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搜索

导航

导读: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青岛很多老手工人最繁忙的时节,配黄香,做蜡烛,做糖瓜,扎箅子......看似平常的年货背后是繁复的工序和孤独的坚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老手工人纷纷转行,不少祖传手艺面临失传的困境,也有老手艺打出品牌,申请非遗,迎来新生机。

手艺

青岛传统手工艺一息尚存 想创新发展并不容易

山东很多农村过“小年”大都有“摆碗儿”的习俗,糖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罗家村20多年前还有数百户干着“拉大糖”的营生,现在仅剩下了四家。一位手艺人告诉记者,没人干这行并不是因为不赚钱,实在是这活太辛苦。 [详情]

正在消失的民间老手艺 有没有你的童年记忆

早年间,街头巷尾的手艺人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手中辗转腾挪,制出金灿灿的糖人;修编剃刮,修面师傅让人焕然一新;“砰”地一声,爆米花爷爷做出电影院买不到的香甜。 [详情]

青岛12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 失传绝活重现

青岛非遗博览园拥有手工制作榼子100多个品种。其中最大的榼子名为《年年有余》,在一根带着树皮的梨树原木上,雕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鲤鱼。制作人用数十年年龄的梨木,耗时一个月制作完成,长1.7米,宽0.6米,厚度0.06米,重30公斤,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工榼子产品。 [详情]

红烛

“蜡烛村”传承百年老手艺 研究香薰蜡求创新

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丰隆屯村是有名的“蜡烛村”,传统制蜡手艺传承了上百年。每年一进腊月门,49岁的制蜡艺人刘启友便和家人忙碌起来,经过20道工序生产出传统大红蜡,备受十里八乡村民的喜爱。刘启友说,丰隆屯村原本家家户户做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蜡的销路一年不如一年,做蜡的村民仅剩下十家,他打算在传统蜡烛里添加植物精油,制作各种香熏工艺蜡烛,重振传统蜡烛“雄风”。

“毕竟是祖传的手艺,一下子丢弃还真舍不得,也不想在我这一代失传,下步我打算将传统红蜡创新一下,制作香薰工艺蜡烛,将蜡烛的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刘启友说,香薰蜡烛属于工艺蜡烛的一种,外形丰富多姿,色彩美轮美奂,其蕴含的天然植物精油,燃烧时散发出怡人清香,市场空间很大。由于资金短缺,再加上自己知识面比较窄,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很大突破。下步他除了将这门技艺申报非遗外,还将朝着香薰工艺蜡烛行业努力,让传统手艺变成创富新路。[详情]

馒头

探访王哥庄大馒头制作全程 揉面塑形女师傅做

王哥庄位于崂山东麓,是著名的崂山矿泉水发源地,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优质矿泉水产地。水质清冽甘美,水好保证了王哥庄大馒头的优良品质。

木柴烧、大锅蒸是王哥庄大馒头好吃的诀窍之一,铁锅内的铁板不带孔,这样能避免过多水分沁入馒头,而且能在底部形成王哥庄大馒头特有的一层“饹馇”。燃烧木柴产生的热量均匀,温度高,大铁锅的锅盖也跟普通的不一样,就像尖尖的帽子,能更好地利用锅内的热气。王哥庄大馒头以个大著称,只有大铁锅才能盛的下,馒头要蒸得好吃有门道,一开始火要旺,然后慢慢地减火,把握好火候很关键。现在木柴价格很贵,但王哥庄仍在坚持古法工艺,为的就是保持大馒头的原汁原味。王哥庄大馒头已经由最初的家传手艺,变成了集体致富的法宝,成为岛城家喻户晓的旅游特产、市民过年必备的“香饽饽”。目前,王哥庄花样馒头已成为了崂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情]

黄香

胶州百年制香村入最忙季 年销百万封产值千万

进了腊月,有着上百年制香历史的谈家庄村再次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开足马力生产黄香。与以往不同的是,谈家庄村民在黄香中添加20多种中药成分,不仅具有驱虫保健功效,而且更加环保。今年,将有百万封黄香销往各地。谈伟的岳父是一名老中医,专门配置一副中药方子,将20多味中草药添加到黄香后,不仅气味清香,还具有驱虫提神等保健功效,销量自然翻了好几番。谈伟说,作为村里最年轻的制香人,他有责任和义务将谈家庄黄香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可眼下年轻人觉得又脏又累,都不愿意从事这门行业,也让他开始担忧起来。他希望这门技艺能尽快获批非遗,能研究出更具保健功能的新型黄香,让谈家庄黄香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走出国门。[详情]

