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12 15:35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张舍白氏有土地1.2万顷 一个丫环惹祸走向没落

\

平度市博物馆院内收藏着一块三角形碑石,这块碑石是从张舍白氏的善行碑上断下来的,上有“壬午科举”四字,指的是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举人白玉堂。就在那时,张舍白家的财产达到鼎盛,成为胶东首富。张舍镇张舍村老白家,发富于清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时期 ,于道光年间败落 ,前后经历130余年。对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家族,在如今的平度,人们依然喜欢对老白家的故事津津乐道:说他们乐善好施、说他们修建了学堂、说他们靠“捐纳”当官……不过,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无人能知,只有史料上记载:土地1.2万顷(每顷等于100亩、当铺72座、“银钱桌子”70多处。

老白家发家成民间传说

白家是在明末清初时从外地迁到平度市张舍村的,此后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家族。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背后都会有些民间传说,老白家也不例外,从记者坐上平度市的出租车到见到采访人物 ,耳边便充斥着各种关于老白家怎么发家致富的民间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人说:曾经,老白家的人在上山时遇到一只受伤的白狐狸,就把它救了。之后白狐狸修炼成人变成狐仙前来报恩,作法弄来了黄白之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传说大家是不是觉得耳熟呢,好像狐狸版的“新白娘子传奇”。

还有传说称,根本不是白狐狸,是白鸡,这又从何说起?说是白魁白老爷子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对自己家里的长工特别好,讨饭的到了家门口他肯定给顿饱饭,他的大善举感动了神仙。一天晚上,白老爷子睡不着到院子里走,听到“咯咯”的声音,往墙边一看,是一群白色的小鸡。第二天晚上又是如此。白老爷子突然间冒出一个想法,跟上它们看个究竟。于是,白老爷子不紧不慢地在后边跟,白鸡群顺着胡同向他家的屋后走去。屋后是他家的场院,鸡群到了场院就不见了。第二天上午,白老爷子叫上自己的儿子,拿上铁锨来到场院。白老爷子摆上香案,上香叩首后,叫儿子在白鸡群消失的地方挖。白少爷挖了三尺深,挖出了一堆十两重的银元宝,再挖,挖出来一个百两重的银元宝……

当然,这些故事只是人们对老白家赋予的传奇。老白家究竟是怎样发家的,还得看看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研究的历史资料,“老白家在当时的平度是最大的土财主,非常会经商,那时的人们觉得有钱就是手里有土地,但白家人却已经有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依靠手里的土地、当铺,还有‘银钱桌子’,将家族事业越做越大 。他们是纯粹靠经商发展起来的。只是人们对这种发家的形式不理解,便给老白家编了这些传奇故事。”

到底有多富?土地1.2万顷

在《平度文史》中,对张舍村老白家的介绍称之为“平度巨富”,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根据记载 ,当时全国各地都有老白家的房产和生意,他们上省进京,从不吃别人家的饭、住别人家的店,都在自己店里吃住。

白家第六代共有“田、书、堂、佩”四子,四兄弟分居后,便建了白家四大宅,当时的白宅修得华丽堂皇,四大宅之间院接墙连、错落有致,尤其是各宅大门两旁石狮口中所衔的石团,都是镂雕而成,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省内独一无双”。

张舍村曾经有一条白家大街,路北处据说就是当年的白家花园,占地百余亩。那时的大富商家里修建花园是正常之事,老白家的花园可不一样,花园里的假山都是用花山的山石建成的。花山距离张舍有六七十公里,这里的山石奇异多姿,白家人不惜工本将其搬到了自家。

白氏墓地在张舍镇的西岭和东岭,墓地有大碑十幢,五幢花岗岩青石碑、五幢大理石白石碑,尤其是青石碑上刻有螭龙,不过这些墓碑后来遭到破坏,逐渐消失了。1947年,还有人曾在白氏墓地挖出了黄金、金元宝以及其他饰物。

听完这些,仍然无法推算老白家到底有多少钱?陈传瑜翻阅《平度州志》和《平度文史资料》发现几个数字:老白家从康熙中期白魁开始致富,经白率宗,到乾隆后期白克敏当家时,已经田连阡陌,富甲一方。从在老白家的鼎盛时期,有土地1.2万顷、当铺72座,“银钱桌子”(这是银行、钱庄的雏形)70多处、骡马上百计。

