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个夏天山东天气为何不寻常
进入9月,我省主汛期宣告结束,盛夏的燥热也正缓缓退场。回望今年夏季,天气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始终绕不开三种感受——“热”得灼人,“湿热”得黏腻,高温降水频繁切换令人难耐不适。
为何今夏这么热?为何今年热的时间特别长?湿热跟降水有没有关系?记者带着这些与“热”“湿”有关的话题,采访了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省水利厅等的专家。
6月以来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今夏有多热?根据省气候中心最新统计,6月1日至8月31日,我省平均气温为28.1℃,较常年同期(25.7℃)偏高2.4℃,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平均气温升高与高温日数增多直接相关。省气候中心助理工程师陈君芝介绍,6月1日至8月31日,全省高温日数达到29.3天,较常年同期(8.3天)偏多21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6—8月逐旬高温日数均较常年同期偏多,高温过程主要集中在7月,其中,7月上旬高温日数为6天,较常年同期(1.3天)偏多4.7天。
高温破纪录不是我省独有。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温极值不断刷新,高温日数明显增加,白天高温炙烤,夜间气温也居高不下,正在成为夏季高温的新趋势。
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今年异常热?
“常年看我省夏季是先干热,后湿热。但今年由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强,我省湿热天气持续时间非常长,人们普遍感觉闷热难耐。”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侯淑梅分析认为。
一方面,今年夏天高温天气开始的早,从高温预警发布情况来看,今年省气象台于5月18日发布首个高温预警,而常年来看,要到6月才会发布高温预警。同时,单次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比如7月初的高温过程,从7月2日发布高温预警后,持续到7月中下旬才出现大范围降水,长时间的高温更加剧了人们的不适感。
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不走寻常路”,是今夏“桑拿天”持续时间长的重要成因。
“这是我从业多年来很少见的情况。”侯淑梅解释,我省夏季天气主要受副高影响,往年副高从南方逐渐北移,7—8月我省处在副高边缘,副高与西风带或其他天气系统对峙易形成降雨,也是我省汛期降雨的主要原因。“但今年副高7月初快速向西、向北移动,直接跳过来控制我省,导致我省长期处于副高控制之下,西风带与副高的交汇也就提前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给京津冀和东北带来较多降雨,而我省则降雨偏少,闷热加剧。”
主汛期降雨量较去年同期偏少五成
“今年全省降水‘面弱点强’特点突出,面上降水总体偏少,但点上降水极端性特征却十分明显。”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于静说。
根据省水文中心统计数据,入汛(6月1日)以来至8月31日,全省平均降水量40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0%,较去年同期偏少36.7%。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512.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0%,较去年同期偏少31.1%。
从面上数据来看,不论是入汛以来,还是今年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和去年同期均偏少,但点上降雨极端特点明显,局地极端强降雨多发频发,每轮强降雨过程都有一批小时点降雨量超过80毫米的站点。
以最近一次降雨过程为例,8月27日17时至8月31日,全省降雨过程1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100毫米的站点总数分别达到15个和3个,今年以来总数分别达到166个、29个。在今年主汛期(7月—8月)降雨量比2024年主汛期偏少五成的情况下,部分站点最大小时雨量突破历史记录,“面弱点强”特征更加凸显。
降雨的异常,直接推手也是副高。侯淑梅介绍,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强并控制我省的影响,西风带自我省北部滑过,为京津冀地区带来强降雨的同时,仅残留弱冷空气扩散到我省,进而引发局部小尺度扰动。此类扰动促使局部对流风暴发展,最终形成局部暴雨,但难以形成大范围连片降水。因此,尽管我省多地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但其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较往年明显偏少。
预计9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当前虽然主汛期已结束,但我省仍处于汛期(6月—9月),降雨“面弱点强”的风险仍存在。
“预计9月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但气温偏高的状态还将持续。”省气候中心工程师封小凡介绍,根据最新气候趋势预测,9月我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二至三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
具体来看,预计9月全省平均降水量70.0—80.0毫米,聊城、德州、济南、滨州、东营、淄博、潍坊、烟台8市偏多二至三成,其他各市偏多一至二成。气温方面,预计9月全省平均气温21.5℃—22.5℃,较常年同期(21.4℃)略偏高,各市均略偏高。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防汛部门仍需继续保持防汛关键期的精神状态,主动应对“面弱点强”新情况新变化,毫不放松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本报记者 方垒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