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搜索

导航

导读:“出大事了!WiFi可以杀死植物!”“某地惊现迷魂药!”……自从爸妈有了朋友圈,意味着养生知识和各类谣言也跟着来了。不少网友对爸妈爱传谣言这事表示无奈。这些伪科学为何传播得如此迅速?而父母们又为何喜欢偏听偏信,成为谣言传播主力军呢?

咱爸咱妈的朋友圈

不同爸妈朋友圈 总有一款是你家的

最近流行一个话题:“有多少人想穿越回去,阻止当时教爸妈玩微信的自己?”源头是年轻网友吐槽:爸妈在朋友圈里动辄发些养生或标题惊悚一看就是假新闻的分享,让人忍不住想把他们“分组可见”。 [详情]

谣言·失实报道类

文章破绽重重 中年爸妈最爱失实报道

据统计,自青岛网上辟谣平台上线半年来,青岛地区4个孩子被抢、2名市民频频跳楼、“城管”和“司机”这两个职业则非常忙。失实报道类谣言占比达31.4%,主要包含社会政策、经济状况、突发事件等内容。“网上有什么最新谣言,看我爸妈的朋友圈立马知道。”不少网友表示说。

谣言·健康养生类

  • 关心则“乱”
  • 这些不致癌
  • 辨别假权威

过于关心健康养生更易陷入谣言陷阱

从谣言的主题比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谣言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网民兴趣和共鸣,例如人们关注的健康养生问题占15%。许多父母关注谣言更多出于对家人身体健康的关心、却忽视了有一种生意叫中老年流量。

  • 食物不相克
  • 重金属躺枪
  • 激素没超标

食物相克组合太多?都是童话里骗人滴

“虾和水果”、“大葱和蜂蜜”、“柿子和螃蟹”……食物相克的组合数不胜数,有些是据说来的,有些还能摆出科学依据,让人吃起东西来畏首畏尾,整个吃货都不好了。

  • 谈“添”色变
  • 没有“奇效”
  • 自来水太忙

吃添加剂肉丸等于吃5颗避孕药?危言耸听

朋友圈被一条“吃它一次等于5颗避孕药,怪不得很多人怀不上宝宝”的消息刷频了。这条消息引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一期“添加剂肉丸里的秘密”视频,很多网友看完后望“丸”生畏。

谣言·奇闻趣事类

山东一女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

这个病毒有“SB”,也有“250”……
其他类似于 “某某都别吃了,太可怕了速看。”“震惊中国,刚刚曝光,赶紧看吧”“10岁孩子19句话,第1句惊了”……这也催生了“斗智斗勇辟谣系列”——“一般爸妈前脚发,孩子后脚就举报,有时爸妈也会非常纳闷为什么总是一转没。” 下面这些套路你熟悉吗?

爸妈为何成传谣主力?

  • 对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年长的人比年轻人更注意养生,也比年轻人更缺乏安全感。他们潜意识里认为,注重养生,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才会觉得自己处于安全的状态。

  • 从众心理

    很多人对谣言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因为都是熟人转发的内容,加上这些谣言都与生活、健康息息相关,会认为反正转发一下也没什么损失。”

  • 社会大环境

    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食品“致癌”“致死”的传闻。其他如丢失小孩的传闻,会激发父母对子女的保护欲望,一些年长的人,出于对亲友、子女的关心,开始在朋友圈狂刷这些信息。

屏蔽不如教爸妈辨别

支持心灵鸡汤 随手点赞爸妈开心就好

其实他们不过刷刷‘存在感’而已,快乐于他们而言就是这么简单直白。
有人吐槽爸妈的朋友圈各种“刷屏”,也有网友站出来,态度客观地说,“不要嫌烦嘛,我们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爸妈们都是看了20多年《知音》的读者,所以偏爱着心理治愈系的鸡汤文,他们把这种自认为的‘精华’分享他人,一方面是对咱们儿女的关爱,另一方面,是真心地认为文章有道理,值得点赞分享。
那我们倒不如随手点个赞,博父皇母后开心就好。[鸡汤背后的感动]

反对谣言漫天 耐心沟通了解真相为重

作为子女,我们在面对父母轻信朋友圈的谣言时,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尊重。我们要对父母表达我们明白他们这么做的用意,达到共情,这为后面我们对父母的解释打好基础。
其次就是沟通解释了,千万不能一味地指责我们的父母。唯有向父母解释清楚朋友圈谣言的特点,如发布微信的账号是否有认证,是否为权威媒体或医院的公众号等等。提高他们辨别谣言的能力,才是让父母少传谣的治本方法。[5个方法辨别谣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