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期待捕获金秋“第一网鲜”!开海在即,西海岸新区积米崖渔港千帆蓄势
补完网修好船 静待开海鱼满舱
9月1日开海在即 西海岸新区积米崖渔港千帆蓄势 渔民期待捕获金秋“第一网鲜”
8月26日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秋阳已褪去盛夏的灼烈,却仍带着股韧劲。积米崖渔港的码头上,海风裹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混着柴油的醇厚、渔网的腥气,还有渔民们爽朗的吆喝声——这是开海前最鲜活的“序曲”。
距离9月1日12时黄渤海休渔期结束仅剩6天,200余艘渔船如蛰伏的巨鲸,整齐列阵在积米崖码头边,船身上新刷的蓝漆在阳光下泛着亮。甲板上人影闪动,补网的、检修的、加注燃油的,人人脚步匆匆,却又透着股按捺不住的期待。
30年船长的“备战”经验
“快把那捆新浮漂递过来!”鲁青新渔60098号渔船的船头,今年48岁的何照富嗓门洪亮,黝黑的脸上挂着汗珠,却丝毫没影响他指挥的节奏。他穿着一件橙色的短袖工装,露出结实的手臂,上面几道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30年海上生涯刻下的“勋章”。船员们手脚麻利地将三挂崭新的渔网铺开在码头的水泥地上,渔网展开,网眼细密均匀,阳光透过网眼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斑。
码头上的温度已超过30℃,记者刚站定几分钟,后背就被汗水浸湿,黏在衣服上格外难受。可岸边的几位渔民却像“不怕晒”似的,盘腿坐在地上,手里的梭子和铁丝上下翻飞。其中一位老大哥,此刻正低着头,用铁丝将浮漂牢牢固定在渔网边缘。“这浮漂要是松了,渔网沉下去,鱼就跑了。”他说话时眼睛没离开手里的活,手指粗糙得像老树皮,却灵活得很,铁丝在他手里绕两圈,“咔嗒”一声就拧成了结实的结。
不远处,另一位渔民正拿着剪刀修剪渔网边缘的线头,剪刀“咔嚓咔嚓”响,断了的线头落在地上,混着些许海沙。码头上的渔网一张连着一张,有的是刚买的新网,蓝得鲜亮;有的是去年用过的旧网,渔民们正仔细检查每一个网眼,发现破损的地方就用梭子穿线修补。
何照富蹲在新购置的渔网旁,手指顺着网眼一路摸过去,时不时停下来捏一捏网线的韧性。“这三挂新网花了近两万元,是专门为了捞‘头鲜’准备的。”他说,开海前的渔网可得仔细,不能有半点马虎。说话间,他发现一处网眼有点松,立刻喊来年轻船员,“这里得再缝两针,用粗点的线,不然扛不住大鱼的力道。”
这艘32米长的渔船,是何照富的“第二个家”。从半个多月前,他就带着8名船员开始了“全面备战”。
“其实休渔期一开始,我们就没闲着。”何照富说,每年7月底8月初,他都会把船开到日照的船厂进行坞修——这是渔船“一年一度的体检”。记者跟着他走上船,他指着船底告诉记者:“水线以下的船身最容易生锈,坞修时要把船架起来,把锈全部铲掉,再重新刷漆,连螺旋桨都要拆下来检查,有磨损的地方就得换。”
8月初完成坞修后,渔船回到积米崖渔港,何照富又带着船员们开始“最后冲刺”:加注了燃油,买了新的渔网、浮漂和救生设备。“开海前几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躺到床上立刻就能睡着,但一想到9月1日能出海,就浑身是劲。”何照富说,30年来,他最期盼的就是每年金秋的“第一网鲜”,那是对一整年辛苦最好的回报。
船头和驾驶舱上方,几面崭新的彩旗格外显眼——橙红色的旗面上印着“一帆风顺”“鲁青新渔60098”的字样,海风一吹,彩旗“哗啦啦”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开海欢呼。“这是我今年特意定制的,图个好彩头。”何照富踮起脚,轻轻拽了拽彩旗的绳子,确保系得结实,“每次挂起这旗子,我就觉得心里踏实,盼着今年能顺顺利利,渔获满舱。”
300艘渔船的“护航人”
积米崖渔港的码头上,不只有忙碌的渔民,还有一些穿着制服的身影——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的工作人员正在逐船检查安全。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工作人员史磊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检查清单,每到一艘船前,都要仔细核对:“船载北斗导航系统能用吗?救生衣够不够数?消防设备过期了没?”
“开海不只是渔民的大事,也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史磊告诉记者,目前渔港内已经靠泊了200余艘渔船,等到开海后,数量会超过300艘,不仅有西海岸本地的渔船,还有崂山、即墨甚至日照的渔船过来。为了确保每一艘渔船都能安全出海,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联合码头管理单位,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了安全检查,“检查合格一艘,才能出海一艘,绝不能让有安全隐患的渔船离开码头。”
在一艘小型渔船前,史磊发现救生圈的绳子有点磨损,立刻提醒船主:“老杨,这绳子得换根新的,出海后要是遇到紧急情况,救生圈可是保命的东西。”船主老杨赶紧点头:“马上换,马上换,多亏你提醒,不然我还没注意到。”史磊笑着告诉记者:“安全无小事,咱们多检查一遍,渔民出海就多一份保障。”
盼着金秋的“第一网鲜”
距离9月1日开海越来越近,积米崖渔港也越来越热闹。每天天还没亮,就有渔民来到船上,做最后的准备工作;到了傍晚,夕阳洒在码头上,给渔船和渔网镀上一层金色,渔民们坐在船头上,聊着开海后的计划,脸上满是期待。
“开海当天中午12点,我们准时出海,先在灵山岛周边海域捕捞,晚上就在船上过夜,第二天清晨五六点返回渔港卸货。”何照富说,开海前几天,大家都在“争鲜”,为的就是把最新鲜的渔获卖到市场上,“对虾、螃蟹、黄姑鱼、八带,这些都是开海头几天能捕到的‘头鲜’,肯定特别受欢迎。”
根据何照富的经验,开海当天,小型渔船最快会在下午返航,带回来第一批渔获;像他这样的中型渔船,会在第二天清晨返航。“到时候码头肯定特别热闹,鱼贩们都等着抢渔获,渔民们卸货、称重、收钱,会忙得不亦乐乎。”何照富笑着说,开海后的前10天,他们都会保持“一天一航次”的节奏,等到10天后,再把捕捞海域往更远处延伸,作业时间延长到2至3天。
8月26日的傍晚,海风渐渐凉了下来,码头上的渔民陆续收拾好工具,准备回家休息。码头上的鲁青新渔60098号渔船静静地停泊着,彩旗在海风里轻轻飘动。再过6天,等到9月1日的中午,这里将迎来最热闹的时刻——数百艘渔船鸣笛起航,驶向蔚蓝的大海,开启又一个渔获丰收的金秋。而那“第一网鲜”的香味,也将很快飘满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这个秋天最鲜美的记忆。(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念礼 实习生 万雨欣)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