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08 15:17
· 来源 ·
· 作者 ·
黄默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江南进士蒋清山重建百福庵崇 与胡峄阳下棋

\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的百福庵

\

百福庵如今不对外开放

百福庵,坐落于城阳区惜福镇铁骑山之南,曾是一处依山面涧,松竹环绕的山间古刹,从宋宣和年间建立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几经修葺,如今的百福庵更像一位安详的老人,静静地依山而坐,时光在他的身边缓缓流淌,只是周围已不再是竹林清溪,而是一栋栋花园洋房,住在这些西式别墅里的人们,或许从未关注过自己这位老邻居身后的故事。一位明末江南进士蒋清山,两位明朝的末代皇妃养艳姬、蔺婉玉,在大明灭亡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居深山。在远离家乡、远离京城的道教名山,他们相遇,并用亡国的恨与悲,谱写出一曲曲千古绝唱,无意间却也成就了崂山道教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留在百福庵里的故事。

蒋清山将“百佛庵”改为“百福庵”

据《崂山志》记载,百福庵创于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是由两位尼姑所建。据传,这两位尼姑最初是在萃元洞中修行,后来慢慢在洞旁建起了简陋的房屋,在庵内祀菩萨,奉佛教,于是取名“百佛庵”。清代初年,道士蒋清山由即墨马山平安殿迁来,将荒颓的百佛庵扩建后,改奉道教,以祈迎百福而易名为百福庵,属马山龙门派,在崂山当地属外山派道观。

此时的百福庵已初具规模,“山门东向,前后二院,前院建倒座殿,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院玉皇殿。二院各建两厢。殿堂、道舍皆木砖结构,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玉皇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四棱石柱挺立,朱漆雀替。灰砖雕甍,高50厘米,镂空云龙戏珠,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小瓦,殿内梁架朱漆,颇为古雅。”1933年百福庵曾重修,1942年侵华日军轰炸该庙,炸毁房舍9间,后修复,共有房屋48间,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1949年前有道士6人,土地3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庵内神像、供器、殿堂装饰被砸坏,门窗拆除,现仅剩断墙残垣。庵内有“萃元”、“娘娘”两洞,萃元洞顶筑小石塔一座,洞旁石罅中长有松树1株,虬枝四出,粗逾合抱,为数百年之物。可惜目前百福庵已不向游人开放,我们也只能从史料中了解庵内的构造。

明亡后崇祯皇帝的两个妃子逃到崂山

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而崂山道乐又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因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所以许多曲目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离恨天》和《六问青天》就是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音乐”的主要曲牌,从清初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直是百福庵等崂山外山庙观的主要道乐曲目,常用于“祭祀”与“度亡灵”等仪式中,旋律曲折复杂、感人肺腑。据《崂山餐霞录》记载,民国年间百福庵的道长唐志同曾介绍,这两首曲子正是出自明崇祯帝两个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之手。

这两位妃子是怎么来到了崂山,还要从明末的那场农民起义说起。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明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崇祯自缢。他的两个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带着金银珠宝,趁乱逃出了北京城。一行人跋山涉水最终来到了崂山,在修真庵出了家,自此两位深宫中养尊处优的娘娘成了隐居山林的道姑。

养艳姬是山西宁武关人,相传她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养由基的后裔。她自幼擅长吟诗、抚琴,不仅通晓秦晋地方乐曲,还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才女。崇祯帝即位后,将其选入宫中为妃。蔺婉玉则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的侄女,同样是歌舞笙箫样样精通,起初在宫中任乐女,后因才貌出众,成为妃子。这样两位能歌善舞的妃子即使来到了道观,也是闲不住的。民间有传说,这二位妃子初到修真庵时,捐出重金,不光重修了修真庵的庙宇和神像,还置办了大量的乐器,在庵中教道姑们吹、拉、弹、唱,如《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名曲,在很短的时间内,道姑们便能熟练地演奏了。一时间,宁静的修真庵便热闹起来。

受蒋清山之邀二妃来到百福庵

修真庵是内山派庙宇,不准吹奏乐器。道姑们在这里吹、拉、弹、唱自然违反了规矩。此事传遍了崂山周围大大小小的宫庵,遭到了许多道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修真庵的道姑们目无道规,丢了道德,更是坏了道家的名声,应该受到处罚。而作为此事的发起者,养艳姬和蔺婉玉更是被视为害群之马,甚至有人提议将她俩轰出庙门,赶出崂山。

