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闪电评论|以热爱奔赴齐鲁山海 用坚守点亮教育之光
近日,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名单揭晓,20名(个)教师与团队从校园、实验室、田间地头走来,将“立德树人”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攻关,其中,来自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教师邵瑜,更是获评全国“最美教师”。这群教育者以师者仁心与专业力量,为山东教育强省建设注入动能,也勾勒出齐鲁大地“尊师重教”的鲜活图景。
以匠心坚守讲台,让课堂成为成长灯塔。“齐鲁最美教师”的底色,是扎根课堂的深耕与创新。他们拒绝“照本宣科”,用匠心让知识传递有温度、有深度。中国海洋大学史宏达教授的“港口规划与布置”课堂爆满,学生直言“去晚了抢不到好位置”。他把“碳达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融入教学,让工程课变身“为国担当”的思政课堂;嘉祥县第一中学田新柱提出“磁性语文”主张,课上引入演讲、辩论、课本剧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轻松提升能力,即便强直性脊柱炎复发,也硬撑到高三学生考完再手术,只因“讲台是我的根”。
农村校园里的坚守更显珍贵。惠民县辛店镇中学陈元云27年前放弃县城岗位回乡,为28名留守儿童建“成长档案”,用“唤醒、激励、陪伴”温暖孩子;临清市八岔路镇前杨坟小学冯其滢、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大姜小学张海,在乡村默默耕耘,用耐心填补留守儿童情感空缺。他们深知,农村孩子需要知识改变命运,而课堂正是梦想的起点。无论是城市“网红课”还是乡村“家常课”,这些教师都以“上好每节课”的初心,让讲台成为学生成长的灯塔。
以仁心护成长,让温暖抵达每个角落。“齐鲁最美教师”的“解惑”,不止于知识,更在于守护学生身心成长。山东体育学院田雪文被学生叫“田妈妈”,深夜为学生改论文到满篇批注,学生家有急难时慷慨解囊,她总说“先教做人,再教做学问”;山东科技大学刘伟韬从教31年,学生宋文成父亲病重时,他带头捐款、赴医院探望,还资助其博士学费,践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准则。
对特殊与偏远地区学生的牵挂,更显师者仁心。济南第十一中学万云两度援藏六载,克服高原缺氧走遍12个牧区教学点,编写5套藏区校本教材,培训教师1200余人次;50岁时再赴雪域打造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首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2%。青岛市中心聋校姜竹亭用手语与耐心,为听障学生搭建“有声世界”。全国“最美教师”邵瑜则扎根幼教31年,探索“绿色教育”理念,构建自然化、游戏化课程模式,形成“自然天放·尽性成德”教育观,还为区域学前教育培养大量管理与实践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些教师打破地域、身体等壁垒,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
以初心担使命,让教育赋能时代发展。“齐鲁最美教师”的担当,延伸到服务国家需求、赋能社会发展的领域。史宏达带领团队建我国北方首座海洋能示范基地,解决海岛供电难题,用十多年坚守兑现“国家需要就是责任”;齐鲁工业大学郝霄鹏深耕宽禁带半导体领域,攻克氮化镓单晶缺陷控制技术,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华为、华能技术骨干,用“芯”守护科技安全;山东大学葛少华研发的“双面神”屏障膜,成本比进口低60%,让更多牙周病患者“治得起病”,用技术传递对生命的尊重。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领域,担当同样鲜活。肥城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张福伟手上的烫疤是“勋章”,他曾获全国焊工亚军,成为教师后陪学生打磨技术到深夜,带动9名学生获国家级奖项,让“技能改变命运”成真;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解红梅深耕职教21载,带学生进牧场感受“三农”温度,助学生返乡创业带动村民致富,让“强农报国”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他们用科研与教学双轮驱动,证明教育既是人才的摇篮,也是时代发展的“源动力”。
从课堂到山海,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齐鲁最美教师”用热爱与坚守诠释教育本真。如今山东通过“为教师亮灯”、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举措,提升教师获得感,厚植尊师重教氛围。相信更多教育者会接过“立德树人”接力棒,为山东教育强省建设、国家发展培育栋梁,让教育光芒照亮齐鲁每一寸沃土。(文/郭元鹏)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