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1/29 08:28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王学义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红巾军将领毛贵屠杀胶州 胶南移民结构挺复杂

\

胶州人来自何方?这个问题似乎有点突兀。因为胶州的“三里河古文化遗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就有人定居,此后也一直有郡县设置。但事实上,后来的胶州人大部分却并非原住民,而是从外地移民而来。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原胶南 。

那么胶州和原胶南究竟有着一部怎样的移民史?其间又有哪些传说故事?这就是本期《发现青岛》将要为您讲述的。

胶州人十之八九是移民后裔

“胶州的历史可谓悠久,三里河古文化遗址就是最好的见证。但如今的胶州人十之八九是明朝之后外来移民的后代。”1月27日,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

事实上,胶州移民问题牵动着很多很多人的心。高祀祖先生是胶州市的一名退休老教师,他就曾专门研究这一问题。他在《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中写道:胶州滨临黄海,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繁衍生息,是我国开发很早的地区之一。“三里河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远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居民定居;春秋时期,莒国都城在今南关办事处的城子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黔陬县;汉代设柜县、邞县及祓国等;宋代为密州板桥镇,设市舶司,是当时全国重要海运贸易商埠之一;元代置州。这么一个古老而繁荣的地方,应该有很多古老的村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往往更古老,探寻历史往往更能寻到蛛丝马迹。据高祀祖先生记述,1984年《胶县地名志》办公室曾做过一次统计,全县除胶城居委会和街道外有自然村庄796个,其中,元代以前立村的仅20余个,约占2.5%,清朝中后期以来立村的42个,约占5.3%,其余90%以上的村庄都是在明代和清朝前期立村。这些明清时期立的村庄,除部分是从河南、河北和山东其他地区的人迁来的,其余绝大部分是明代初期从山西省以及河北枣强等地移民而立的。其中明确标明洪武二年由小云南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移民来的村88个,占村庄总数的11.1%;由云南(有的标明是从云南大槐树底)移民的132个,占村庄总数的16.6%。其他村庄,有的说是明朝初期立村的,有的说是“永乐扫北”时立村的,还有的说是六百年前立村的。

石业华先生对胶州的移民史深有研究。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1984年的那次调查的确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因为时间紧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尽确切。在他看来,如今的胶州人中,十个大约就九个是明朝之后移民的后裔。

毛贵袭破胶州县城大开杀戒

一个原本古老而繁华的地区,怎么大部分都变成了移民所组成的村庄呢?这里的原住民去了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点让人不忍卒读。

现在需要将视野拉回到元朝。早在元朝建立之前,1213年,木华黎就曾率蒙古兵将胶州屠城,尸横遍野。元朝统治者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将国民分为“四等人”,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对汉人和南人极尽压迫,尤其是对河南和山东一带。到了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人们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至今,胶州民间和山东其他部分地区,还流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1357年春,一支军队开始悄悄向胶州靠近。率领这支军队的将领名叫毛贵,他原是红巾军首领赵君用的一名部将。这一次他带红巾军从海路进入胶州湾,突袭胶西(胶州)。此时镇守胶州的正是元朝签枢密院事脱欢,他毫无防备,仓促应战,一战身亡。石业华先生分析说,毛贵的兵力可能有上万人,应该远远多于脱欢的守城军队。毛贵一举攻占了胶西县城。接着,就发生了胶州人所不敢想象的一幕。

“毛贵纵火焚烧了胶西县城。”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不仅如此,毛贵还大开杀戒。在他占领县城后,就开始屠城,在这场屠杀过程中,只有4个人侥幸活了下来。“他们一个姓崔,一个姓栾,还有一个姓王,另外一个姓什么就不知道了。至于他们的名字,更加不可考了。应该说,这四个人的后裔,肯定是胶州的原住民。当然除此之外,在毛贵攻城时,应该还有其他人从县城中逃了出去,那些人的后裔也是原住民,但姓氏同样不可考。另外,这只是县城,至于周边村庄的状况则不得而知。

