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06 11:15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海上名山第一是指华楼峰 崂山参故事多药效好

\

崂山,很久以来就被人们称为“海上名山第一”,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殊不知,这“第一名山”的封号,确切地说指的是崂山众多山峰中的一个——华楼峰。明代山东巡抚赵贤曾游览华楼峰,他为此山峰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又有感于山峰的秀美传说,挥笔写下了“海上名山第一”六个大字 。

华楼峰,因外形远望像一座叠石高楼故而得名“华楼”。因着这山峰,整座山也定名为华楼山。元朝道人刘志坚曾在此山上修筑一座道观,也就顺势命名为“华楼观”。这一峰一山一观,不光景色秀美,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传说。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由华楼峰说开去,讲讲这“海上名山第一”的故事。

传说华楼峰顶有大蛇守护

说起华楼峰,估计不少登山爱好者都有所耳闻,在崂山的诸多山峰之中,这座山峰恐怕是最难攀登的一座。

华楼峰是崂山诸石中最奇特的一景。据《崂山与名人》记载,它是在天门山岭上突起的一长方形巨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叠石高楼直插碧空,故称“华楼”;又因异石凸起,犹如华表,故又称“华表峰”。关于这座山峰,民间传说颇多,一说为八仙聚会之地,故称之“聚仙台”。又因民间传说何仙姑曾在“楼”上梳洗打扮,又有“梳洗楼”之称。

华楼峰之所以奇特,一是高大、陡峭,这块巨石高约30米,长37米,宽13米,近乎直立,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很难攀登。也正因为此,这块巨石是怎么形成的,顶上又是什么样,在过去一直是个谜。二是形状奇特。这块巨石呈长方形,表面受到风化,线条柔和,较为光滑,可以看出有四个层次,不了解巨石的人,还真以为山上建了一座高楼。在过去,人们因好奇于华楼峰上的景色,留下不少传闻。据当地人讲,春天这里有许多花瓣纷纷飘落,秋天又有不少桃叶纷纷飘扬,还有一些名人在游记中也记载了不少故事,说峰顶有仙泉、仙草、仙桃,还有大蛇守护。清代胶州著名文人张谦宜《华楼仙迹记》中有一段传说:明代崇祯年间华楼宫有一老道攀登上聚仙台,得青玉碗和白玉吕洞宾像 ,后被县令索去。另有传说,清咸丰年间有姓胡的道士曾上去过,见上面古柏极多,柏下有洞,洞旁有泉,洞里有金色神像。

华楼峰真那么神吗

华楼峰真那么神吗?1996年,青岛大学旅游系师生考察了华楼峰,谜底也终于揭晓。在峰顶,发现有人工开凿的石洞、线刻的神像 、松树和清泉等。这就说明,在古代,有人曾登上山峰。通过和周围山峰的比较,华楼峰的形成原因也有了科学的解释。原来,这华楼峰虽和周围岩石同属花岗岩,但是组成成分却很不一样:周围岩石色红,石英成分少,硬度一般,但是华楼峰的花岗岩色浅,石英成分多,结构致密坚硬。据此估计,华楼峰的花岗岩是在崂山花岗岩形成后,沿着节理缝隙呈脉状侵入的。由于形成时间晚,石英成分多,石质坚硬,周围的岩石受到自然界的风化侵蚀后,它仍可以傲然挺立。而且,随着周围岩石被侵蚀不断削低,它的相对高度还会一天天增高。这种侵蚀作用在周围的不少景观上已经显现,华楼峰西侧灵烟崮上的玉女盆和天液泉就是天然降水侵蚀的结果,我们在后边还会提及。

因此,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华楼峰的成因之谜就解开了,我们还可以推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山峰看上去还会越来越高。

“华楼十四景”个个称奇

因为华楼峰的缘故,它所在的整座大山也被人命名为华楼山。华楼山位于崂山西部,毗邻白沙河。这里的景观以奇峰名洞为主,辅以石刻、茂林,清幽雅致。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游崂山时,将华楼的风光特色归纳为“华楼十四景”,并逐景赋诗大加赞赏。

接下来,我们就以华楼峰为基准,跟着崂山旅游网展开游览。“翠屏岩”位于华楼峰东北侧,左傍“华楼宫”,前对“夕阳涧”,后临崂山水库。岩高约25米,顶宽约10米,底宽20余米。石壁正中刻有篆书“翠屏岩”,字体凝重古朴,是明代“金陵三俊”之一陈沂的手迹。偏西另刻“翠屏岩”草书大字,龙飞凤舞,气势雄浑,为明代蔡叔逵所题。草书下刻有一篇约600字的题记,字已大部无法辨认。石壁正中底部有一天然石洞,深2.5米,高2米,宽1.2米。洞口有周鲁题写的“玉皇洞”三字眉额。