想走科举路,只出三个举人

老白家的人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发家的白魁头脑灵活、会经商。但慢慢地,白家人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有钱光会经商不行,没有影响力,商家在那个时候是被抑制的。在那种“重农抑商”的历史背景下,白家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我要去读书上学、我要去科考、我要往仕途路上走。

所以,老白家便开始办私塾,让自家的子弟接受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时 ,陈传瑜听张舍村的有关老人讲起:“当时老白家对教育特别看重,打听到哪里有好老师,便花重金请到自己门下。”白家子弟科举功名最高者只有三个人:白克敏的三子白玉堂、四子白玉佩,还有白玉书的儿子白星炜。三人都是道光举人,却都没有考中进士。

作为举人想要当官,官阶非常小,个别的可以做个知县,一般就做州县的学官。白家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便只能放弃了。这时白家人也寻思过来了:“看来,我白家的子弟只适合做生意,根本不是当官的料儿。”这条路行不通,白家人又走了另外一条捷径,叫“捐纳”——哪里需要帮助,有钱的人家捐款帮助他们,作为皇家朝廷对这些人的答谢,会给与一定体面的官职。白家不少人就是通过这一点进了仕途路,比如白玉堂挂上了四品道衔、白玉佩是内阁中书衔,还有“太学生”、“国学生”、“候选州同”等,多数是以“捐纳”得来的。“对于清代的富豪家族,倘有子弟以科举入仕,取得政治上的更大优势,则可更加显赫。尽管做了这么多努力,但在这一点上,与别的富豪家族相比,这是老白家的明显不足。”陈传瑜介绍。

热衷救灾办学,被称大善人

当初老白家办学是为了自家的子弟,后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便把这事做成了义举,白克敏在晚年热心于赞助文教事业发展:道光三年(1823),捐资建了张舍义学,“以教乡子弟之能读书而无力者”,并“捐田五十亩,供其资,为经久事”。同时,出资在平度城“建文昌阁,以励学者”。不仅为当地人修建学堂、还支援外地办学,位于济南的贡院就是老白家人捐款修建的。

前文已经说过,老白家的人祖祖辈辈都是人们口中的大善人,发家的白魁在家族还没有达到鼎盛时期便乐善好施,传承下来的白家人自然也有不少义举。除了办学,多次救灾白家人都慷慨解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平度发生饥荒,白家人“以粟五百余石赈其乡”;嘉庆十五年(1810年)到十七年(1812年)又连续灾荒,人多流亡,白家再次拿出四百石粮食;道光甲午(1834年),平度再次被灾荒笼罩,白家兄弟四人共捐钱两万,为莱州助赈之首。这些都让白家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为此,大家为白家人立了多处善行碑。在平度市博物馆发现的那块三角形碑文,便是其中一块,说的是白家第六代白玉堂所做的善行。据了解,大泽山有不少刻石,绝大多数是老白家留下的。

救灾、办学是白家人的两大义举,通过这两件事不仅说明了白家人的善行,在事情背后,陈传瑜还看到一点:“老白家渴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通过救灾办学,既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善心,也起到了扩大影响力的效果。至于大泽山上出现的那么多老白家的善行碑,其实也是白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谁是“汇兑天下第一人”?

张舍老白是张舍村的名人,也是平度的名人,在谈完这个家族的特点、家族的资产后,陈传瑜第一次提出一个大胆的质疑,这个质疑在他脑海中已经想过很久:究竟谁才是“汇兑天下第一人?”

电视剧《乔家大院》让我们看到了山西首富乔致庸的发家史,里面曾经提到道光年间的乔致庸开了中国第一家票号,实现了“一纸汇票汇通天下”,他是“汇兑天下第一人”。但了解完胶东首富张舍老白家之后,陈传瑜觉得:“汇兑天下第一人不该是乔致庸。”

所谓“汇兑”指的是,以前商家进行买卖交易得拉着大量的金银前去交易,不仅麻烦可能还会遭到抢劫,怎么办呢?有人便建议,拿着一张银票就行了。明白了这个意思,陈传瑜进行两者分析:“乔致庸是道光年间的首富,但根据史志发现,在之前的乾隆年间,张舍老白家就已经有了‘银钱桌子’,已经有了汇兑。也就是说,老白家比乔家大院的乔致庸用汇兑还要早。”

文/图 记者 宫岩[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