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构建人文经济强磁场 推动历史城区向消费街区转化

原标题:地域风貌、人文精神、商业文化多维度的融合渗透,带来文化魅力、经济活力的交融共生,推动历史城区向消费街区转化——

向新写意,构建人文经济强磁场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马晓婷

今年春节,青岛历史城区呈现了一种宝贵的文化张力。

持续涌入的客流,如同一场早春的甘霖,让整个历史城区开启了城市更新的更高维度——“精神风貌”的复兴。“上街里”“大鲍岛”两大文化IP凭借匠心营造大放异彩,转角可见的文化体验场景、高品质的文化业态布局,澎湃着新消费的动能。到历史城区去,成为青岛春节“新年俗”。

老建筑、老街区并非建筑和街区本身,因为有了一百多年来的时光印记和文化情感,才承载了不可复制的内涵和精神。文化活动、业态和品牌的打造,引领着青岛历史城区城市活力的提升。从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到引领需求,唯有细到实处的文脉挖掘和活力迸发的文化营造,才能实现青岛历史城区的差异化发展,并由此激活新的价值增长点。

重塑情感的连接

文化兴盛、物阜民丰,在历史城区流淌的“年味”,是人文经济的独特魅力。

2月16日晚,记者来到历史城区探访,先是与舞龙巡游队伍欣喜相逢,紧接着又在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门口与一公里沉浸式阅城新春舞剧《百年中山路》不期而遇。人们踮起脚尖、举起手机,在一个个精彩瞬间热切回应和讨论。夜色渐浓,市民和游客源源不断地向历史城区汇聚,并最终刷新出日均客流量55万人次的历史城区新春“答卷”高分。

这场声色并茂的沉浸式感官盛宴,深植于以“上街里”“大鲍岛”为引领的文化品牌集群从活动到业态的集中释放。历史城区从一种形态上的文化样本,通过城市更新的文化营造,向业态上的文化样本转化,逐步融入现代城市的血液循环。

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历史城区的品牌集聚效应愈发鲜明。黄岛路36号院,非遗传承竹编艺术家钱利淮巧妙利用里院独特的建筑空间格局,以逻辑逐层演变的竹编,凝聚属于艺术的力量;沉浸院落式环幕非遗数字光影实景演出《广兴里·绮光幻境》,以非遗文化及百年里院历史为核心主题,以光影、动画、互动、沉浸、大型装置等形式,对里院展开全新艺术解构和演绎;即将亮相博山路广场的“CHAO起大鲍岛·一天一百年”元宇宙沉浸式剧本游,扫码登录小程序,就能回到百年前体验大鲍岛里院居民的生活。剧本游创新与历史城区内商家联动,参与店铺设专职NPC,店家还将产品创意包装,在文化体验中有效带动消费。

当人们沉浸于其中,不仅是在致敬和回溯城市与街区的过往,更是在书写青岛这座城市全新的文化当下。

今年的历史城区,为何能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情感的强连接?

在北京观唐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峻曦看来,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最适合青岛、最适合历史城区的活动。

新春逛街里节期间,在劈柴院与四方路黄岛路三江里片区,由观唐承办的里院艺展成为年轻人打卡的聚集地。吴冠中版画艺术展、“回家”阿狸青岛特展、钱利淮竹编艺术展、敦煌元宇宙数字艺术展等,涵盖本土传统艺术、海外潮流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艺术快闪等,为风华正茂的百年街里奉上文化饕餮盛宴。

“做文化IP,最重要的就是做情感的连接,情感连接就是有感触、有感受。今年的思路非常清楚,突出三个文化——青岛文化、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我们希望用一些自带流量的IP把流量引回来,让人们回来看一看老城区,然后重新爱上她,唤起青岛人的自豪,展示出青岛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党峻曦坦言,这些丰富文化场景和氛围的营造,是希望邀请更多有能量的人来参与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将潮流文化与青岛连接,让历史城区成为“青岛人爱来,外地人必来”的活力场域。

“调查显示,在文旅场景里超过2个小时,可能就有餐饮的需求;超过4个小时,可能就有住宿的需求。配套活了,空间也就用起来了,所以我们努力打造逛展等体验场景,就是让游客待的时间越久越好。停留时间越长,消费必然会产生。”丰富的文化领域从业经历让党峻曦对文化消费格外关注,“从传统消费升级到文化消费,这是绕不开的课题。在网络购物如此发达的今天,实现消费升级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消费体验。消费者希望获得不一样的东西,我们也希望呈现的产品是带文化符号的。无论什么样的业态,历史城区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把文化消费放在重要位置,形成新的消费场域,吸引新的消费人群,焕发出街区的生命力。”

创造可能的载体

历史、人文、艺术附加的街区,有着成为新消费高地的天然潜质,涵盖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品孵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更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梳理可以发现,青岛历史城区正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业态体系,它们以历史文脉为引领实现核心属性的呼应,又在不同板块各有侧重。其中,城市记忆馆、青岛里院展览馆等文博场馆集群重点参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同背景的运营公司,在政府支持下重点发力文化资源开发,提炼打造自有IP或联合热门IP,以节庆、展演等业态呈现,并以灵敏嗅觉加大元宇宙、沉浸式等文化新业态导入。老字号、美术馆、书店等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将人文与饮食、文艺、戏剧、婚恋等相结合,营造情境式文化体验场所,形成文化品牌。银鱼巷、天泰艺文中心等园区社区则聚焦于文化产品孵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

