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月连发”新纪录!山东海上火箭发射提速背后
9月9日凌晨3时48分,山东海域再次被火箭尾焰照亮。由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以一箭十一星,成功送吉利星座卫星入轨。
这是继8月9日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后,同样一片海域,同样一艘发射船,同样一支保障团队,又一次见证捷龙三号的熊熊烈火直插云霄。
“东方航天港”号专用发射船,创造中国海上航天“一月连发”的新纪录!山东海上火箭发射提速背后,经历了什么?
火箭批产,“接单即履约”
时间就是成本,更是竞争力。
此次为捷龙三号火箭01批批产后第二发任务,距离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仅相隔一个月时间。
“在完成遥六发射后,型号队伍深入分析研判,迅速做好火箭状态准备、地面发射支持系统检修维护工作。”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捷龙三号总指挥金鑫介绍,遥七针对产品测发控流程进行了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火箭自动化测发水平和测发效率,同时精简优化箭上单机冗余配置,提高了发射安全性、经济性和任务适应性。
整体来看,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主要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发射成本结构持续优化。
其二,飞行安全控制方案进一步完善。
其三,多发任务并行,不断提升组织与协同能力。
据介绍,此次捷龙三号采用“双线作战”模式,一批队员留守发射场执行本次任务,另一批队员同步开展上一发任务的结果分析及后续产品的出厂准备,通过滚动作业与流程优化,实现了高频次任务之间的快速转换与无缝衔接,进一步压实捷龙三号“接单即履约”能力。
从“首次”到“常态”
火箭批产研发总装在抢时间,负责发射保障任务的海阳船也在争分夺秒。
就在上月(8月9日)今年秋天首箭腾空后,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接受大众新闻独家采访时表示,捷龙三号遥六任务中,发射船从离港到完成发射仅用时约12小时,比以往流程缩短一半。
优化流程后,两次发射之间的准备时间变得更短。“一次多发”“一周多发”的既定目标正逐渐接近。
如今,“一月多发”的小目标已经实现。
往太空“送快递”,起点就在山东海上。
近一个月,捷龙三号连续两次选择日照近海作为发射场,精准的航天工程逻辑受人瞩目。
“日照市地理位置优越,可实现40-50度小倾角轨道卫星直接入轨,确保火箭运力最大利用。”海商发(全称“山东海上商业航天发射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公英介绍。相较于陆地发射场,海上平台可灵活选择发射点,靠近赤道的区位能借助地球自转增加有效载荷,节省燃料,提升运力。
海上发射常态化依赖于技术流程的持续优化,本质是安全、成本与效率的平衡。这背后是海上发射保障团队的连续实战经验的积累,并不止于大众关注的火箭发射任务。
在今年8月19日凌晨,一场特殊的六连发任务在海上悄然进行:当日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由海商发全程提供海上发射平台与技术保障服务,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某型探空火箭六连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六连发任务的核心载体,是海商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首艘全海域机动发射与回收的智能化船——“东方航天港号”(HOS)。发射期间,气象条件持续恶劣,海面风力始终维持在6-7级,浪高接近2米。在整个发射窗口期内,平台定位精度始终控制在1米之内,平台角度更是保持在0.23度以内,确保了每一次发射万无一失。
从当日凌晨3时23分首枚火箭准时点火升空,到清晨6时40分最后一枚火箭成功完成飞行试验,六连发平均发射间隔低于35分钟,最短间隔更仅为19分钟。
这组数字创下海上高频次连续发射新纪录。
此次捷龙三号遥七成功发射,海商发团队的高密度发射能力再次被验证。
近期,海商发团队已连续成功保障了捷龙三号遥六、遥七运载火箭山东近海发射、航天八院CZ-12A二子级火箭静态点火试验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海上平台凭啥成新宠?
火箭“下海”潮涌。从试验到发射,海上平台凭啥成商业航天新宠?
就世界范围而言,火箭海上发射技术已有很长历史。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就开展了关于海上发射场的研究。同时期,世界上第一个建在海上的航天发射场圣马科发射平台投入使用。
1995年,由美国波音公司、挪威克瓦纳集团、乌克兰南方设计局和俄罗斯能源火箭公司四大集团共同组建、共同出资、出技术,成立了一家能持续提供海上发射业务的公司——海上发射公司。1999年3月,该公司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火箭。
我国火箭海上发射活动同样发展迅速。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的一块石刻上,铭记着中国海上发射的起点——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
那一天,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
此后六年,东方航天港以“全国首次”为刻度,一步步拓展海上发射的边界:
2020年,首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
2022年,首次海上“一站式”发射;
2023年,民营商业火箭首次海上发射;
2024年,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首飞成功……
截至2025年9月9日,这里已成功保障18次海上发射,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频率的跃升,直观反映了能力的质变:
2019年——1次;
2020年——1次;
2022年——3次;
2023年——3次;
2024年——6次;
2025年——截至9月9日4次……
海上发射的六年加速度,解答了“商业航天为什么要靠海”的关键。
优势一:无与伦比的部署灵活性与覆盖范围。
海上发射彻底摆脱了陆地固定发射场的区位限制,其高度的机动性更能迅速响应突发或紧急发射需求。
优势二:完美匹配火箭回收需求。
如今年5月29日,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也是首次获得成功的海上软着陆飞行试验。
优势三:全海域发射释放运载潜能,降低入轨成本。
如捷龙三号前六次发射,选取了五个不同的发射点位,这体现出了海上发射在点位选择灵活性高和航落区安全性好的突出优势,也验证了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优势四:全方位保障发射作业与落区安全。
如今的海上航天技术,已彻底突破了公众既往认知中存在的瓶颈——诸如成本高昂、安全性差、操作流程繁琐漫长、平台稳定性弱等难题。在中国科研与工程人员的努力下,新一代具备机动性、灵活性、高效性的海上航天发射能力已经形成。
为何是山东?
“国家队”与民营火箭科技公司为何纷纷选择山东?
在东方航天港,火箭的“出生地”总装车间与奔赴星辰的“起点”海边发射场,车程不足十五分钟,由一条长约6公里的航天大道相连。它如一条中枢动脉,有机串联起沿途的火箭总装、测试验证、发射保障等不同功能板块,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
“海阳船发海阳箭”的良性循环,其核心在于产业链条的深度内化与协同增效。
长征十一号、捷龙三号、引力一号等多型号火箭已实现本地化总装。吉利星座的研发、建设与运营主体也将旗下公司落户山东青岛,进一步深化了在山东的布局……这一闭环产生的“虹吸效应”正持续显现。
预计年内东方航天港2025年度还将实施捷龙三号、引力一号、长征十一号、长征十二号等多型号固体火箭、液体火箭海上发射任务,力争实现年度海上发射次数突破两位数。
从2019年首次海上发射的“惊心动魄”,到如今一月两发的“从容有序”,火箭腾空的方向不仅是星空,还有这片蔚蓝所指向的无限可能。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王雅洁 吕乐)
[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