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军民齐心携手,共铸一座城的荣光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双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地双方要密切协作,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会上,青岛再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十连冠”。这是青岛这座城市的光荣,也是驻青部队和全市人民的光荣。
青岛是国防重镇、驻军大市、兵员大市,拥有光荣悠久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传统。从1993年首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到如今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三十多年风雨兼程,这份荣耀背后,是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实写照,是军地携手齐心协力促双拥的最好褒奖。
春华秋实,硕果盈枝。透过青岛双拥工作的时代景深,回望走过的足迹,每一步都镌刻着奋进、激情与荣光。
经过几十年创新实践,青岛积淀形成了“最佳海湾筑军港,最美地块建营房,最优儿女穿军装,最好保障献国防”的新时代拥军“青岛理念”。青岛深刻把握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形势任务,赓续双拥优良传统,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全局出发,创新探索出“走访慰问全覆盖、互办实事全落实、服务官兵全方位、社会拥军全要素”的“四全工作法”,多层次、多维度推动新时代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构筑双拥“大格局”
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时针拨回到32年前。1993年是延安双拥运动50周年,青岛首次参加了在延安宾馆礼堂举行的纪念大会。会上,对56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进行命名表彰,这也是青岛首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此后,青岛先后8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九连冠”,成为全国连续获得该荣誉称号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2020年10月,青岛市第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全市双拥工作总结暨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动员大会,认真总结“九连冠”成功经验,吹响新一轮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号角。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双拥工作机制”的部署要求,自觉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双拥工作,从大局出发做好双拥工作,将双拥工作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从整体规划上确保双拥理念始终不改、目标始终不变、热情始终不减,努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并进。
双拥机制更加健全完善。优化完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驻青部队首长任组长、副组长,军地双方各成员单位“一把手”任成员,不断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全面落实党委议军会、军地合署办公、应急应战响应等重大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连续30余年召开军地联席会议,保障900余件军地互办实事项目全部顺利办结。
工作体系更加顺畅高效。将双拥工作融入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建设,聚焦夯实双拥工作的基层基础,青岛按照“全覆盖”“五有”要求,不断加强市、区、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机构建设,全市10个区(市)、138个镇(街道)、1987个村(社区)全部组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同时,在区(市)、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推广“双拥工作站”服务模式,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拥军服务保障网络,在全国率先推出“智慧荣军”信息平台,打造“15分钟服务圈”,军人军属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注重将双拥共建中的经验做法固化为政策规范和长效机制。2021年,全国双拥办主任会议首次在青岛召开,总结交流军地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经验做法,新时代拥军“青岛理念”由此推向全国。
用情用力,抓紧抓实“分内事”
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对于地方来讲,就是要竭尽全力为部队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把驻青部队的小事当成大事,把驻青部队的难事变成易事。”秉持这一理念,青岛始终将服务国防军队建设、支持驻青部队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和重大职责,坚持“抓经济不忘固国防、搞建设不忘兴武装、谋发展不忘强战备”,坚持“部队需要解决什么,支前就保障什么;练兵紧缺什么,支前就准备什么”,积极改善官兵训练、生活条件,切实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分内事抓紧抓实。
开展“情系边海防”等活动,投入近2亿元完成长门岩驻岛部队供电项目,结束了长门岩长达58年不通电的历史;投资400余万元,为朝连岛驻岛官兵配备海水淡化设备,该岛70年“靠天吃水”成为历史……以军地联席会议为平台,帮助解决好用水、用电、通信以及就医看病等难题,以后方“无忧”保证前方“无畏”。
服务保障重大活动,青岛同样不遗余力。近年来,青岛圆满完成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期间无线电保障,辽宁舰入列10周年、护航编队启航等各类保障任务,为海军成立纪念日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舰艇开放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青岛“爱军之岛 拥军之城”的城市名片更加深入人心。
广大军人军属为国防军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青岛市着眼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军人军属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军人军属切身感受到“从里到外的温暖、从头到脚的荣光”。
——聚焦拓宽“后路”,让部队官兵不为退役安置担心。
青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安置”办法,确保符合条件转业军官100%安置到
行政参公岗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创新“双向选择”、任职辅导员、跟踪督导等机制,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实现部队、退役军人和接收单位三方满意。建成全国首个退役军人人才开发基地,创新“职”为老兵一对一精准推荐就业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动态监测平台,启用13家军地两用人才市场,累计帮助1.95万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精准扶持退役军人就业。
——聚焦巩固“后院”,让部队官兵不为家属就业分心。
青岛每年拿出近百个行政事业岗位,全面实现行政事业编随军家属“随来随安置”。开展退役军人、随军家属专项招聘,在全国率先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在全省率先建立现役军人困难家庭临时援助机制,帮扶救助现役军人临时困难家庭。
——聚焦扶持“后代”,让部队官兵不为子女教育忧心。
建立军人子女入学联络员制度,严格落实军人子女就近就便入学、随父母调动转学、参加中高考优待等政策,每年帮助1000余名军人子女就近就便入学,实现了“随申请随入学”。
优待尊崇,扩容荣军“朋友圈”
念兹在兹,枝叶关情。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工作和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强调“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
“这轮椅真是送到了我的心坎上。”去年12月,接过崭新的轮椅,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多场战役的青岛老兵米永文难掩激动,他说,“荣军微心愿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军人的尊崇和关爱。”
军人身许国,全民尊其家。在青岛,“荣军”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208项优待目录清单,从最初的交通出行等优待优惠,到目前形成包含“荣军联盟”“荣军通”“荣军加油”“荣军驿站”等26个子品牌的“荣军矩阵”,涵盖生活消费、餐饮娱乐、文旅住宿、交通通信等各个方面,真正把对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的尊崇优待细化落实到日常点滴,引领带动“全民荣军”的热潮。
举例来说,为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看病贵”难题,2023年,青岛在全国首推为重点优抚对象购买专项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普惠性保险报销之后,剩余的个人自付部分还可通过“荣军保”报销,最高可报销30万元,优抚对象全年最多自费5000元。
身处和平年代,崇尚英雄、关爱军人,就是在守护国家和民族的钢铁脊梁,凝聚发展前行的坚强力量。
常态化开展“清明祭英烈”“红色九月”等主题活动,持续推进“为烈士寻亲·让忠魂归根”和“绘忆英烈”活动,为215名烈士寻找到亲属或安葬地;
用好全市27处烈士纪念设施和785处零散烈士墓等红色资源,编纂青岛英烈故事、烈士文物故事120余篇,线上线下推出11个主题展,创新烈士褒扬纪念“菜单化”宣教模式,发布菜单化服务或课程40余项;
开展参军入伍新兵欢送仪式、退役军人回乡欢迎仪式、现役军人立功喜报集中发放仪式,建设双拥街60条,打造双拥主题公园26处,规划建设占地320亩的“荣军谷”综合服务示范区,累计服务8万余人次;
开展中小学生“英雄故事我来讲”主题展播,举办“军休功臣进校园”等宣讲活动1100余场,受众12.1万人;
……
一桩桩、一件件,不仅营造了浓厚的爱军拥军氛围,更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爱国情强国志。
与此同时,广大驻青部队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亲人,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驻青部队大力支持城市更新建设、旅游品质提升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开展山头公园整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同时,驻青部队还积极参与地方抢险救援、疫情防控,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援。
新的起点,新的出发。青岛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拥军“青岛理念”,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强军梦的深厚伟力,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亮丽名片”,为推进强国强军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佳旎 余博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