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上新山东丨鼓足“蓝色动能”,山东向海洋强省进发
到2027年,山东将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鼓足“蓝色动能”,向海洋强省进发
高空俯瞰山东半岛,一条绵延三千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似绸带舒展,大大小小的海岛星罗棋布,镶嵌在碧海之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集的海洋资源和坚实的产业根基,筑起了山东“蓝色家底”。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大关,居全国第二位,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3.9%。
面向未来,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突出。新形势下,山东如何鼓足“蓝色动能”,推动海洋经济再上新台阶?依海求新、向海图强、海陆联动——山东向着海洋强省目标前行。
从东营市垦利区向海远眺,光伏板阵与养殖区在海面上和谐共生。这片海域不仅生产着清洁电力与渔获,更实践着“立体用海”。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项目经理张泽成介绍,先前,这片海域被养殖企业合法使用,由于传统用海实行“平面化”管理,仅能界定单一空间权利,光伏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僵局。
自然资源部出台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的系列政策,东营因地制宜开展了相关探索。“我们将项目所在海域分成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在内的立体空间,在不同空间层次上分别设立海域使用权。”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监测科科长李学慧说,这就像给海域空间装上了“多层电梯”,让不同的用海需求都能各得其所。如今,这片海域上的光伏和养殖企业都拿到了产权证书,不仅破解了用海矛盾,也为全省拓展海域开发利用空间积累了经验。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激发海洋发展动力的“关键一招”。山东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海洋开发保护制度,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同时,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海洋园区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推动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战略性转变。
木块拆解、表面打磨、零部件组装……在日照市岚山区的日照京杭林产家具有限公司车间,一件件“大块头”家具接连下线。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打造的“前港后厂”模式,是该企业选择落户的重要因素。
日照港岚山港区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年接卸能力1500万立方米,形成了300余家企业的木材产业集群,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近5年来,日照港累计投资近430亿元,纳税近76亿元,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保持在85%以上。随着日照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纵深推进,港口、产业、城市正相互赋能。
统筹港产城融合,是山东坚持陆海统筹,全省域、系统性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山东把陆海统筹作为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治理、优势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陆海一体发展。在统筹港产城融合方面,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创新设施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机制,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开放是海洋的天然属性,合作、开放、包容、共赢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9月7日—9日,一场以“海”为名的国际盛会——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在青岛举办,已经吸引来自六个大洲、6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加本次论坛活动,助力山东海洋开放合作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延伸。
省海洋局局长王仁堂表示,山东将放大论坛效应,深度对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实施蓝色经济合作示范项目。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吸引到山东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海洋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到2027年,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大众新闻记者 张文婷)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