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不忘初心 奋斗无悔 ——记民盟十二大代表、海洋科学家吴立新院士

2017-12-06 21:07:34
来源:民盟青岛市委
责任编辑:三人目

\

吴立新,男,1966年9月生,汉族,安徽桐城人。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5年在美国罗格斯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5-2005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海洋与气候研究。2005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教授,“泰山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山东省政协常委、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民盟青岛市委主委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

求学之路:“清华教我做事,北大教我想事”

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小就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到了一丝不苟,勤劳刻苦的精神。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人造卫星升天、火箭发射成功、导弹发射……一系列科研成就的取得,鼓舞了幼小的吴立新,使他对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等科学家十分崇拜,“要好好学习,从事科学研究,增强本领,将来为国争光”,吴立新自小就立下了远大的理想,激励着他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为他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提供了精神营养。

1983年9月,17岁的吴立新踏上了赴清华大学求学的道路。清华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学府,到那里读书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的。吴立新那时真正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他顶住压力,勤奋刻苦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988年,吴立新被保送推荐到北京大学学习。在北京大学期间,吴立新在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建的湍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是勋刚教授从事涡旋动力学研究,1994年获得力学博士学位。在全国最为著名的两所高等学校求学,使吴立新收获满满,他感恩于两所学校对他的培养,他说:“清华大学教会我如何做事,北京大学教会我如何想事,一个是脚踏实地,一个是仰望星空。在我学术研究和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两者并重。”

寻梦远方:他乡虽好,终非故园

1994年他凭着优异的成绩,作为国家放宽政策以来的首批博士后前往美国学习深造。到美国的首站,吴立新选择了位于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航天和机械工程系,在国际著名的计算流体力学学家Zabusky教授团队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

1995年吴立新面对一份去日本一所科研机构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在美继续留学,进行科学研究。此时,他应聘进入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在这个时期,吴立新完成了从涡旋动力学方向转向海洋动力学研究。自此,他与海洋科学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这个转变,不仅完成了他从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实现了从局部到放眼全球的视野转换。后来,吴立新又从海洋动力学方向跨越到气候动力学,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的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采用。

从29岁到39岁,经过10年的积累,吴立新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会了如何领导一个团队,怎样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特长的科学家聚拢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比科研本身更宝贵的东西。这为他日后回国担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吴立新在美国的生活工作一切顺风顺水,但是,吴立新却有一种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他时常想,当年出国求学深造的初心是什么?当年就是为了增长本领,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踏出国门求学的。如今,学有所成,不能因为一切稳定,待遇优厚而放弃回国。祖国,更加需要他这样的科学家。他要为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个地方在中国。

新世纪伊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引进人才计划,中国海洋大学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其支持力度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界是少见的,却鲜有合适的人选。2001年秋天,吴立新受中国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之邀到校交流访问,并为海大师生作报告。这次访问,使吴立新接触到了中国海洋科学界,也让他看到了海大人为推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在刘秦玉教授的鼓励下,不到40岁的吴立新申请了“筑峰工程” 第一层次教授。吴立新以其出色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留了下来。时任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校长盛情接待吴立新,鼓励他一起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做贡献,时任海大副校长的吴德星教授也真诚邀请他到物理海洋实验室一起工作。吴立新被深深感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海洋科学的沃土,是实现吴立新中国海洋梦的最佳选择。

在回国这个重大选择上,吴立新的妻子,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的张瑛也给了吴立新莫大的支持。2005年夏天,当时在美定居的吴立新夫妇,双双辞去工作,卖了房,卖了车,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一起回到国内,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回国的决定,令吴立新威斯康辛大学的同事感到不解,很多人担心他回到国内会“水土不服”,但是,吴立新立志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不但不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沃土上收获累累果实。

科学研究:忘记背后,努力向前

初到海大,吴立新对中国海洋大学提供的工作环境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感到欣慰。做数值模拟用的计算机虽比不上美国的先进,但开展工作已经没有问题;在海大虽然不能像在国外那样有机会接触很多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但海大聚集了不同涉海方向的中国知名专家学者,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平台上大家可以交流互通、互相学习。他扎实科研,谦逊处事,成功的融入了中国海洋大学,并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

2010年,吴立新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深知,让他担任这一职务,说明海大人对他的充分信任,相信他有能力带领大家把实验室的工作做好,把物理海洋学科引向更广阔的发展之路,从而保持住海大的特色和优势。

领导物理海洋这样一支队伍,一般人很难胜任,况且其中聚集了中国物理海洋科学的精英人才。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也有雄姿英发的青年才俊。吴立新有自己领导团队的核心理念,概括起来就是英文的“CORE”。C指的是“合作”cooperation,O指的是“遵守”obedience,R指的是“责任”responsibility, E指的是“尊敬”esteem。作为这一团队的领导核心,吴立新与大家精诚合作、遵守规则、勇担责任、互相尊敬,朝着一个又一个的海洋学术课题发起冲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7年11月18日,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第四项“973计划”项目。2009年9月,吴立新带领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后又连续获第二期、第三期滚动支持。2012年吴立新领衔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2月以吴立新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并于同年3月11日正式启动。吴立新由此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首位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科学家。2015年,吴立新牵头申报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经费8200余万元,是我国海洋科学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资助,吴立新和他的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