“文脉+业态+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恰是文化业态在历史城区的生命力所在。尤其是从百年文脉和城市记忆中走来的新型文化消费业态、模式、场景,正在青岛历史城区高频出现。

在上街里老字号展览馆,Artgo主理人董玉利精心布置了“齐乐龙龙”龙年主题快闪店。记者在店里看到,特色的原创设计产品,将青岛地域文化元素和年轻人的潮流生活方式相结合,尤其是将龙年元素融入其中,明信片、冰箱贴等衍生品尤其符合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

“对于文创业态来说,尤其需要街区的氛围和土壤。我们在创意园和几大知名书店设有专柜,但老城区的氛围不可取代。我们一直希望寻找一个街区,可以走一走、坐一坐、逛一逛,无论是上街里还是大鲍岛,都承载着青岛人的记忆。而里院又是青岛的特色,这种本土性的内核,是最吸引人的。”董玉利此前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来到历史城区后,就和团队的设计师们一起定向开发了老城区的系列产品。

“今年春节出乎我们的预料,仅中山路上的‘岛城礼物’门店,一天进店能有两千多人,销售额是平时的三倍左右。和青岛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刚上新的钥匙扣、冰箱贴、老城主题明信片等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不少本地人也前来购买。店里不仅全员上岗,还临时招聘了兼职帮忙。”“岛城礼物”创始人张文才透露,对于文创类门店来说,假日期间的顾客转化率在10%至15%之间,就是令人满意的表现。

在张文才的观察中,文化类业态正在向老城汇聚。自去年省旅发大会后入驻历史城区,“岛城礼物”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在老城开出6家店。“文化类业态与历史城区的相互促进尤为明显。街区的火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抵达,文创产品有创意、有颜值,消费者自然而然就会购买。而文化业态的入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街区调性,让街区更有意思,年轻人更愿意逛。”张文才说。

记者注意到,即使是非文化业态,老城区的众多门店也将文化作为“主打牌”,通过强调国潮元素、青岛特色和地域文化属性营造出消费体验场景。

构筑文化的场域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青岛大学城市品牌文化研究中心、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侍锦跟踪观察青岛历史城区近20年。

“老城复兴,文化复兴是第一位。从中山路1号一直到胶州路路口都有‘人’,这是近年来的第一次。从栈桥的海鸥自然景观、中山路上的大型表演,再到最北端的糖球会,今年的中山路实现了整体风貌的繁荣。从中山路第一次改造算起,一代代人的接力耕耘,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说,青岛老城位置有些偏,但放在十区(市)的空间格局下,老城区依然是在城市的中心。”侍锦认为,老城区复兴将走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文化引流、小型文化业态商业助推和大的产业振兴。结合对广州北京路、永庆坊,杭州南宋御街等街区的考察,他同时谈道:“业态一定要多元,一定要分步骤,一定要大中小并存。对于非遗、老字号等文化资源,尤其要加强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

从全国来看,“文商旅”模式的融合创新也已成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重要载体。聚焦于里院这一特色建筑形态,与其有着高度相似基因的上海里弄、武汉里份的文化营造可以给予青岛启发。

被誉为上海城市更新“天花板”的张园,是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建筑群。张园的保护更新“重历史文化、强沉浸体验”,注重打造“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拓展体验式商业、多元式文化的功能空间。张园管委会为张园谋划了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新时代全球海派文化交流中心”的总目标。

在武汉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对里份民居的保护着眼于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在不同片区突出不同文化定位,打造集高端酒店、文旅街区、消费创意于一体的城市更新示范亮点单元,引入文化遗产、历史、美学、艺术、建筑等专家智库的力量,推动历史风貌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带动。

在大的文化战略背景下,青岛历史城区不断传承城市记忆、打造消费场景、融入文化业态,逐步构筑着文化发展的独特场域。

过去一年来,青岛历史城区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文化活动和文博场馆的显著增多。春节假期,王统照故居、赵太侔故居、青岛里院展览馆等成为人们走进青岛历史的一扇窗口。伴随着青岛老城5A级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推进,青岛历史城区给予每一位抵达者的文化浸润感逐渐强烈。

在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故居门口,记者扫码预约后进入内部游览,除了基本陈列,故居突出展示了赵太侔在大学教育、戏剧教育上的历史地位和寓居青岛期间的生活场景,以及山东大学的创立与早期发展历程。历史城区内的大量文博场馆免费开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不起眼的扫码环节,其实是在为未来的流量分发储备数字资产。

历史城区客流量的几何式增长,为人文经济的繁荣培育着丰沃土壤。在青岛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中,市民和游客见证着经济活力,更重要的是寻找到了文化和乡愁。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兴业态招商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历史城区人气活力。”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对外开放,也将进一步强化老城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对区域的赋能。

“街区的兴盛,需要可持续的助推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城市文化精神上,明确街区业态定位,更加注重业态布局,打造主流文化业态。”对于历史城区的活力复兴,侍锦充满期待。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2/19 07:39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