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云宫庙会上的“非遗”:织渔网没那么简单

2017-11-22 21:54:07
来源:信网
作者:刘裕
责任编辑:三人目

信网11月22日讯 对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村民来说,想要“吃海”,好的工具必不可少,从“木杆网”、“石窟网”、“蒲网”到渔网,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织渔网一度成为沿海渔村处处可见的场景。然而时至今日,渔民纷纷转行,这样的场景已难得一见,织渔网的手艺也仅存于老一辈人手中。在青云宫庙会上,韩家民俗村文艺队的王竹红带着织了一半的渔网坐在一张简易的展台旁边,有村民感兴趣过来看,她就乐呵呵的向大家展示织法。

\

“织渔网没那么简单”

“左手拿竹板,右手拿梭子,拿稳后右手引线一转一弯,用指头摁着,再把线扣进去就织好了一个小网。”在青云宫庙会现场,韩家民俗村文艺队的王竹红在门口支了一个小桌子,正兴致勃勃地向围观的村民展示着渔网的织法,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绳之间穿来穿去,下手又快又准,动作十分娴熟,一行行渔网就在她的巧手中织成。

特意从河套街道来逛庙会的沈大娘被人头攒动的摊位吸引过来,看到王竹红示范忍不住也上前试一把,“现在会织渔网的人越来越少了,看着很简单,但实际操作没那么简单,还是得熟能生巧。”

从“木杆网”“石窟网”到渔网

明清时期,红岛还叫阴岛,当时各地老百姓打渔的方法非常古朴,基本上沿用古老的捕鱼工具,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加工而成,例如用木头制成的“木杆网”,运用潮起潮落把鱼圈起来的“石窟网”等等,这些捕捞工具比较落后,海产品产量很低。

后来,一些比较先进的渔具随日本渔船进入青岛,有“圆网”、“流网”、“抄网”等,建国以后渔业得到了稳定发展。时至今日,渔网的制作绝大多数靠机器,唯有巧手依旧的手工艺人织出的一张张手工渔网,印证了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

制作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以前家家打渔,男人们出海,女人们就在家织网或者补网。”王竹红说,制作渔网的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长期以来,渔网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如今,虽然有关机械渔网的工艺流程已经很完善,但手工的渔网加工技艺仍然像千余年来那样,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文字。

据了解,目前渔网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竹红说,韩家民俗村搜集整理了各种渔网268件,如果市民想了解更多信息,可驱车前往韩家民俗村参观。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