2017年,吴立新到中国海洋大学12年了,他用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证明了并没有“水土不服”,累累硕果证明了吴立新当时选择回国的道路是正确的。他也用自己的虚心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他说:“作为实验室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则,勤勉工作,努力付出;其次要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孜孜以求,永不放弃;再次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最后要加强团队建设,注重协调配合。

\

当选院士: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回顾吴立新的学术成长之路,清华北大11年是获取知识的阶段,在美国11年是学术积累的阶段,在中国海洋大学应该是科研产出的阶段。他把自己最具创造力的时光留给了海大,海大也尽可能为他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2013年,吴立新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中国海洋届最年轻的院士。他并没有把荣誉当做功劳簿,也没有只把功劳归于他一人而骄傲自满。他说“当选院士,除了自己长期艰苦努力,更有国家的培养、人民的抚育和时代提供的机遇,也是前辈、师长、同事和家人的帮助、教育和支持的结果。到海大工作以来非常愉快,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科研支撑。在海大我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热爱海洋事业、有工作激情的朋友,他们不管是校领导还是刚进实验室的年轻老师,都能与我一起并肩奋斗,还有我的学生们,非常感谢他们,同时感谢海洋界老前辈的提携与引领、海内外朋友的长期坚定支持和鼓励。”对于未来,吴立新认为:“科研的道路上当选院士不应成为一个人的最终目标。当选院士,是别人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肯定,作为荣誉我很高兴;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使命,我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当不遗余力。”

\

展望未来:牢记使命 奋斗不止

吴立新作为科学家,科研工作职务繁多,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进行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他还担任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一职,他带领科学家团队瞄准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领导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科学家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德海洋科学中心主任、中国海洋大学-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吴立新率领团队奋力拼搏,屡创佳绩。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及拔尖人才选拔,加强优势学科与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与国内外海洋院所合作、与WHOI等全球著名海洋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实施了对北大西洋及北冰洋等观测,实现了我国深远海观测能力的巨大飞跃。

作为国际CLIVAR太平洋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PICES太平洋气候变化与变率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CLIVAR NPOCE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地学部常委,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海洋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国际合作深度广度有效扩展。

吴立新的刻苦努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2007年8月,吴立新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被评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荣誉背后,承载着吴立新执着的中国海洋梦,承载着他对科研的热情、对工作的热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思索。

2016年“五一”前夕,吴立新有幸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并与习总书记亲切握手交谈,又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大会,现场聆听了习总书记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讲话。201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海洋国家实验室,对吴立新团队在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组织重大协同攻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建言献策:发挥优势 勇于建言

2013年,对吴立新来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他不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成为一名光荣的民盟盟员。作为一名海归学者,他深知,中国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这进一步坚定了他永远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同时,民盟是以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知识分子为主要界别的民主党派。钱伟长、苏步青、童第周、曾呈奎等大家云集,蔚为大观。民盟“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光荣传统滋养着这些大家们。这些更加坚定了吴立新学习继承民盟老一辈光荣传统,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的信念。

青岛这所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强,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发源地和繁荣地。吴立新的海洋情怀与这所海洋之城紧密结合,相得益彰。2016年底,吴立新当选民盟青岛市第十三届主委,2017年初当选青岛市政协第十三届副主席,6月当选为民盟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委,这为他这位科学家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搭建了更为快捷的平台。吴立新以他独到的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以及科学工作者的敏锐直觉,做起了海洋这篇大文章。

作为专门进行海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他担任民盟和政协领导,更有助于他对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言献策。在山东统一战线“同心讲坛”第二十二次报告会上,他受邀作“全面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与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的专题报告,在青岛市政协常委会上,他受邀围绕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聚焦海洋科技创新作专题报告。在民盟青岛市委的组织提案中,他提出“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开启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措施正在制定过程中。

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信息员,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和需求,一方面直接报送意见及建议,另一方面在受邀的科学规划会上献计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如出席海洋领域“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等。

这些绿色直通车便捷渠道,使得他这名海洋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海洋强国梦想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展望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吴立新与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一样,在电视机前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观点,使吴立新心潮澎湃,信心满满。一幅海洋强国的壮丽图景在眼前进一步清晰起来。吴立新深知,作为海洋科学家,他必须全力以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做出更多更新的成绩,为建设海洋强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等目标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这是他这一代科学家的时代担当。他期盼着用他全部的精力奉献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力量,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海洋梦想。

[编辑:三人目]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