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地因地制宜拓展特色农业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随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在各地在做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也在因地制宜,不断拓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空间。
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丘陵地块的增收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在湖南省桂阳县,30000亩分布在丘陵山区的“五爪辣”正迎来大面积收获。这些辣椒从种苗选配、种植到销售的整个生产环节,都有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支持。良种良法的介入,使得山丘上的辣椒亩产和销售价格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当地还依托辣椒的品质和产量,形成了一整条精深加工产业链,每天都有50万瓶辣椒制品销往全国各地。
郴州市桂阳县辣椒加工企业负责人 刘跃平:原来的亩产是300到500斤,现在亩产最高可以到2000斤了。原来一斤的价格是5块钱左右,现在可以到10块钱了。现在的产量跟农民的收入都翻了几番。
而在北方乡村,不少闲置的房屋资源,现在也成了村民们发展特色产业的新空间。在河北省盐山县,依托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村民们通过整合农村闲置房和闲置的集体资产,探索建立家庭银耳车间种植项目。目前,已经建成银耳车间220个,日产银耳50000棒。
沧州市盐山县千童镇杨庄村村民 王洪芬:这3间房,一茬现在是3000棒,一个月下来公司给1个棒1块钱,给3000块钱,挺轻松的。技术问题都是公司来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给我们管理,熟了之后公司直接就拉走了,也省心还挣着钱,房还赚着钱。
青海海东:
洋芋变佳肴 丰收喜悦挂心头
青海地处高海拔地区,干旱、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自然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马铃薯种植。洋芋是青海当地对马铃薯的叫法,眼下又到了洋芋丰收的时节。
农机开过、一颗颗圆滚滚的洋芋从地里翻出,人们跟在后面不停装捡,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青海省目前种植有20多个品种,年产量在135万吨左右。其中青海自主培育出的青薯2号常年销往广东、江苏等14个省区。
青海人对洋芋的热爱,还体现在花样百出的吃法上,几乎到了天天吃、怎么吃都吃不腻的程度。
海东市民:我们青海人就最爱吃,炒上也好吃,煮上也好吃,怎么做都好吃。
刀切、手擦、捣揉,再经过精心炒、炸、烤、蒸,一颗颗洋芋在餐桌上呈现出多道菜肴:穹洋芋、油炸洋芋丸、香烤洋芋片、洋芋酿皮、脆脆洋芋饼……这一大桌特色菜都是当地人的心头爱。近年来,青海大力发展马铃薯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马铃薯给当地带来的收益连年增加,“洋芋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疙瘩”。
陕西榆林:
胡萝卜成熟上市 产业“链”出富民路
在陕西榆林定边县的万亩胡萝卜种植基地,眼下20000多亩胡萝卜陆续成熟。伴随着农机来回穿梭,颜色鲜红、大小均匀的胡萝卜从地里拔起,农户们去缨、装袋、装车,一派丰收景象。在离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加工车间,一根根胡萝卜经过清洗、打包等一系列处理后,最终经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当地全面推广胡萝卜种植的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周边万余人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深挖潜力 助力水果丰产增收
九月金秋,也是水果的丰产期。今年,各地深挖发展潜力,通过推广新技术,延伸产业链,助力水果丰产丰收。
在山东临邑县理合务镇的蜜梨基地里,金灿灿的翠冠梨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搬运、分拣、装箱。理合务镇是临邑县传统的农业种植乡镇,肥沃的土壤、良好的灌溉设施为梨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要让产品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良好的管理技术必不可少。
临邑县理合务镇林寨联村种植管理员 王秀琴:通过打造U字树形,让果树能充分接受阳光,保持糖分。再就是做好水肥管理,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产量。
由于品质好,当地的蜜梨已吸引多个省份的客商前来订购。
临邑县理合务镇林寨联村党支部书记 林宗棠:预计亩产在5000斤左右,一亩地净收入在10000多元,可以为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在四川省苍溪县,当地的39万亩红心猕猴桃也迎来了丰收。过去,这里的猕猴桃采摘后,只能发往各大水果批发市场,销售价格波动较大。如今,当地通过不断提升猕猴桃的附加值,已经开发了以猕猴桃为基础原料的饮料、果干等产品超过70种,年产值超过60亿元。
苍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温仕雄: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升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红心猕猴桃产量达20万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刘文贤]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