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05 16:29
· 来源 ·
· 作者 ·
王学义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大枣园人王懿是雍正老师 去京城做官累死途中

\

刘锦说,文革中牌坊的楼顶飞檐遭到破坏,那整石雕成的底座和立柱虽然伤痕累累,但怎么也拉不倒。2002年,李沧区政府筹集资金50多万元将其修复,可惜的是飞檐斗拱及神兽檐饰已全然不是旧时模样。

王懿和雍正皇帝之间,有几件事流传得极为广泛。在这几件事中,王懿倔强的个性表现得极为突出。虽然有人对其中的细节问题有不同看法,但不能否认的是王氏家族堪称中国书香门第中的一个范本。还有一些坊间流传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如今看来真假难辨,但也恰恰说明了民间对读书人的喜爱。

倔老头敢罚皇子跪着读书

岛城文史专家刘锦曾8次前往大枣园,调查王氏家族的情况。她说,王懿作为胤禛 (后来的雍正皇帝)的“启蒙老师”进宫讲课的故事,在大枣园可谓人尽皆知。

据说胤禛小时候极为顽劣,王懿就罚他“跪读书”。这事被康熙皇帝知道了,怒道:“我儿学为天子,不学也为天子!”哪知王懿这位山东倔老头一向只认死理,竟不怕触怒龙颜,反驳皇帝说:“学为尧舜之君,不学为纣桀之君!”

康熙拿这个迂腐的老学究没办法,但心里也不得不承认他说的话有道理。但胤禛就不一样了,他发狠说:“待我做了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

王懿给皇子做了几年师傅,他学问本就渊博,执教又严厉,皇子们学业大进。

这个故事讲起来绘声绘色,让王懿的形象如在眼前。但细心人会发现,其中另有值得推敲之处。刘锦说,《王氏世谱》中明确记载,王懿任甲子科(1714年)顺天文武乡试监临、经筵侍讲、顺天府尹。王懿他进宫讲经的时候,雍正(1678年~1735年)已经是36岁的成年人了,“启蒙老师”之说值得商榷。另外,就算是作为老师授课,王懿又怎么敢罚这样一位几近不惑之年的“老学生”跪读书?

王家人“写也字不打钩”

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康熙皇帝对王懿非常信任。那就是在科举殿试(皇帝亲自主考)中任密封官。因为历代科考中都曾经有过泄露考题的舞弊事件,作为密封官虽然不是大官,也没有多少大权,但必须是皇帝信得过的官员来充当。也就是这个官职,还曾引出过一个故事。

王懿在京做官多年,交往甚广,他自己也曾任过康熙戊戍科(1718年)会试主考,收得门生无数。据说在一次会考中王氏家族得中八个半进士(其中半个是女婿),创科举制度以来一门同榜的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 ,发现王家子弟的试卷上凡是“也”字均不挑上最后那一钩,分明是约好作弊的暗记。

上奏朝廷后,康熙龙颜大怒,派钦差去山东微服私访,要严惩王懿。王懿在京得了消息,派快马回乡报信,安排子弟们无论是田间锄地,还是园里除草、路上拾粪,都要拿着书本做出读书的样子。待到钦差到了大枣园村,只见推车挑担的,抗锄牵牛的个个手不释卷,摇头晃脑念书,咿咿呀呀吟诗。钦差喜道:“乡野之中诗书气如此浓厚,村夫农人皆苦读圣贤书,一榜八个半进士也嫌少。”回京复命,天大的事化作烟消云散,大枣园王家于是传下了“也字不打钩”的趣谈。

当然,如果真要查王氏家谱,就会发现没有一榜八个半进士的盛况。但仍然有足够的数字可以说明,王家堪称是耕读之家。

文史专家刘锦说,王氏家族在乾隆三十年修族谱时,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刘墉的父亲,曾为其作序。在王氏世谱中,大枣园的族人先后获得功名的21人,中进士的3人,中举人的6人。另外还有9名子弟入国家办的最高学府读书,称作“太学生”。

吞金自杀,还是病死途中?

关于王懿的死因,目前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看起来较为客观。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懿到新疆巴里坤总督戍边屯田。1723年,雍正即位后,想起了老师王懿,发昭书急召其回京辅佐朝纲。王懿接到皇帝的诏令后,自新疆巴里坤匆匆回京,其时他已是高龄,一路上鞍马劳顿,体力不支,行至兰州界便病死在驿馆中。王懿的灵柩运回故乡安葬,雍正谕旨祭王懿于渠哥庄(今曲戈庄)名宦乡贤祠,墓地亦修在曲戈庄。

第二种则要传奇得多。王懿接到雍正的圣旨之后,因为不知内情,猛然间想起当年雍正怀恨在心所说的话,估计此番进京凶多吉少。他心中万分忐忑,走到卢沟桥驿站时先派家人进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那些消息灵通的官吏们见雍正想要倚重王懿,于是未雨绸缪,先拍起王懿家人的马屁来,轮番请他们喝酒。家人喝得烂醉如泥,耽误了和王懿约定好的日子。王懿左等右等,等不到消息,认为大祸将至,于是就吞金自杀了。