粉条

手工粉条手艺面临失传断代 政府准备申遗

从明末清初起,大任村就有手工制作粉条的手艺,但是如今传承了400多年的老手艺,面临失传断代的危险,从地瓜变成最后的粉条,一共得需要30多道工序。包括选材、清洗、过滤、发酵、摇粉、打粉、晒干等等……”尹香伦介绍说,每一个工序说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很复杂,而且有很多讲究,如红薯收获后,要用一块细布做成一个兜,放入打碎的红薯粉渣,慢慢摇晃,经过几十次过滤,最后才能制成淀粉。手工制作的粉条,由于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也大,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在家做粉条,目前大任村只有中老年人从事这一行。另外,胶州和黄岛等地制作手工粉条的也在不断减少。为了让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大任村手工粉条的老手艺将申报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还打算打造一个传统的旅游项目,和农业旅游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手工古法制作粉条的工艺。[详情]

香油

祖传手艺古法榨油赚来粉丝 成本上涨油价不涨

马上就要过年了,居民家里自然少不了准备些芝麻香油。已经在即墨王村大集上摆了30年榨油摊的许世江,靠着祖上传下来的老手艺,让四面八方的居民闻香而来。老手艺都是纯手工压榨,十分纯正,只要他的摊位一到,整个集市上都飘着芝麻油的香味。前几年,他在原来古法榨油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虽然借助了一些机械化操作,但工序和原理上,还是延续老辈的技法。尤其最后灌装香油时,那绝对是一门技术。只见他拿着一个木头油勺,动作十分娴熟地将油勺高高抬起,香油十分精准地流进一个小瓶子,精湛的技法让前来买油的人赞不绝口。许世江说,他榨的香油全是纯正的,正是因为色正味香,所以才有了固定的“粉丝群”。他用的芝麻都是本地的,虽然成本每年都在上涨,但他榨的香油一直没涨价,每小瓶15元,不仅很受当地居民欢迎,还有不少海阳等周边地区的居民前来购买。“俺会将这门老手艺继续传下去,让老辈的榨油技术越飘越香。” [详情]

菜板

祖传手艺专注菜板25年 一块大的能卖上千元

农历腊月初十,常年制作菜板的邴洪新夫妇,早早用三轮车将数百块菜板运到大集上,一字排开后,三五成行的市民纷纷前来购买。这些大大小小的菜板看上去很简单,实际制作起来却是一个技术活,木料都是柳木,硬度高,不容易出现裂痕是最大的特点。今年50多岁的邴洪新从一结婚就开始做菜板生意,靠祖辈传下来的这门手艺,每年春节前一个月都要忙着四处赶年集摆摊出售。如今这一行,他已经做了整整25年。“盐水浸泡后阴干,可保持长时间不裂,表面抛光后,既美观又耐用。”邴洪新说,从选料到浸泡,再到合缝、打磨抛光,制作一块菜板至少需要五六道工序。其中合缝难度最大,制作一块大菜板时,需要几块木材合到一起,既要保证看不到缝隙,又要做到细致,所以必须经过反复打磨后,才能保证分毫不差,这样做出来的菜板才完好。由于制作菜板在当地很出名,许多企业提前来预订。小型家用菜板一天可制作10多块,而单位企业用的大菜板,要几天才能完成一块。 [详情]

糖瓜

罗家村年产十万斤糖瓜 师傅免费教授盼传承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随着春节的临近,有着糖瓜村美誉的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罗家村,糖瓜艺人也迎来来一年最忙的时候。制作糖瓜的温度更是靠经验,每年入冬以后,气温必须选择10℃ 以下才开始制作。现在他和家人开足马力每天仅能生产300斤,由于他用传统手艺制作的糖瓜口感好,很多客户都要提前预订才能有货。“我将制作糖瓜的食材进行了改进,糖瓜的色泽比以前更加好看,也比以前更好吃了,但是村里的后生嫌累都不愿意学,真担心这门手艺哪天失传了。”郭成师说,以前罗家村是家家户户做糖瓜,是名副其实的“糖瓜村”,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村民都改行从事别的行业。他除了盼望糖瓜这门技艺能入选非遗外,也希望有年轻人能传承这门老手艺,如果有年轻人要学,他打算免费传授。 [详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