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1 05/12 09:10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古德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孩子不听话你会动手打吗?八成家长坦白曾使用武力

原标题:孩子不听话,你会动手打吗?八成家长“坦白”曾使用“武力”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有商家推出“妈妈再打我一次全家福”母亲节礼物,包含大扫把、苍蝇拍、灰尘拍、鸡毛掸子四件套,此举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这套礼物唤起了不少“回忆杀”,“求妈妈再打我一次”。话说回来,教育孩子到底要不要打呢?“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曾经被视作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但近年来继 “虎妈”“狼爸”之后,随着“赏识、鼓励教育”的推广,这种以“惩罚”为主要手段来立规矩的传统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为此,记者在多个家长群和教育群中发起了热点调查,八成家长“坦白”都有过打孩子的经历,而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是非知对错”。

调查

多数家长曾适当采用“武力”

★你“打”过自己的孩子吗?

A经常打 B偶尔打 C从来不打

★你觉得“打”是立规矩的好办法吗?

A是 B无奈之举 C不是

★你觉得“打”孩子对孩子有心理伤害吗?

A有 B不觉得

孩子动作太慢,总是磨磨蹭蹭;学习不认真上进,课余时间总想玩手机玩游戏;不停地哭闹,怎么哄都不管用;任性撒泼,一定要父母“投降”;乱摔东西或把家里弄得很乱……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对孩子大动肝火呢?不少家长们都在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向记者表示:本意并不愿意打孩子,也明白应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与自由的道理,但在气头上就控制不住了。

“我儿子很调皮,经常惹祸。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因为玩手机游戏发生冲突,我耐心地跟他讲道理,他就是不认错,还总想玩,于是打了他几下。如果这种时候

不惩罚一下加深印象,他就更 ‘无法无天’了。”家长张先生说道。

故事讲述

A

讲述人:大宇妈

儿子三岁,幼儿园小班学生

“打”至少能让他直接知道这是错的

“遇到原则性问题,如果道理讲不通,就会打,但只打屁股,打完后再讲道理。记得有一天晚上,大宇就是不肯睡觉。我一想到没有充足的睡眠长不高、抵抗力也差、容易生病,就更加焦虑了。无论怎么跟他讲道理,他就是听不进去,气急之下,就打了他的屁股。打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群里的妈妈们也曾讨论过打孩子好不好,但有时候真的没办法,比如不好好吃饭,洗完澡后不肯穿衣服……跟他讲道理就是讲不通,也许等到他再大些,知道是非了,我也自然不会再打了。”

大宇妈告诉记者,她不赞成那种完全遵照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她看来,现在的家庭老人带孩子多,隔代亲非常宠爱,孩子从小养成了“人不大脾气大”的坏毛病。尤其像大宇所处的这个年龄段,难以正确判断对错是非。因此她常常在讲道理不见效后,适当地通过打几下,来让孩子害怕和知道这是错的,不应该这样。

B

讲述人:诚诚妈

儿子八岁,三年级小学生

“打孩子”是因为大人没法控制自己情绪

“很多时候,我觉得“打孩子”是因为大人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儿子从小脾气就很倔,刚开始我也试图跟他讲道理,但一遍两遍三遍还不听,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了。进入小学后,面对课业不认真、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也会时常打屁股打手心。但每次打完,从孩子的表情来看,他是不太愿意接受这种惩罚,甚至不服气的。就像上周,临近期中考试了,仍然不复习总想玩、做题时直接抄答案,结果考得不理想。我就动真格打了他。但打了之后也很困惑:儿子大了,再这样挨打,会影响他的自尊心,但一时之间,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沟通办法……”

诚诚妈告诉记者,自从生了弟弟后,哥哥诚诚总因为嫉妒,故意打弟弟,爸爸就控制不住去打哥哥,结果哥哥更会趁着大人不注意时去欺负弟弟;自己花了一晚上讲解乘法分配律,结果孩子还是算不对,还一直嘟囔着无聊、不时走神,于是忍不住动手打,还是没有让他学会专心专注。家长们往往发现,打骂以后孩子还会犯同样错误。

专家观点

家长情绪不好时暂停教育孩子

“分析‘打孩子’这个问题其实针对的是两部分家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青红指出,首先一类家长,也是大部分家长在育儿中通过轻微的打孩子屁股、打手等行为,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方式之一,这部分家长打了孩子后能明确“我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并不是不当的。”而还有一部分家长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打得很过分的家长。这也是设立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所针对的对象。

“在门诊中我经常遇到很多这种类型的案例,例如一位家长当控制不住自己,把孩子打到流鼻血后,自己的情绪也完全崩溃了,抱着孩子不断自责不断忏悔,像这种情况,很多是家长本身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李青红指出,首先建议家长如果在情绪不好时,可以先暂时离开不要再想着教育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试着去真正了解孩子,弄清内在的真正需要,从而找到解决办法。

盲目试图用“打”的方式建立规范,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有研究表明,经常挨打的孩子,如果性格外向,那么他的攻击性也很明显。如果孩子是性格内向的,那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孤僻等不良情绪。(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古德]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