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5 12/08 09:32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多地发现“圩子”遗址 记录明清古战场

\
\

记者昨天了解到,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李沧、即墨、胶州和平度等地新发现10多处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的“圩子”古遗址,最早的距今已经400多年历史。这些古遗址见证了青岛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军事活动,是研究当时当地历史、文化、军事的重要佐证,目前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在册。

[发现]

多处古代军事遗迹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了不少古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的‘圩子’遗迹。”据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他们先后在李沧卧狼齿山、围子山,城阳黄石洞,即墨钱谷山,平度金钱山,黄岛元明山、红石崖管家大村兵营,胶州牧马城遗址,发现了几处圩子遗址,对研究青岛古代圩子的军事、文化和建筑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

李沧区上王埠卧狼齿山上的圩子遗迹,就建于海拔约400米的山顶上,墙体为石块干摆垒砌。周长约500米,墙体宽1.2米,有垛口和圩子门,在南墙中间仅存一个圩子门,两侧现存墙体高度约1.7米。该门向东10多米即为悬崖。中心建有山神庙,因当地村民生产活动和游客上山玩耍随意抛扔石块破坏较为严重,局部已面目全非。在位于即墨金口的钱谷山上,建有3处圩子又称“大圩子”、“二圩子”和“三圩子”,高度依次递减。圩子墙日渐破败,由于人为破坏原来墙上的石块到处散乱于山坡。大圩子墙体局部也不足一米高了,二圩子勉强能找见点痕迹,三圩子仅见其墙基。而位于黄岛区红石崖街道管家大村西,以墙体为砂土夯打成墙,现存宽度约3米,高度约2米,北墙有两个宽约3米的城门,这也是青岛一处保存较好的土筑圩子。

“圩子”防御布局匠心独运

“关于城堡的建筑年代,当地群众众说纷纭。认为太平天国时所筑的较多。”据介绍,在考察中,考古人员还在位于城阳区的王乔崮山南麓黄石洞、平度金钱山、黄岛区隐珠镇西大洼村东的元明山等地,同样发现了圩子的遗迹,有的目前保存完好,有的损坏较为严重。

据考证,1885年,各路捻军共推张乐行为盟主,形成北方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与太平军联合作战,活跃驰骋于皖豫鲁冀各省。太平军、捻军最后坚持至同治七年 (1868年)。同时,列强也加紧对清廷的武力进攻,筹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攫取更大的利益。清廷为维护其统治,极有可能号召各省、府、县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来侵略。据 《平度志要》记载,咸丰十一年秋,淮北捻军李成部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民众发生了严重的武装冲突。现在的金钱山山顶已被军事设施所占,圩子墙亦不见踪迹,甚至连上去测量记录都不能成行。

即墨钱谷山的圩子,大圩子墙环绕山顶外侧,为便于瞭望警戒,墙上筑有防御的垛子口和哨兵巡道,四角均设岗楼。二圩子设于半山腰,三圩子比二圩子又矮一点。三个圩子各成单元、遥相呼应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个圩子如果受到攻击其余两个圩子可参与协防,下面的圩子如果失守则可迅速撤到上面的圩子里。以其军事攻守优势对防匪御敌有着独特的作用,兼有实施坚壁清野之策的功能。当时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其防御功能。其布局和建设实可谓匠心独运。

遗迹被列入文物保护

“每一处圩子都是一段或一件历史事件的见证,它是研究当时以及当地的军事、民俗、文化、传统等重要的实物资料,其独特的建设方式、功能等充分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的崇高智慧。”考古人员介绍,因为自然、人为等原因,青岛的圩子遗迹,不同程度造成了损坏,甚至圩子墙体变形倒塌,有必要对圩子遗迹进行保护。

据介绍,圩子的价值进行评估和衡量相对简单,由文物部门结合已有资料再进行实地详细测量各种数据、拍摄(录)影像、制作图片,做好文字记录,包括和当地村民了解情况的口述。找准影响主体结构及破坏程度的各种因素,以对其价值通盘考量,准确定位,做出正确的评估。目前,青岛新发现的多处圩子遗迹,已经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在册。

“圩子”是藏身、抵御之所

据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介绍,“圩子”作为古代军事防御,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在山上或者高(岭)地上筑圩多是为躲避贼寇等来犯者而建,尤其在华东地区甚多,圩子大都建在山顶上,围墙又高又陡,墙体依山就势,悬崖断壁附近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做天然屏障免去砌墙之累,就地取材,石块垒砌,墙外也不存在壕沟,短时间便能建成。外围多建在陡峭的悬崖边上,这样敌人更难攻破,山门则选择方便取水、外联、供给的地方建设,圩子里建棚或盖屋,四角设岗楼,敌人来犯即进山入圩躲避。

明朝万历、嘉靖年间,朝廷懦弱,军队怯战导致倭寇横行,倭寇来犯之时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全国各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各处纷纷兴建圩子墙和圩子沟以图自保。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年间时局动荡,为防捻军各处兴建圩子墙和圩子沟。此时,一般由当地乡绅富户出钱,老百姓出工出力选择近山险要处建设藏身、抵御之所——圩子。当敌人来犯之时,村民便躲到山上圩子里面,敌人一旦攻山进犯,即可从山上向下滚(扔)石头击打之。其建设现在看来简单,但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这一相对浩大的工程,耗费也是比较大的。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