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以物付物,以乐付乐—艺术大师杨刚的音乐“大写意”

原标题:以物付物,以乐付乐—艺术大师杨刚的音乐“大写意”

杨刚痴迷音乐,作画与休息时皆爱听音乐,几乎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古今中外的音乐兼收并蓄,古典、现代、民族、民间来者不拒。杨刚的很多作品或直接以音乐为题材,或是受到某个乐曲触动而作。杨刚尤善大写意,大写意遗形得神,尤与音乐的韵律相通,杨刚于此造诣精深,其境如何,观画可知。

杨刚用来放CD的柜子

1990年代,杨刚老师家里就有很多唱片,在当时还比较狭小的房间里,专门有个大柜子装唱片那还是相当奢侈,他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他创作了大量音乐题材的作品,涉及多种音乐门类,同时他的作品中也充满音乐的律动感,展现了他对于音乐极高的感受能力,是音乐灵魂的视觉化。《音乐会》系列作品是这类主题作品中的代表作,通过乐队指挥的指挥棒这个视觉焦点,画面中不同乐器的和声韵律弥漫在画幅之中,让观者感受到视觉形象和音乐律动结合带来的至高审美享受。

杨刚,《乐队》,126x224cm,水墨设色纸本,2001

2021年12月初,杨刚的老师之一—刘勃舒先生至中国美术馆参观了杨刚艺术展“自由长旅”,刘先生看完了所有作品,时有点评。在杨刚的水墨《音乐会》前说“挺好,挺好”;在水墨大写意《余音》前,说“这幅好”。

杨刚,《余音》,82x90cm,纸本水墨,2010

杨刚从欧体入手,嬉狂草于晚年。狂草,筑基于怀素,独步于张弛。怀素养阴,杨刚益阳;怀素好圆,杨刚逐方;怀素悠旋律,杨刚踏节奏。他在断续中贯气,在粗细中弹跳,在行隙中善水,在笔触中飞扬,充满着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律。

杨刚的童子功是速写。学画由此入门,经附中励炼,一生迷恋,从未间断过。由此,他的造型生动,借形抒怀,不求精准,专注感受。感受常“出格”,释放出“未完成”的现代感,他站在莫奈遗风中洒脱。

杨刚,《群英争艳》,90x184cm,纸本设色水墨,2003

杨刚的作品有时像黑白版画,简洁到几乎没有中间色,在那黑陀陀中含笔触,塑体积;“草率”得经心,醉心于自然。他将积淀下的笔力功,按下抬起,出锋藏锋,蕴势放纵!妙在张张偶得,难在一气呵成。

《指挥》,杨刚,纸本水墨,2001年

杨刚曾说“不牺牲自由之外的东西就得不到自由”,他损之又损之,放掉了声名、财富、娱乐、社交等等,一生几乎就做了一件事——画画。杨刚曾引《孟子·告子上》诲:“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杨刚就是“专心致志”,不顾“鸿鹄将至”,不“思援弓缴而射之”,故世间所重者日损,为画则日益。杨刚的女儿杨肖曾道:“先父日日新、又日新,作画心无成见,随感而应,物至而格。有奔马来,画奔马;有卧马来,画卧马;有打乒乓者来,画打乒乓球者;有滑雪者来,画滑雪者;有音乐指挥者来,画音乐指挥;有大江大河来,画大江大河。皆以物付物,非心中有物之程式也。故其画,形态万千,活泼泼地,绝无呆板之气。故作画,万物皆能笼于笔端,行于当行、止乎当止,唯期适于见物而已,于是尺寸各异,丈二匹者有之,一小条者有之。”

杨刚,《指挥》,1999

杨刚,《乐境》,1996

杨刚,《歌剧之夜》,1997

《唱诗》,杨刚,2000

杨刚,《大珠小珠落玉盘》,2000、

杨刚,《草裙舞》,纸本水墨,2002

杨刚,《草原歌手》,68x33cm,2005

杨刚,《奶茶长调》,2007

杨刚,《入境》,2008

杨刚,《弗拉门戈乐队》,2012

杨刚,《胶州大秧歌》,2014

杨刚,《提琴手》,2018

《钢琴师》,杨刚,2012

杨刚,《京剧》,2012

杨刚的艺术将水墨、写意、黑白、线条、墨块等中西艺术元素熔为一炉。他的写意画作品受到了西方写实派、印象派、抽象派的影响,同时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作品一目了然是中国画,并没有让人感觉是西画。新时期以来,总体上看,中国的油画、国画、版画的发展,没有出现彼此有意的融合,而是分道扬镳了。当然,这种“三合一”的画种融合,这种亦中亦西的路径,不是每个画家都一定要走的道路,但这是一条新的路,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关于艺术家

杨刚

1946-2019

1946年  生于河南沈丘。

1949年  随家人定居北京。从小涉猎中西绘画,以速写、默写和创意画见长。最早的速写启蒙老师是常锐伦先生。

1963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温葆、王德娟等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西画基础。

1966年  在内蒙古的乌珠穆沁草原参加了一年多的游牧生产劳动,后被美院附中召回。

1973年  因文革延期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纳旗(今锡林浩特市)任文化馆馆员。此间画了数以万计的草原生活速写,绘画创作却打上了明显的文革烙印。

1979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文革后首届研究生班。在以叶浅予为首的指导小组辅导下学习中国画。

1981年  到北京画院工作,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9年4月28日因病辞世。

[来源:墨非墨画廊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3 12/29 11:04
· 来源 ·
墨非墨画廊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