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08/04 08:45
· 来源 ·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光影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臧克家最早的诗在青岛写成 还为毛泽东改过诗

臧克家1930年考国立青岛大学高考作文只有三句话

提起臧克家,我们自然会想起他的一篇诗作——《有的人》。该诗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创作,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收录 ,一代代人都能背出其中的经典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被称为“农民诗人”的臧克家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有的人》只不过是其中一首;他也和很多现代文人都有着真挚的情谊,鲁迅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今年是臧克家先生诞辰110周年,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诗坛巨匠。

家里长工成创作原型

臧克家,山东诸城吕标镇臧家庄村人,生于1905年10月,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臧克家诞生在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这也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前清得过“功名”,他的父亲是从山东政法学堂毕业的。

不少介绍臧克家的文章都曾提及臧克家的家学渊源。李涛、周锦江在《臧克家——文学史上的“世纪师翁”》一文中介绍,臧克家的祖父和父亲都爱诗。祖父为人严肃沉默,令人不敢接近,但一高兴朗诵起诗来,声音里就饱含情感,进入诗的境界而成了另一个人。小时候,祖父教他念古诗,当时臧克家虽不了解,但却能背得滚瓜烂熟。祖父又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临近的时候,总是亲手写春联,而年少的臧克家就负责按纸。八九岁的时候,臧克家上了私塾。在私塾读书的那几年,他已能背熟60多篇古文,长点的像《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李陵答苏武书》,短些的像《陋室铭》《读孟尝君传》等。

众所周知,臧克家的诗篇不少描写的是农民的生活,因而有“农民诗人”的称号。这一称号的取得,跟他幼年的经历不无关系。虽然生在中小地主家庭,但他8岁时,生母便去世了,父亲患有肺病,终年咳血,仅仅活了34岁。由于家庭的不幸,臧克家在入私塾之前有机会和贫苦人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从而对中国农民悲惨、辛酸的生活有了深入的认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他的代表作《老哥哥》,这篇诗歌创作于青岛,用儿童的视角讲述一个“老哥哥”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这个“老哥哥”就是他家里的一个长工。臧克家后来曾在文章中追述,“老哥哥活了七十多岁,在我家劳动了五十多年。他二十几岁到我家作长工,论年纪比我曾祖父还略长,曾祖父以哥哥称呼他。我祖父、父亲都是从他眼底下长起来的,都叫他老哥哥。我也是这样。”可随着“老哥哥”日渐衰老,家里越来越觉得他是个累赘,“祖父最会打算,日子太累,废物是得铲除的,于是寻了一点小事便把五十年来跑里跑外的老哥哥赶走了。我当时的心情比老哥哥的还不好过,真想给老哥哥讲讲情,可是望一下祖父的脸,心又冷了。”臧克家对“老哥哥”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思想源泉。

数学零分考入国立青大

1930年,刚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举行首次招生考试,25岁的臧克家也参加了这次考试。殊不知,这次考试经历将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臧克家考进国立青大还留下一段奇事,那就是他虽然数学考了零分,但凭借三句话的作文被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闻一多看中。

原来,当时入学考试的两项科目分别为数学和国文。臧克家从小就重“文”不重“理”,加之他离开家乡后一段时间参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意志消沉,所以数学他交了白卷。国文试卷出了两道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一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是写一篇杂感。臧克家则将这两题全答了。《杂感》题他只写了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答案不足30个字,却表达出他在亲身经历过北伐和大革命失败后的悲痛消沉。

考试完毕,臧克家心情沮丧,因为数学交了白卷,自以为没有了希望。谁知此后不久,他竟收到了青岛大学英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真是喜出望外。开学报到时,一位姓庄的教员告诉他:“你的国文卷子得了98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5分10分的很多,得个60分就不容易了——你却得了98!”原来如此,是闻一多慧眼识才,感动于臧克家那三句极富哲理的杂感,给以高分,破格录取。

闻一多对臧克家的赏识最终成就了师徒二人的缘分。作家唐文一在《三句杂感与第一本书》一文中说,进入英文系后,臧克家学得比较吃力,便想转系改读中文。这时候,他想到了“伯乐”闻一多,于是壮起胆子敲开了闻一多的办公室,报上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闻一多从写字台后仰起脸来注视了他一会儿,然后说了一句:“你来吧!”就这样,臧克家如愿以偿地转入中文系,成了闻一多先生的嫡传弟子,成了一名“诗的学徒”,此后他踏上了新诗创作的道路。

