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7/09 08:45
· 来源 ·
· 作者 ·
魏军
· 责编 ·
光影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清代胶州武科榜眼探花秀 徐渭韩良辅出身名门

胶州人韩良辅是清朝名将当参将时率兵杀虎100多只

自清代开武科取士以来,山东共有6人考取了武探花。清代的武榜眼和武探花,常常因为没有满意的人选等各种原因,其数量要比武状元少一些。清代胶州出了两位武探花,一位是我们曾经讲到过的李廷扬(见第233期《发现青岛》),还有一位就是韩姓家族的韩良辅。这两位武探花入仕以后,都曾经因为政绩突出担任过从一品的武职。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韩良辅和胶州历史上的武榜眼徐渭。

清代胶州出了俩武探花

据统计,从清顺治三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全国共有109人考取了武状元,有93人考取了武榜眼,有91人考取了武探花,武科三鼎甲(时称一甲前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为三鼎甲)总共293人。在这293人之中有籍贯可查者共有267人,其中武状元95人,武榜眼87人,武探花85人。

清代山东先后有13人考取了武状元,有9人考取了武榜眼,有6人考取了武探花。这在当时的各省之中位居第二,排在直隶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之后。清代武科殿试共举办了109次(含恩科),被皇帝钦点的状元每次一位 ,属于足额。但是武榜眼和武探花却并非足额,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没有满意的人选等)有时会出现缺额的现象。

在清代山东省6名武探花中,胶州独占了其中的两名。这两位考取殿试一甲第三名的武探花分别是康熙朝胶州人韩良辅和嘉庆朝胶州(今即墨七级镇七级西南村)人李廷扬。

韩良辅父亲韩成是一员名将

说起韩良辅,咱们先来看看韩姓的由来。据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胶州百家姓》作者石业华介绍,韩姓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姬姓;二是北魏鲜卑族有两字姓“大汗”,孝文帝改革时以汗和韩发音相近,就改单姓韩,是为河南韩姓;三是传说上古时期黄帝有个孙子昌意,后人韩经成了“仙人”,后人就以韩为姓。

而胶州韩姓望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北乡韩家村韩富家族,另一支是城南东辛置村韩成家族。据张宾雁《州志前编》记载,世代以务农经商为业,直至清康熙年间,韩成一支因为军功显赫,成为声势显赫的名门望族。

韩姓的兴旺,始自韩良辅的父亲韩成,那么韩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胶州百家姓》记载,韩成,字君辅,胶州市南关东辛置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困人家,六岁时父母染病双亡,成了一名孤儿。邻居可怜他小,给他口饭吃,可日子长了,邻居照顾不过来,他就沿街乞讨。十岁那年夏天,大雨把父母留下的三间土屋冲塌了,他无处安身,便搬到村东南的破窑里暂住。因为以要饭为生,他经常吃不饱,就偷点瓜果之类的充饥,从此留下了不务正业、东偷西摸的名声。

韩成有个堂叔,家境富裕,但却不接济他,对他非打即骂。一次,韩成因为偷地瓜被人抓住,堂叔就把他绑在村东头的枣树上,拿树条子抽他。韩成十五六岁时,朝廷招募新兵,他就报名当兵了。起初,长官看他是个孩子,就分配他到骑兵营当伙夫。有一天,骑兵营夺得一匹青鬃烈马,无人能降服,即使有人骑上去了也被甩下来。韩成人小胆大,非要去试试。只见他走到马前,大喝一声:“畜生!你主子来了,还不听话!”说来也怪,这马一动不动,韩成翻身上马,烈马扬蹄跑了一圈,跳下马,拴好。当时在场的士兵都惊呆了!

骑兵营的军官听说韩成能降服烈马,就喊他来。军官一看韩成年龄虽小,但两眼有神,气宇不凡,就把韩成调到骑兵营当战士,并把青鬃马给他,还给配了兵器。从此韩成和老战士一起学骑术,练习刀枪,不久就很熟练了。不久,部队开往四川前线,他打仗总是冲在最前头 ,屡立战功,从四川一直打到云南,直到“三藩之乱”平息。后来,韩成又随大军肃清甘肃匪患,平息噶尔丹叛乱,康熙皇帝提拔他为重庆镇总兵(正二品)。

韩成那个堂叔,听说他当了总兵,想寻点好处,就厚着脸皮到重庆探亲。韩成不记前仇,热情接待,在家伺候吃喝,还领着他游览名山大川,住了三个多月。一天,叔侄二人闲聊,韩成问:“咱村东头那棵枣树还在不?”堂叔说:“还在。”韩成一提到枣树,堂叔就想起以前把韩成绑在树上打的情景,有点后怕,担心韩成记仇。第二天,堂叔说:“我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该回家了。”韩成为堂叔备好马和路费,亲自送他上路。堂叔回家后,深感惭愧,为赎从前愧对韩成之过,破天荒出资盖了三间学堂,请塾师培养韩家贫穷子弟。