石业华先生说,当时毛贵登陆应该就是在营海镇附近,在几十年前,胶州还曾发现过一个“万人坑”,可能就是毛贵当时屠城后掩埋尸体所用。

至于毛贵为什么要屠城呢?其实,熟悉历史的人会知道,屠城这一令人发指的行径在史上多次上演。其主要的目的,除了报复守城者之外,就是震慑其他城池的守城者,让他们尽快投降,不要对抗到底。接下来,毛贵也的确顺利地攻破莱州、益都和滨州、莒州。第二年,又占领青州、沧州、济南,尽数占领山东。后来,红巾军内讧,毛贵被赵君用杀死,自相残杀不断,终致失败。

再后来,朱元璋北伐,山东战火再起;接下来又有朱棣起兵南下,“靖难之役”开始,山东又是主战场之一。一而再,再而三的战事中,胶州一代生灵涂炭。

据高祀祖先生记述,在高珩于康熙三十二年组织编纂的《淄川高氏家谱》中记载:“始祖高荣,李唐元勋高文简之后,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枣强迁居小高庄,其后叔伯兄弟26人,历‘靖难’之兵火后,可考者仅11人……”由此,可见当时百姓遭殃的程度,而且这还仅仅是“靖难之役”而已。

二月二炒豆子据说与移民有关

那么,历经浩劫的胶州是如何恢复元气的?这与明代的大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石业华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纵观整个胶州,元朝之后的移民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个是山西洪洞,一个是云南乌撒卫。

“直接和间接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大约能占到移民的三分之二。”石业华先生说。“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歌谣其实就是在这部分移民后裔中流传开来的。

这也得提及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和他的养子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高祀祖先生称,他们是蒙古贵族中的“明白人”,虽然也实行民族压迫,但在他们统治的山西,“少开杀戒,发展生产”,因此当地村圩相望,人丁兴旺。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接受大臣之谏,依照“把农民从窄乡移至宽乡”的原则,即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山西南部,移至人少地多的其他地方,拉开大移民的序幕,而洪洞的大槐树正是移民的一个聚集点。一直到永乐年间,移民仍在进行,前后持续近半个世纪。此次移民的方向当然绝不仅仅是胶州,而是当时人烟稀少的山东、河南等18地。

高祀祖先生在《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中写道:据传如今“二月二”人们吃炒豆子、炒棋子、打囤子也是当年移民留下的风俗习惯。过去交通不便,移民徒步迁徙,必须准备较多途中吃的东西,于是就炒了豆子、棋子之类的干食。“二月二龙抬头”,好准备种地了,当地官府用草木灰划地分给移民 。后来移民怀念故乡,纪念迁移,到“二月二”这天吃炒豆子、棋子,在院子里、场院里、路上打囤子,年复一年,逐渐成了胶州人的风俗习惯。

在1984年的那次调查中,还提到了枣强。石业华先生称,其实从枣强移民来胶州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而山东省情网上有一篇题为《明朝大移民与山东村落的重构》的文章,其中提出,河北枣强一带也是元末明初战乱中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当地百姓不可能大量外迁,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也就是说,枣强移民的原迁出地也是洪洞。就地理来看,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洪洞移民正是在这里进入山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石业华先生讲的“直接和间接”,包括从洪洞直接迁到胶州,以及那些先从洪洞迁至其他地区,而后又从其他地区迁至胶州的人。比如,神山屯村就是明朝初年时,张姓人从胶南迁到现在位置并立村的。另外,还有村民称祖先是从“小云南大槐树”移民而来,如今一般的说法是,“小云南”可能并非云南,而是山西的南部。

“直接和间接从云南迁来的,大约能占到移民的三分之二。”石业华先生说 ,这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卫所制。这部分人并非云南当地人,他们去云南之前老家在江苏北部,包括河南、安徽交界地带,绝大多数是汉族人。从洪武到永乐,为了防倭,在沿海设置卫、所、军寨,于是将他们又从云南迁至此处。其中也有一开始不在胶州,而在附近其他地区,又来到胶州的。

《胶州人祖先来自何方》一文说:如今营房镇的营房村,“军屯”户不少,姓氏很杂,人们称为“杂姓村”。沽河镇的魏家屯就是当年云南人“军屯”来胶州立村的。

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明朝之前原住民的后裔。据高祀祖先生记述,其中还有很少的蒙古人。他们作为统治者时,对当地村庄压迫比较轻,也得到当地人的谅解和宽恕,允许他们落户所在村,就这样一代代繁衍下来。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来源:信网 编辑:苏青]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