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云宫庙会上的“非遗”:泥塑艺人希望传承传统技艺

2017-11-22 22:00:44
来源:信网
作者:刘裕
责任编辑:三人目

信网11月22日讯 近日,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氏泥塑创始人刘世普亮相青云宫庙会现场,这次他给市民朋友带来了一组新作品——《不忘初心》。他说,这组作品主要想表达对美好生活一贯的追求和向往,希望用传统艺术记录愈加幸福的人民生活。

\

泥塑艺人刘世普带来新作品

11月13日,青云宫庙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牌摆在庙会入口最显眼的位置,其中刘氏泥塑作为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外受到来往游客的关注。河套街道的刘世普老人坐在一张铺着白布的桌子后,桌子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刘世普介绍,其中有一组是刚刚创作的,命名为《不忘初心》,寓意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记者看到,这组作品由五个泥塑组成,分别是一位披着蓑衣摇船的老人、一位翩翩起舞的女性舞者、一位正在做饭的孩童、一艘小船和一个竹篓,反映了渔民们自制简易的捕鱼工具捕捉鱼虾的过程,泥塑的表现形式使整个劳动场景更加活灵活现。虽然这些泥塑还未上色,但依然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围观。刘世普老人介绍,这组作品从构思到创作一共花了数天,是专门为青云宫庙会准备的。

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泥塑艺术是中国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是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纤维,捣匀后捏制成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河套街道,刘世普的刘氏泥塑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泥塑广受欢迎,不少作品出口至东南亚国家。在他工作室的一面墙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泥塑,有一人耕地、一人播种的夫妻二人;有街头正忙着剃头的理发师傅;有一手挎着篮筐、眼睛望向远处的妇女;也有抱着大鱼的胖娃娃和栩栩如生的动物。

希望能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我是六十年代先学美术,八十年代到无锡惠山泥人厂学习泥塑,学习初衷都源自兴趣。”刘世普老人坦言,学习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做泥塑不被家人理解,但这些年坚持下来有不少收获。目前除了参加活动,他始终坚持在创作一线,每日创作6个小时。“我还有个想法,想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免费教学,只要有地方,只要我还能干,就能继续教下去。”

河套街道的李大爷带着小孙子来到青云宫庙会,吃糖球看表演成了每年的固定节目。“我们那一代自制工具去捕鱼是很平常的事,但现在小孙子很难见到了。”李大爷说,泥塑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红岛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也加深了自己和孩子的感情交流,希望这样的民俗能一直繁衍生息下去,让更多子孙后代受到启发并从中受益。

信网全媒体记者 刘裕

[编辑:三人目]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