韩成有四个儿子:韩良辅、韩良弼、韩良卿、韩良臣。其中,长子韩良辅是康熙朝武探花,官至广西巡抚;次子韩良弼,康熙癸未科武进士,官至参将;三子韩良卿,康熙壬辰科武进士,官至陕西提督;四子韩良臣,康熙丁酉科武举人。

在胶州历史上,韩姓人在科举取士的道路上颇为成功,文武并举,出现过武探花及多位二品以上朝廷大员。韩姓家族在军事方面取得的业绩,尤为胶州之冠。

从武探花到从一品的韩良辅

韩成的大儿子韩良辅,也是清朝名将。韩良辅,字翼公,从小力大胆大,15岁时便随父亲韩成上阵。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在《清代武探花胶州出了俩》一文中说:少年韩良辅不仅武功好,而且颇有文才,曾经考取了州秀才。清康熙二十九年(庚午年),韩良辅参加武举乡试考取第一名,成为乡试武魁(武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辛未科武进士考试,由于他不仅武功超群,而且策论武经试卷也颇为优秀,随后在殿试中被钦点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按例赐武进士及第,授正四品二等侍卫。

后来,韩良辅被任命为陕西延绥营游击,迁宜君参将。据《清史稿》记载,“(宜君)境多盗,有为之主者,捕得必连坐。又多虎,造虎枪,教士卒刺虎法,杀虎百余,患遂息。”当时,陕西宜君县强盗特多,韩良辅抓住强盗头,就连坐他们的族人;这里老虎多,他制造专门对付老虎的虎枪,教士兵怎么刺杀老虎,杀了100多只老虎,平息了虎患。

《陕西省民俗风情大全》也从侧面记录了他的这段事迹:“明清两代,许多地方长官都把消除虎患作为重要职责。明末,宜君县屡遭兵变,人逃地荒,虎狼食人。在兵部尚书洪承畴部下任职的宜君人孙英士,因驱除虎豹有功,被授予坊州守备之职。清代武探花韩良辅在宜君任参将其间,共捕杀老虎99只,因此升任总兵之职。”

清雍正元年(1723年),韩良辅升迁天津总兵。一年后 ,韩良辅出任广西巡抚兼广西提督。提督是从一品的军职,在清代,武官即使当到提督者,能出任巡抚乃至总督,都是十分罕见,只有韩良辅、年羹尧(川陕总督)、刘铭传(台湾首任巡抚)等寥寥数人。武官能出任文职,那是十分荣耀的事。

雍正皇帝对韩良辅十分器重。器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韩良辅的老婆王氏在天津患重病,消息传到雍正帝的耳朵里,他吩咐太医院御医(御医可是专门为皇帝和后妃看病的)霍桂芳去天津,还钦赐了平安丸等药物。当远在广西的韩良辅收到长子韩勋的家信,得知老婆生病,皇上直接关照,“感激涕零”,向雍正帝表示“即粉身碎骨,亦难仰报高厚之恩于万一”。雍正帝的一片苦心,可谓没有白费。

韩良辅病逝于胶州家中

广西多山林,军队适合用藤牌挑刀。韩良辅上任后 ,让步兵弓箭手改为牌刀手,又买壮马替换掉原来的弱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增。他上奏朝廷,认为广西地广人稀,荒废的土地太多,原因是田地离村子太远,粮食熟了担心被人偷割;百姓虽然知道取江河水,但是不知道挖渠塘储存水;技术太落后,不知道高处也能耕种……他建议朝廷派得力大员镇守此地,盖房屋,养耕牛,挖渠塘,让百姓知道有利无害,这样大清的边疆就变成乐土了。雍正皇帝看了奏折,认为他的建议很好,就派李绂(fú)来处理广西事务。

和卫国在《清代中前期的广西农业经济》一文中也提到了韩良辅在广西的这段经历:雍正五年正月,巡抚韩良辅在奏报广西粮价时提到,鉴于广东大量采买西米,“小民不知蓄积之道,得价即行出粜(给钱就卖)”,很容易导致本省粮食短缺从而引发粮价上涨,出现粮荒。所以,他在上任之始便积极鼓励人们利用广西“炎乡地暖,冬间从无霜雪”的有利自然条件,力治当地放纵牲畜“践食”的陋习,鼓励人们大规模种植大麦、小麦、春麦、春荞、蚕豆、菜子等杂粮作物以及蔬菜品种。截至当年年底,“通省种植杂粮,耕助遍地,即使谷价昂贵,而小民亦不忧乏食矣”。此奏固然有溢美之嫌,但也说明杂粮种植已颇受重视。

韩良辅在广西任上虽然政绩颇多,但是后来因公去贵州期间,广西发生了内乱,韩良辅被朝廷免去官职。清雍正七年(1729年),回胶州养病的韩良辅病逝于家中。

韩良辅的长子韩勋,字建侯,19岁就考中了武举人。韩勋是清朝名将,曾率军一昼夜杀敌200余人,攻破四座寨子,后又连战三天,杀敌2000多人。以军功破格提拔为贵州安笼总兵。韩勋官至贵州提督,是清朝一省最高军事将领。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魏军[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