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1 15:10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1937年日本放弃进攻青岛 汪精卫来青岛开会

\

1938年初,日本海军陆战队在栈桥登陆

\

德县路事件事发地--圣功女子中学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陷入一片火海时,青岛却很“祥和”,商业往来继续、生产工作继续、游客旅游继续。看似风平浪静,其实双方都在暗自部署准备对战。直到8月14日,德县路事件发生,日本用惯有的伎俩 ,栽赃陷害,挑起了侵略青岛的事端……德县路事件的真相是什么?为何当时一触即发的战事又戛然而止?在充满疑惑的4个月时间后,国民政府一把大火将青岛的工厂烧成“焦土”,弃城而逃。

青岛往事

十八版三大汉奸青岛开会为分赃大吵大闹

十九版运啥啥被劫鬼子不准道两边种高粱

抗战初期,青岛一片“祥和”

青岛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李广民介绍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全国陷入一片战火。但与别的地区不一样的是,日本对青岛并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只是在1937年7月11日,调动台湾附近的日本第三舰队第十战队、第十六驱逐舰赶到青岛,日本航空队一部及新编特别陆战队在大连集结待命。之后,便一直在岸边观察。

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军港和商港,战略意义重大,当时的青岛又没有重兵设防,距离日本很近,为何迟迟没有发起进攻?除了日本的战略外,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李广民说:“一战后,日本战胜德国占领青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青岛建设各种工厂发展经济,大量日本侨民来到中国。到1937年时,在青岛的日侨已经2万多人、日厂200余家,价值9亿多日元,在中国关内仅次于上海。他们担心贸然进攻会影响到这些日侨和自己的企业。”

集结军队在港口,浓重的火药味让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异常紧张。他明白,青岛的战争一定会打响,但当时青岛兵力空虚,必须得做好准备才行。7月15日,沈鸿烈给南京政府发了一封电报:一旦日军登陆,应否即以武力抗拒,事关大局及青岛市存亡,乞详予训示。收到电报的蒋介石,几次犹豫不决,最终回复:“均应断然以武拒之”。但就在电报发出前又临时做了更改,将文中的“以武”二字去掉。这个指示让沈鸿烈进退两难,不能动武,怎样才能断然拒之呢?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蒋介石曾号召: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为何在对青岛的态度上又有这样的变化?李广民分析:“当时华北战事正在进行,他内心确实不希望青岛再发生战事。另外,当时蒋介石内心对‘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还存有一线希望,希望自己的抗争引起‘国联’的关注,由他们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

就这样,在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青岛保持着与别的地区不一样的“祥和”。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日本侵略者只是在等一个时机、一个借口而已。

日本又用栽赃陷害挑战事

这个机会终于等来了。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用的借口是:一名日本兵失踪。8月9日的上海“虹桥事件”,借口是:中国守军击毙了2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士兵。同样,在面对青岛时,他们再次故伎重演,8月14日,导演了“德县路事件”。

根据当时日军的说法:日本水兵在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今第七中学)门前,遭到两名不明身份人的枪击,一人死亡,一人受伤,日军硬指开枪者为中国便衣队员。这件事一度被列为“抗战八年”的其中一个谜。真相到底如何?

《青岛志鉴》中对事件这样记载:1937年8月14日下午,两名身穿便衣、骑着自行车的人,行至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门前时,突然向两名日本水兵连开数枪逃遁。两日兵身负重伤,其中一人抢救无效身亡。之后有新闻媒介披露:从捡到的弹壳看,证明是日本制造,事件是日本浪人所为。

而进一步提出关键证据解开谜底的,是莱西市民田秋林收藏的一本叫《沈鸿烈长青岛六载琐记》的书,里面详细记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本书的作者是芮麟,时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长等职务。书中对德县路事件真实还原如下:1937年8月14日,日本海军派遣几名日本浪人,化装成中国士兵,携带手枪潜伏在德县路圣功女子中学对面的一条冷僻的胡同内,下午2时,一批日本水兵走过德县路,潜伏在胡同内的日本浪人突然开枪,击毙日本水兵一名,击伤二名。日本军方大放厥词,硬说中国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日人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日本海军不得不登陆自卫。

两个版本的来龙去脉一致,谜底终于揭开,真相大白。在之后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正次郎给沈鸿烈提供的报告中对凶手进行了描述:穿着土黄色衣服、骑着自行车。而当时中国军队的衣服就是土黄色。李广民说:“他们是自己的特务把自己的水兵打死,却借口是中国人杀害了日本所谓的皇军,以此为借口向青岛出兵。”