给王懿迁墓,卡车拉了三天

王氏族人重视教育,不过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王家子弟都喜欢读书。话说到了王家十二世上,一位兵马司副指挥的独生子在父母死后,居然把家中几千亩地变卖一空,挥霍干净后,最后靠唱渔鼓为生。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并不按一般说书人的路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在沧口地区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却仍然有少爷脾气,别人一装穷就能从他手里把钱骗走,让人觉得他又善良又迂腐。

王家十三代子弟还出过一个超级戏迷,柳腔、京剧样样都会。你说他痴迷到什么程度?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能把走亲戚的任务给忘了,惹得家人和亲戚都不高兴。拾掇庄稼时,他会拔棵谷子当马鞭,把谷子地当成舞台,唱起戏来不知道回家。他背着家人拜名角为师,玩票玩成行家,人送外号“活包公”,在青岛戏园子里一度很出名。

据说,他在外面登台玩票唱戏,却把家里瞒得铁桶似的,一天他的哥哥见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戏,平日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哥哥欣然前往 ,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名角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弟弟!西洋镜戳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地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地遮遮掩掩了。

除了现存的那两座功德牌坊之外,大枣园村本来还有两座牌坊,后来陆续被拆。第三座牌坊在原大枣园村北,是当年78岁的王柱今为父亲王子信修建的,名叫“寿域坊”。第四座是贞节牌坊,位于村东北。据《胶澳志》记载,王柱今的孙子媳妇高氏 ,28岁就守了寡,她孝敬公婆,抚育孤儿,名扬乡里,于是族人为她向官府请求表彰,修建了一座贞节牌坊。

岛城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墓地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墓葬群,这也是青岛市区范围内最大的墓葬群。1910年英国人帕默写的《青岛》曾对这一墓群有所记载。

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飞机场时殃及一代名臣,日本人令王家将王懿父子墓限时迁出。据一位曾参与迁坟的老人说,当时,王氏族人雇了一辆美国造军用卡车,“整整干了三天。王懿的棺木是双层的,外椁木料厚约10厘米,棺椁之间的缝隙里灌满了松香;打开椁棺,人们看到棺上盖的黄缎子‘旌’仍然完好无损。这灌满松香的双层棺木极为沉重,几十个棒小伙子用木杠抬,一起步,木杠咔嚓嚓连断数根,棺木纹丝不动,最后是在棺前挖沟加滚木一步步移出墓穴、移上汽车的。棺木运回村中宗祠停放,一切遵从正规葬制,停灵祭奠数日葬入(大枣园村的)村北王家祖茔。”

王懿雕像成大枣园广场一景

如今,王懿的雕像竖立在大枣园居民新区东侧的大枣园文化广场上,在高处俯瞰新景,追忆旧村。

很多人觉得大枣园村就应该有成行的枣林、累累的红枣才“切题”,但村里的传说却是王氏家族当年在临朐居住于“棘林村”,为了怀念尊敬老祖宗,就将临朐老家的棘林村的‘棘’字上下排列成了‘枣’,‘林’字就改为了‘园’,就成为了现在的枣园。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长沈鸿烈为了区别枣园村旁边新建的村庄,就加上了‘大’字,故名大枣园。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大枣园村曾有两处枣园,不过和其他果树相比,枣树就算少的了。春暖花开时节,村子四周各种花树按节令次第开放,前来赏花的人络绎不绝 ,“丹丘春赏”也成为小有名气的景点。

大枣园村里,王家人族内各支基本是聚居的,他们以厚重的家族历史、丰富的人文故事称著于沧口地区。相比于其他的老村落 ,大枣园对家谱更为看重,这是他们对家园与血统的记忆。

大枣园文化广场始建于位于2001年,占地 120亩,场区空间采用草皮覆盖,间隔栽植各类乔木、灌木、花卉等观赏植物,外围栽植大面积乔木,与虎山山林相接形成规模生态林。王懿的雕像在最显眼的位置,背面刻着他的履历:“王懿(1658年~1723年),字文子,号巨峰,1684年举人,1688年进士。在翰林院授徵仕郎编纂政治典训,任会试考官。1715年升至大理寺正卿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直至康熙帝钦命总督巴里坤屯田等职,被诰授通议大夫,例授资政大夫。雍正帝继位后,召王懿进京授职,返京途中劳累猝死,享年65岁。”

一位王先生自称就是土生土长的大枣园人,他说自己很喜欢到这个广场上来散步,顺便来看看那位叫王懿的老祖宗。“虽说我也记不清他是清朝哪个皇帝的老师,但看到他我就觉得很自豪,能感觉到自己的根在哪里。”这位王先生笑着对城市信报记者说。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