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均38万批次的快检数据,构建起农产品安全的“数字画像”
掌稳安全之舵 提升“青岛农品”竞争力
全市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30个,认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特质农品36个;“青岛农品”连续6年入选全国区域农业品牌“十强”,农产品市场交易额连续3年超千亿元,出口到17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年保持全国36个大中城市首位,青岛市连续三轮取得全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优秀等次。
青岛市作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构建“36111”稳产保供体系,聚焦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以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为目标导向,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以质量“保”品牌,安全监测、溯源管理、绿色升级等多管齐下,孕育出“青岛农品”公共品牌,坚持严格执法和推进标准化生产,构建起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全力吹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号角。
农产品品质“看得见”
近日,记者在位于莱西的艾泽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食用菌生产线上机器轰鸣声不断,从将苹果木打碎发酵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至设备开始,称重搅拌、原料分配、装包、灭菌、接种、培养……香菇菌包的生产全流程都在车间流水线上进行。
“将生产环节挪进大棚、搬进工厂,通过标准化技术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的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得以严格把控。”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万思敬表示,该中心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优质化服务统筹推进,年均深入蔬菜大棚、养殖场等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5000余批次,在筑牢市民餐桌安全防线的同时,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站稳市场,助力农民增收。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以产品品质为核心,全域推广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规范,统筹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累计修订农业地方标准(技术规范)314项。针对茶叶、畜禽养殖等十大品类开展定制化指导,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标可循。强力推进标准化检测体系提能升级,高标准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实验室,检测资质覆盖农产品、畜产品等八大领域。全市涉农区市综合检测中心与16家优质第三方机构均通过“双认证”。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培育国家级示范主体21家、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7个,崂山区获批全国首批名特优新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县,青岛市农安中心入选全国首批技术机构,形成“示范引领、区域试点、技术支撑”的标准化发展格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餐桌上安全“守得牢”
莱西市店埠镇是蔬菜大镇,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还有1.2万多亩的设施大棚,镇上建有200多家冷库,大量来自本地、外地的蔬菜在这里集散。为确保店埠镇产出的蔬菜能够吃得放心,不给“店埠萝卜”“店埠蔬菜”等招牌抹黑,店埠镇农业服务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的3名监管员肩负起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青岛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但这并非是简单叠加监管环节,而是系统性的创新。这种治理智慧,对于破解农产品质量监管的“碎片化”难题具有重要启示。
源头防控是安全之本。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创新机制,织密农产品源头治理协同网络。创新顶格统筹机制,组建由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8个部门组成的食品安全源头治理专项协作小组,发挥组长单位统筹职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数据共享、风险预警、问题共治平台,实现跨部门协同监管常态化,推动源头治理从“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型。创新贯通融合机制,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体系,形成“市级统筹、县级落实、乡级排查”的一体化监管模式,贯通监管、检测、执法全流程,显著提升了跨区域治理效能。创新制度约束机制,出台《青岛市食品安全“三书一函”制度》《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约谈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制度刚性压实监管责任,全市443个镇级、5992个村级网格精细化管理全覆盖。
与此同时,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强化科技赋能构建多维监测网络,以立体化网络精准覆盖13.7万余家生产经营主体。近年来,年均开展定量监测1.8万余批次、快速检测38万余批次,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一张图”,通过绿、蓝、橙、红四色动态标注风险等级,集成多维度分析模块,建立“月度提示、季度专报、年度总结”研判机制,推动“监测—研判—决策”闭环管理。累计开展农安知识科普“五进”活动20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制作科普视频20余期,阅读量超200万次。
土特产增值“有赚头”
“家人们,我是胶州的。胶州大白菜是俺的家乡菜,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纤维细、营养好等特点,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称号。”点击青岛九龙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春花的“春花小姐姐”视频号,这段朗朗上口的开场白,让胶州大白菜俨然已从当地的“土特产”变成了一款时尚潮品。
云山大樱桃、大泽山葡萄、马连庄甜瓜、夏格庄蒜香鸡……如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土特产”,已不仅是农产品,更是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这也揭示出农产品品牌化的深层逻辑:当质量安全成为基本前提,文化赋能就成为价值跃升的关键。青岛通过“土特产”三字诀,探索出一条质量与效益协同提升的发展路径。
聚焦“土特产”大文章,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因势利导,坚持质量优先、以品质塑品牌理念,深挖“土”资源、提升“特”品质、激发“产”动能,严抓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
深挖“土”资源,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调查,全市收集23类2205个农产品的信息。建立绿色优质农产品资源信息数据平台,将农产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现状等信息纳入平台,提供精准导航指引;“一品一策”制定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分类分步推动产品认证和产业发展。
提升“特”品质,协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统筹开展免费公益农产品品质评价鉴定1000余批次,构建起葡萄、茶叶、蓝莓等十大类农产品特征品质指标体系;牵头成立青岛市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标准35项,创建全国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21个;实行产品认证“零跑腿”线上办,对获证产品实施抽检“全覆盖”,为每个产品制作品质信息二维码,引导鼓励生产主体“亮码”150余万张。
激发“产”动能,出台《青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青岛知名农产品品牌管理办法》等文件,对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称号的主体,分别奖补50万元、15万元。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等高规格展会,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节会60余场次。引导资源向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集聚,高标准打造1个国家级、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带动发展特色农业400万亩;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担任“链主”,从生产、加工、流通、文旅等重点环节入手,培育出黄岛蓝莓、莱西大花生、大泽山葡萄等产业集群30余个。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 通讯员 冯志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