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女大学生直播间里搞擦边 实则是直播公司包装的艺人

原标题:起底被标签化的“大学生”直播:公司培训立人设、吸引粉丝转移平台

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

近日,“大学生直播”话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发现,在直播平台上,与“大学生”话题有关的直播内容良莠不齐,更有不法分子冒用“大学生”身份直播获益,让本该正能量的大学生直播出现了低俗内容。

“封了就换标题,还是能搜到”

张志鹏(化名)的某社交软件内,最近突然多了很多身着暴露,打着“女大学生”标签的短视频。记者发现,这些账号内的视频多以擦边内容为主,评论区充斥着表达爱慕之意的话语。张志鹏向记者介绍,这些视频只要一刷,就会被推荐个不停。今天这个账号被封了,明天还会有新的账号出现。

记者观察部分账号发现,账号首部作品基本都在半年内,粉丝数量在千人左右,但评论区却热闹非凡。“她们不是为了做账号,有许多只是打了个标签,实际都不是大学生。”张志鹏说,这类主播开播时间一般都是在深夜乃至凌晨后,直播的时候都会说刷什么礼物能得到主播什么样的奖励,最终目的还是转移平台联系粉丝,逃避网络监管。

次日,记者再次登录该平台发现,输入的“女大学生”关键词已无法显示内容,张志鹏向记者展示的账号也不见了踪影。“这就是已经被封了,但是你换个关键词还能找到类似视频。”按照张志鹏的说法,记者更换了关键词搜索,果不其然,类似“女大学生”的视频再次映入眼帘,其内容与此前被封的账号如出一辙。

爱用“大学生”标签包装艺人的直播公司

“部分直播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都是有公司。”一位从事直播运营的内幕人士向记者透露,封了号这个手机号就废了,没有团队运作很难一直靠这个赚钱。

记者在某招聘平台发现,招募主播岗位的传媒公司不在少数。“无经验可带”“时间自由”“保底万元月收入”等等亮眼的标签,让正在读大学的王雨婷(化名)有些心动。

“因为可以兼职,本想借这个机会多赚点生活费,可谁成想……”王雨婷向记者讲述面试经历时有些懊恼。据她描述,传媒公司内用一个个石膏板打出隔间,将隔间布置成不同场景。每个直播间的主播主打一种风格,工作就是陪看直播的人聊天,求刷礼物。

“让我立大学生人设,这样礼物收益就会多。”王雨婷表示,对方公司知道自己是在读学生后,开始讲述入职后立人设、博眼球的手段,并表示光这个标签就能月入过万。

内幕人士表示,立人设是一方面,最核心的则是善用“女大”“大学生”等花样标签包装主播,这样能增加人气,收获更多礼物。有了礼物才有收益,公司才能赚钱,否则,就是利用合同漏洞,让新入行不懂规则的主播替公司买单。由此可见,部分所谓的招聘“主播”实际上就是利用平台用户喜好规则达到“眼球经济”目的。通过高薪和所谓的人设标签包装,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盲目跟风误以为“大学生”这个标签就是赚钱工具,最终走上低俗直播的歧途。

正能量的大学生直播应该成为主流

其实,并非所有的“大学生”直播间都如前者一样。在社交软件上,大学生出镜助农销货、分享学习经验、表演传统文化等题材的直播间比比皆是,这才应该是大学生直播的主流。

出生于江西赣州,正在武汉读大三的周晓东因为自家生产脐橙,便和同学们一起返乡回家直播卖橙子,为家乡农产品代言。一天销完3000斤橙子的业绩受到媒体的关注,他正立志在一周内将自家上万斤脐橙卖出去。

来自成都某高校同寝室的五位女生,每晚22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直播间随机抽取古诗词背诵并推广普通话,传播古诗词文化。倒背如流的她们,被网友点赞为“行走的古诗词录音机”。

6月高考结束后,部分高校大学生用直播卖货的方式替母校宣传招生;用直播上链接的形式,晒出录取通知书、学生证等等,为母校招生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12/01 08:52
· 来源 ·
海报新闻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