翠屏岩正南约20米处,有一与其大小形状极为相似的巨石,名叫“碧落岩”。该岩壁下有一处清泉,名叫“金液泉”,是崂山的名泉之一,附近有明代石刻。“翠屏”、“碧落”,两岩相对,互相媲美。

翠屏岩西侧有一巨大石崮称“仙岩”。李树海、杨承云、刘冬在《崂山“华楼十四景”》中说,石崮顶部这口水泉长0.4米、深0.3米,虽说不大,但因地势较高,长年泉水充盈,而被称为“天液泉”。在这样一块完整的大石崮上竟然能有这样一汪清泉,确实令人称奇,早在500多年前来游览的明代山东提学邹善有感而发,手书了“仙岩”两字并镌刻于此。有人说这口水泉形状就像人的一只眼睛,所以又称它为“天眼泉”。不管是“天液”还是“天眼”,其实泉水都是岩峭渗水和大气降水的积累。与之相邻的圆圆的石坑,也有一个雅致的名字,叫“玉女盆”,传说是玉皇大帝女儿沐浴的地方。有诗赞道:“绝顶盆池终古留,相传玉女洗云头。当年谱下娥眉样,水底青天月一钩。”

仙岩西边有座山头,就是著名的灵烟崮 ,俗称“老师父坟”。因为崮顶部有一石椁,据说是华楼最早的开山祖师“羽化”后的藏骨处。令人称奇的是,崮顶上面布有10多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石坑,有的像锅,有的像碗,有的像瓢,有的像盆,还有一个像把汤匙子,可谓炊、厨用具一应俱全。从山的东侧可以攀上崮顶,一饱眼福。崮下方有处石洞,是埋葬华楼宫开山道士刘志坚遗骨的地方。洞上刻有“灵烟坚固,永丘之坟”,洞旁镌有“云岩子,刘志坚,永丘门,三阳洞”12个字。洞前面石条上镌刻着“元真人刘志坚遗蜕处”9个字。

北面有座石崮称“天王崮”。崮高40余米,由3组横向节理和1组纵向节理切割而成。远远看去,肩宽胸阔,威武雄浑,像“天王”一样忠实地守卫在这里,履行着扼守华楼山北大门的职责。在其“肚脐眼”处长出了一株薄皮树,民间传说是玉皇大帝为表彰“天王崮”的忠诚,专门赐给“天王崮”镶花玉带1条,“天王崮”非常珍惜,一直扎在腰间,只因年代久远,当年玉带上那朵镶花已变成了现在繁茂生长的大树。

元代道人刘志坚创建华楼宫

华楼山的景色既然如此秀美,自然也就成了道家养生修炼的最佳去处之一。元代时,著名道人刘志坚就在华楼峰不远处创建了著名的道教庙观“华楼宫”。

刘志坚,号云岩子,博州(山东聊城)人。生于宋嘉熙四年(1240年)五月二十日。他33岁时弃家从道。初以东平县仙天观道士郭至宪为师,后居于崂山西麓之华楼山一带。初栖崂山清虚庵,后在华楼山碧落岩下结茅庐潜心苦修,在此成道。据《崂山与名人》记载,他早年曾在永昌府当差,为英王掌管鹰坊,兼办外务,后来看破红尘,来到华楼山当了道士。传说有一次他在山崖边背对夕阳涧打坐,不慎跌下涧底,却毫发未伤,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广大善男信女认为是神仙显灵,便纷纷捐款,建起了这座华楼宫,作为刘志坚修道的场所。这座道观的名字原来称“灵峰道院”。因建在华楼山上,所以通常都称为“华楼宫”。

华楼宫是一座规模不大的道院,占地2000平米,建筑面积278平米。华楼宫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环境幽静,被道家视为阳气旺盛之风水宝地。明代山东巡抚赵贤镌刻的“海上名山第一”石碑就在景区内,建有老君、玉皇、关帝3殿。院内两株银杏树高20多米,胸径1米左右,树龄高达700年。

华楼宫在明万历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均重修过。华楼宫建庙600多年以来,几经兴衰,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洗劫,道士四散,至1949年庙已败落。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修缮。“文化大革命”中,华楼宫的神像、供器、石碑等均遭破坏,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华楼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楼宫的木瓜树,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属国家二级保护古树,结出的果实硕大,数量多,表皮光滑,具有显著的中药材价值。每年金秋时节,大量的信徒会来到华楼宫,虔诚地守候着木瓜树,等待瓜熟蒂落。[来源:信网 编辑:苏青]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