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专家建议家长培养缺爱、溺爱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

原标题: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

缺爱、溺爱,青少年可能“精神趴窝”

心理健康工作者支招:家长应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蒙蒙(化名)今年本该上初二,因为厌学、自残倾向已经休学一年。他整日待在家里玩手机,上个周末想约几个以前的同学出去玩,已经没人回应。蒙蒙未来的路怎么走,成为其父母最大的心事。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不断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未成年人犯罪亦呈现高发态势。本应该无忧无虑、阳光灿烂的少年这是怎么了?在“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来临之际,记者就这一热点问题展开采访。

溯源

青少年心理问题根源在父母

听完记者讲述蒙蒙及其家庭情况,杜亚檑分析说:“蒙蒙的例子非常典型,他的父母和姥姥姥爷都是属于控制欲较强的性格,对孩子管束严格,女婿与丈母娘关系不佳,长期共同生活,让孩子的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雷达全开’,哪怕是一件小事都会让他产生大量心理消耗,他比普通孩子承担了更多心理压力。蒙蒙原本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弟弟的出生雪上加霜,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波动。” 杜亚檑表示,过度的精神内耗、家长的控制叠加青春期情绪不稳定,蒙蒙很容易被压垮。

“蒙蒙对父母的不满是无法表达的,也是害怕表达的,‘万一父母不爱我了怎么办?’这是他担忧的。杜亚檑表示,蒙蒙厌学看似在反抗老师,其实是在反抗父母,用他自己的方法让家长妥协,这种方式发展到极端就是自残。

“青少年10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到16岁这段时间是挣脱父母的过程。所有的爱是以相聚为目的,只有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他们进入青春期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开始培育家庭之外的社会支持系统,发展同伴关系,这期间孩子抵抗风险能力怎样,‘社会关系’十分重要。在家庭支持系统崩溃的情况下,一旦同学、好朋友、闺蜜、铁哥们的支持只要出现卡顿,孩子很容易‘精神趴窝’。” 杜亚檑表示。

青岛市崂山区链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婷婷则表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呈现,虽然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是根源在父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加之青春期复合型情绪的产生,家庭体系无法给予支持,孩子就会寻找社会支持,寻找诉说对象,并与之发展成为小集体,其亲密度胜过家庭关系。一旦遭遇背叛,自身又尚未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自我同一性受损,易出现青春期情绪和行为问题,比如厌学、自暴自弃、抑郁、自残。甚至部分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而盲目寻找社会支持,被‘陌生人’误导而误入歧途,甚至是犯罪。”

“还有一种情况是溺爱。” 刘婷婷表示,随着近年来物质条件的显著提升,青少年生理发育提前,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相应发展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多元化信息的冲击下,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被“催熟”,快餐化的知识让他们觉得“没什么难事”。而且家长不但不帮孩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经常帮他们逃避问题,一旦出现问题,需独立克服时,孩子就容易“趴窝”。

案例

以自残方式让父母“没招”

蒙蒙的父母是80后,在青岛打拼安家,平时忙于工作,便把蒙蒙姥姥姥爷从老家接来带孩子,一家三代挤在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两年前,蒙蒙弟弟出生,一年前蒙蒙出现厌学倾向,他回家和父母抱怨班主任对他太过严厉,不想上学,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蒙蒙父母以为孩子在青春期较叛逆,便硬逼着他上学。没过多久,一天晚上蒙蒙父亲推开门看见他正在用小刀划手臂。从此之后,蒙蒙开始休学。

蒙蒙父母带着他到处预约名医看病,这期间蒙蒙失眠、身体疼痛等症状加重,精神科医生明确表示:孩子得抑郁症了。于是,他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

在医生的建议下,蒙蒙姥姥姥爷搬走,给他足够的空间尽量生活得“舒展”一些。几个月后,蒙蒙状态好转,初一下半学期开学,他入学了。然而还没坚持一周,蒙蒙再次休学,原因与上次类似,晚上他独自在房间长时间没有动静,蒙蒙母亲推门发现他已经割腕了,120救护车及时赶到,孩子生命并无大碍。至此,蒙蒙父母觉得孩子能好好活着就好,不强求学业和未来,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青春期过后能好转。

蒙蒙的例子不是个案。青岛儿青心理咨询公司杜亚檑的预约咨询常排得满满当当。“我的咨询费并不低,到我这里来的孩子,要么坚决不上学,要么有自残、自杀倾向,父母已经‘没招’了。” 杜亚檑表示。

据了解,2023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参与调查的青少年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同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指出,全国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有心理问题困扰。

出路

走的是弯路,也是自己的路

涵涵(化名)内向不擅长交朋友,上小学六年级时开始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住过院,吃过抗抑郁药。涵涵父母工作忙,从小是被小姨带大的,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涵涵母亲较强势,而且很情绪化,长期的家庭氛围让他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在学校和同学们相处经常看“别人脸色”,越是讨好,同学们越不喜欢和他玩,反倒捉弄他。涵涵很委屈,产生厌学情绪,长期失眠,休学长达3年。涵涵在家待着玩手机看动漫。他的同龄同学已经上初三准备参加中考,而他也终于跌跌撞撞找到兴趣点,拿起了画笔,开始创作动漫,用艺术表达情感。后来,参加了几次动漫展,他的作品得到了同龄人的认可,交到了热爱动漫的新朋友,生活翻开了崭新篇章。

“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非常聪明,内心很有力量。他们在用这样方式反抗,用这种方式成长。”杜亚檑表示,一部分家长敏锐地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迅速调整抚养方式,很快达到“与孩子共同进步”,另一部分孩子的出路,可能在于家长不管孩子之后,孩子不断试错,找到兴趣点,做出成绩,建立自信,得到认可,交到朋友,重新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

“那些能忍耐的孩子,在家里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他们一生过得其实并不舒展。然而,这些用偏激方式挣脱束缚的孩子,可能有几年时间在走弯路,但绕过这个弯后,以后的路就是自己的路,而且走得会很精彩。” 杜亚檑说。

被家庭过于溺爱的孩子出路是什么?“当孩子遇到困难,家长不应第一时间替代性地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分析问题、协助他们解决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又会增强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和自尊获得感,反向把孩子塑造得更加优秀。当孩子遇到同伴关系问题时,家长不应第一时间评判,而是试着站在对方角度审视自家的孩子和别家孩子在互动中有什么优势、哪里做得不好。这也反向要求父母能够正确地应对问题。”刘婷婷表示,面对“被催熟”的孩子,家长关键是帮助孩子打造健康的人格内核,培养应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勇气,让他们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在怎样不确定的环境中都能确定性成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着 雷林

(注:本文蒙蒙与涵涵案例均来自记者采访,与文中心理健康机构无关)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4 05/22 08:42
· 来源 ·
青岛晚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