用一周时间转移日本侨民

德县路事件发生当天,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就立即签发了通缉令:悬赏捉拿这两名开枪者。但通缉令还没有下发,日本就迅速作出了反应。

青岛市档案馆史学专家沈富生介绍:“事件发生仅5分钟,日本海军就进入了临战状态,将舰艇炮口对准市区。同时,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鹰正次郎向沈鸿烈提出无理要求,要求日军登陆,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这明显是日本又一次提出的“现地保护”政策,沈鸿烈显然明白这背后的深意,只有两个字:打仗。所以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沈鸿烈当场拒绝,只答应会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之后,他深深明白,离双方开战不远了,立即秘密成立青岛市防卫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并抢修山头工事。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但之后事情却忽然出现了转折,日军竟然放弃进攻青岛了。

“当时日本的主力尚未抵青,在青的日本海军和陆战队人员少,难敌当时青岛8000余兵力。所以8月14日下午6点,日军就紧急下令,不能立即进攻。”

双方又进入僵持阶段。真实原因是,8月23日日本政府做了这样的决定:“目前华北及上海出兵之时,再向青岛方面出兵,与大局不利,暂时放弃在青岛方面作战方针。”

放弃战争改为“外交途径”。第二天,也就是8月24日,双方几次交锋后达成协议,日方“保证”不在青岛挑起战争,沈鸿烈则保证保护日侨在青财产。这个协议为日方争取到了时间,在这之后的一周时间里,2万余名日侨及日军舰、飞机撤离了青岛,并将其工厂、商店等财产全部封存。与此同时,预定进攻青岛的日本海陆军在日侨完全撤退后也紧急调转了方向,往上海和华北战役奔去。

日侨走了、日本军队撤离了,青岛暂时安全了?恰恰相反,这才是战争的真正开始。李广民说:“日本对青岛一直犹豫没有进攻,就是担心一旦进攻了,这些日侨和在青的资产会受到影响,现在这个顾虑没有了,那他们就可以实施真正的入侵计划了。”

占领青岛,没费一枪一弹

其实 ,在德县路事件后,蒋介石便密电沈鸿烈:等到必要的时候,对青岛实行“焦土抗战”。“这是在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后,蒋介石做的最坏打算,与日军实行一城一战,一旦这个城市不保,那就对其实施焦土抗战,用火烧掉这所城市的一切,可以供敌人使用的房屋、设备等。”什么是这个必要的时候,蒋介石没有明确指出,沈鸿烈只能提前做着准备。

“没有等多久,因为那个时候国民党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份,上海、太原相继失守,12月份南京陷落。这个时候,他们觉得,是时候进攻青岛了。”李广民说。1937年12月18日,日本陆军参谋部发出了侵占山东和青岛的作战指令,这个“必要的”时刻还是来了。当天下午,沈鸿烈以青岛市市长的身份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布置“焦土抗战”任务。

当天晚上,日本在青岛的九大纱厂炸了、青岛啤酒厂炸了、铃木丝厂炸了、2个橡胶厂炸了、四方发电厂、2个自来水源地及青岛船坞等都炸了。与此同时,在12月25日,沈鸿烈又下令将军舰和小火轮共20余艘船装上水泥自行凿沉于青岛港主航道之中,他带上部队和眷属弃城而逃,南去徐州。

在青岛市档案馆二楼展厅,记者看到了一份《美国驻青领事馆就1月份政治形势报告 写给北平美国大使尼尔森的信》,上面记载了当时日本占领青岛的详细过程。其中提到,日本占领青岛之前,在青岛的外国领事们请求日本政府将海边公寓及其附近区域划为外国人(美国人和欧洲人)的安全区。当日本军队准备在1938年1月10日占领青岛时,用飞机散发英文传单,建议外国人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美国领事馆立即通知了所有美国人。但在接到一个日本海军军官的电话后马上在上午10点半取消了这一通知。那个日本军官称这里不会有流血事件发生 ,除非日本被攻击,因为所有的中国军队都已从青岛撤离,青岛成了一座不设防空城,到海边公寓避难已无必要。

接下来发生的事印证了这位日本军官说的话。1938年1月初,日本海军第四舰队从山东头 、沙子口、浮山湾和汇泉湾等地登陆。日本陆军鲤城支队也随后抵达青岛市郊。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者大摇大摆地走过中山路、栈桥和中山公园,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青岛。记者 宫岩[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