就在这风口浪尖之时,二人的知音出现了,他就是百福庵的道人蒋清山。蒋清山,又名迪南,字运石,号烟霞散人。他是明末江南的进士,曾任河南祥符县知县,明亡后不愿继续为官,于顺治二年(1645年)至百福庵隐居。蒋清山本就是个风雅之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特别喜欢音律。听说修真庵来了两位才女赶忙前往拜访,一边是效忠前朝的官员,一边是末代皇帝的皇妃,对故国同样的思念让三人一见如故。在听说了二妃的遭遇后,蒋清山马上向两人提出邀请,入住自己的百福庵。百福庵是外山派,与修真庵相比少了许多禁忌,因距惜福镇和城阳、即墨较近,交通方便,香火甚盛,既是外山派道家音乐胜地,又是当时著名的藏书院之一。养艳姬和蔺婉玉听闻在百福庵可以专心研究音乐而不被打扰,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于当年秋天就迁居至百福庵内的“萃元洞”,并出资扩修石洞,一洞为居室,一洞供神像。蔺卿也以保护人身份同时来到百福庵。不久后,蒋清山就迁到通真宫(童公祠)主持庙事,此三人则一直住在百福庵。

为悼念崇祯创作《离恨天》

养、蔺二人在百福庵隐居一段时间后,闻知清廷国事大定,对明朝官宦并不追究,于是于翌年春季携蔺卿回到北京祭奠明皇先灵。当得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死之详情后,两人感念昔日与君王的恩情,感慨万千,痛不欲生。此时,清政权已日益巩固,她们感到恢复明廷已经无望,在北京逗留几日后,便重返百福庵。回来后,养艳姬把对崇祯的悼念之情写成了一首短歌题名《离恨天》,蔺婉玉又为这首歌词谱了曲: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

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

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

香烟结云转,纸灰飞满天,

沉痛哀悼肝肠断,血泪染红素罗衫,

共登离恨天。

非是哀妃贪偷生,愿等汉土复中原。

王师北定中原日,殉国觅帝共君欢。

伴君共登离恨天。

“离恨天”是道教的宗教术语,即九重天之上,或三十三重天之上。道家传说“元始天尊”即住在离恨天上。作者取为曲牌名,语意双关,藉以寄托家国之恨。歌词字字令人动容,曲调哀婉让人落泪,两个亡国的女子唯有用自己的血泪谱写出一曲悲歌。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三月十九日是崇祯遇难三周年大祭,养、蔺二人通过蒋清山等人,组织百福庵、童真宫、天后宫以及马山、灵山等外山派道士乐队,演奏了这支大悲曲。从此,《离恨天》便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乐的重要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当时内山派虽不把这支曲子列为应风道场音乐,却都采用其部分曲调作为弹奏古琴的主要曲调。

从此以后,养艳姬和蔺婉玉开始钻研琴法,改编民歌,充实道乐曲牌,训练道士乐队,并辅导附近一些村镇的民间乐队。她们还把在宫中演奏过的一些古典乐曲,传授给崂山道教乐手及民间艺人。由于二人常年忧郁不乐,所以在平日演奏和传授时,也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三支大悲曲为主。可以说清初崂山周围民间器乐能蓬勃发展,少不了养、蔺二人的传授、宣传的功劳。

表演完《六问青天》二妃自缢

人死不能生,镜破不能圆。

都说天地无私,人生悲欢各有别,

稽首问青天。

偷生在人间,别驾十七年。

梦魂一次未团圆,幻想是渺然,

稽首问青天……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是崇祯帝去世的第十七个年头,这一年的二月,养艳姬又写了另一首缅怀他的歌词,名叫《六问青天》,蔺婉玉再次为之谱曲。多年过去,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词曲之间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而这首悲哀凄凉的歌曲似乎也预示着养、蔺二人的结局。

同年三月十九日,在二妃与蒋清山的主持下,崂山各庙道士在百福庵举行了一次大型祭悼演奏会,悼念崇祯死难十七周年。道士乐队演奏了《六问青天》,领唱者是养艳姬,领奏者是蔺婉玉,蒋清山则亲自跪拜击短钟。乐曲悲壮感人,与会者无不潸然泪下,这也是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

演奏会结束的当晚,养艳姬和蔺婉玉就在百福庵对面山凹中一株古松上同时自缢而死,应验了要与崇祯帝“共登离恨天”的誓言。次日晨,蔺卿见状痛哭欲绝,亦拔剑自刎。百福庵众道人将二妃遗体安葬在这棵松树之下,又把蔺卿安葬在另一个小山岗上。

不久后,蒋清山回到百福庵主持庙事,由于他的继承和倡导,百福庵每代道士都很珍惜养艳姬与蔺婉玉留下的各种道乐曲牌,特别是《离恨天》与《六问青天》两首。养、蔺二人虽已离开人间,但百福庵仍一直成为崂山外山派道乐活动中心。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崂山居住了十六年,除了给道家留下了珍贵的乐曲,对崂山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影响至深。直至今日,彭台村民间乐队仍能演奏养、蔺二人传下来的《青杨》、《游湖》、《泰山景》等曲,1984年现任庵道长李道明还曾为东陈村、鸿园村村民演奏过《离恨天》、《赏春》等乐曲。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