闻一多培养了臧克家

在闻一多的悉心指导下,臧克家对诗歌的创作理念开始发生改变。当时闻一多的诗集《死水》问世,他亲自签名盖章,送给了臧克家一本。臧克家一读就入了迷,佩服得五体投地。据臧克家之子、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臧乐源回忆,读了闻一多的诗歌之后,“他把过去的一大本习作交给了火,决心走闻一多《死水》的诗的道路。他非常喜欢闻先生‘半夜桃花潭底的黑’的深沉和凝练。”从此之后,臧克家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总是热情地对每首诗作出具体的评价。臧克家回忆说:“闻先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他的办公室,他的家中,经常有我俩对坐谈诗的身影。我每写出一篇自认为不错的诗,便拿去给闻先生看。他常和我一起吸着纸烟,朋友似的交谈着。他告诉我这篇诗的好处,缺点。哪个想象很聪明,哪个字下得太嫩。有时他会在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如果这句话正是我所得意的,我会高兴得跳起来。”

不光传道授业,闻一多还竭力为臧克家在诗坛引路。为了鼓励臧克家多写诗,闻一多主动把臧克家的一些诗拿到《新月》发表,《新月》是全国性的刊物,在这上面发表作品,对臧克家的鼓励是相当大的。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完成,苦于无钱印刷。王统照、王笑房、卞之琳等诸多师友欣然解囊帮助,闻一多不仅慷慨解囊资助20块大洋,还亲自写了序言,予以推荐。他在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希望“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那时臧克家还是大三学生。后来,闻一多因种种原因离开国立青大,依然不忘爱徒,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两人的关系可见一斑。对于闻一多的教诲和帮助,臧克家感念终生,直到望百高龄时仍念念不忘,他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正如闻先生的儿子闻立雕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几十年来,他(指臧克家)写了缅怀、纪念、宣传、介绍父亲 ,弘扬父亲的诗文,初步统计,仅仅直接以‘闻一多’为题的诗文就达31篇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回忆录、自传、访谈、题词、涉及闻一多的难以计数的文字。真是‘青岛海水深千尺,不及臧老尊师情’。”

最早的一首诗在青岛写成

也是在青岛的这段时间,臧克家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青岛的生活给臧克家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在他发表的新诗中,最早的一首是1929年12月1日在青岛《民国日报》副刊“恒河”上发表的,题为《默静在晚林中》。此时,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学习,此后他便笔耕不辍,特别是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有了名师指点后,更是勤奋作诗。

据说,臧克家的代表作《神女》就是取材于青岛,讲述的就是青岛妓女的生活。臧克家曾经点评过《神女》这首诗,“神女,就是妓女。”在青报网上有一篇文章《揭秘臧克家在青岛创作》,文中称,1933年,臧克家在国立山东大学(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名国立山东大学)读书,当时他的两位舍友经常去逛妓院,回来之后便怂恿臧克家:“诗人应该多方面体会人间生活,这样眼界才能开阔,你天天写诗,夜夜失眠,困居一室,长年苦吟,为何不去平康里走一遭,也替她们写上一篇?”平康里位于黄岛路,是上世纪30年代青岛最有名的妓院。

臧克家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去妓院的场景:“有一天,我跟他们去了。初到一间会客室,出来一个花枝招展的青年女子,脚步轻盈,满脸堆笑 ,问了我们每个人的‘贵姓’,临到我时,说了一声‘臧官’,我含羞地低下了头。坐了一会,十分局促,我就催促着要走。”臧克家从这家妓院出来之后,路经另一家妓,与刚才那家相比,“不像人间,像地狱”。据臧克家自己描述是“下等妓院”,“一天要接好多人(多半是洋车夫、下苦力),而收入微薄,身子天天在病魔的折磨中,渐渐地、一步一步去接近死亡,不死的,也落个梅毒发作,鼻子陷落,睡不好觉。”臧克家目睹了妓女的生活惨状,“痛苦、惊异,悲伤”,于是便有了《神女》这篇佳作。特约撰稿 田野[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