,是最踏实的回报。

让农民获得感有保障,青岛首先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1.5万脱贫享受政策和监测帮扶人口开展针对性帮扶措施。今年安排各级衔接资金4.42亿元,实施各类衔接项目144个,继续推广防返贫综合保险,今年共发放“雨露计划”补助1127人次、169.05万元。全市推广“齐鲁富民贷”,新增发放齐鲁富民贷贷款12.8亿元,贷款余额22.4亿元。

农民最明显的获得感,便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过去,提起农村,往往是一幅破败脏乱的景象,这也是影响人们“回乡”最为直接的因素。近年来,青岛推动城乡一体,久久为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环境优美、寄托乡愁之地。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在各村创新开展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打造“微景观”2.3万处。今年,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累计发动群众102万人次,“三线”整治1.8万处,农村全域干净、整洁、有序的面貌正在形成。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正通过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环卫统筹抓。

此外,青岛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推进10项国家级、5项省级试点,为农民从体制机制层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聚力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青岛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成员管理;实施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升级扩面、“阳光三资·清廉村社”建设五大行动,共清查回收土地6.7万余亩,规范问题合同3.7万余个,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3亿元;健全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交易,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2744笔,成交额达10.34亿元。同时,青岛正在积极争取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聚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新争取藏马镇作为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镇试点,全省仅两镇获批。制定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规范“一户一宅”管理,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行动,拓展城乡用地空间,全市盘活利用宅基地2229宗,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超过1.1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发运行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系统,推动宅基地全程信息化管理,实现市、区市、镇、村四级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新审批宅基地261宗。

聚力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类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示范社576家、示范家庭农场413家。开展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常态化服务,累计授信825笔、11.4亿元,居计划单列市首位。

聚力农业保险改革。在保险险种、保险机制和保险模式上持续创新,2023年,在已开展17项保险的基础上,又开展市级玉米收入保险、花生“保险+期货”等5项试点工作,逐步实现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

礼赞丰收,致敬农民!在这个洋溢喜悦、充满干劲的节日,让我们为乡村振兴高歌,为和美乡村点赞!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张锦宏]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09/23 08:49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张锦宏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