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4/05 03:41
· 来源 ·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萧华被称“娃娃司令” 上将杨勇曾在青岛生活

智斗沈鸿烈,萧华被称“娃娃司令”上将杨勇曾在青岛生活一年

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不少叱咤风云的将军年纪很小就参加了革命。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两位一路打出威名的开国上将,他们分别是萧华(肖华)和杨勇。

杨勇21岁当了师长。和杨勇相比 ,萧华在年少有为这件事上似乎更有发言权,他17岁就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并成为红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师政委。

少年有“神童”的美称

萧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萧华的家境贫寒,父亲是个泥瓦匠。但他小小年纪就很有才气。据李人庆、春雨所撰《上将萧华纪事》记载,12岁的萧华就有“神童”的美称,那年,在学校命题作文《我的将来》中,他已经超越同龄孩子的见解,写出了“打倒军阀”、“铲除列强”的词句。

幼年萧华在文娱方面也很出色,他有个爱好,就是吹号。当时县里的地主向学校捐了一批乐器,萧华看中铜号,抓起来就吹,但吹得不成曲调,被同学嘲笑。从此他刻苦训练,后来在校联欢会上大放异彩。这个吹号的爱好在长征路上还被拾起,当时萧华率少共国际师北渡乌江,为红军北上开路。红军强渡乌江之际,小号手中弹倒地。这时师政委萧华敏捷地拾起锃亮的军号,嘹亮雄壮的冲锋号立刻响遍了乌江两岸,红军齐声呐喊:“冲啊……”

就在写《我的将来》的那一年,萧华首次参加了革命 。当时红军在兴国县发动暴动,萧华机智地把红军便衣战士引进城,还带着几个小伙子用木炭在反动分子的门上画标记,暴动队按照记号把反动分子一网打尽。

智斗沈鸿烈,被称为“娃娃司令”

1929年底,13岁的萧华担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不要看他只有13岁,做起工作却十分出色,兴国的团员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1000多人。不久,萧华便接到命令到总前委报到,从此成了红军队伍中出名的“红小鬼”。抗日战争开始时,萧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到了1938年,时年22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推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冀鲁边。

当时的冀鲁边区夹在国民党政权当中,河北一边是鹿钟麟部,山东一边是沈鸿烈部。萧华为了在边区站稳脚跟,采取了“和沈打鹿”的策略。为此,1938年12月初,萧华决定亲赴惠民县城,与前往该地视察的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谈判。

沈鸿烈听说萧华不过22岁,不屑一顾:“娃娃司令也来和我谈判?”据王春华《开国上将萧华》一文称,为了镇住萧华,沈鸿烈在萧华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层层岗哨。不料,萧华信马由缰,视而不见,若无其事地与随行人员谈天说地,一点不为所动。萧华进城后,沈鸿烈将他安置在旅馆,避而不见,企图逼走萧华。受到如此冷落,大家劝萧华不如早点回去,但萧华压住怒火,对大家说:“我们既然来了,就要一睹沈大主席的尊容,我们暂且等等,看他沈鸿烈能把我们晾多久。”萧华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让随行人员油印出来,即到街头散发。萧华接着进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讲演。一时间,惠民各界纷纷传颂八路军“娃娃司令”如何深明大义,抗日有为,指责沈鸿烈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对抗日无动于衷。

沈鸿烈被迫慌忙安排会见,把谈判地点设在县衙后院,并在大堂、二堂、三堂的台阶上下 ,布下了数层荷枪实弹的卫兵。谈判中,萧华一会儿慷慨激昂,一会儿义正词严,一会儿笑声朗朗,在场者无不为之折服。经过三个小时的唇枪舌剑,沈鸿烈被迫同意了抗日协议。沈鸿烈对萧华连称佩服,并亲自恭送他出城。

陪同朱德来青岛

萧华来青岛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据吴殿卿《总司令的海军月》一文记载,1951年8月6日,海军首届政治工作会议在青岛海水浴场旁边的东海饭店开幕。此前几天,朱德等一行数人乘火车抵达青岛,下榻在太平角一路一座欧式小楼里。

中央军委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很多高级领导陪同朱德出席了开幕式,这其中就有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除了参加开幕式,萧华还陪同朱德视察了大港码头,并登上军舰考察胶州湾。8月10日上午9时多,朱德在萧华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的陪同下 ,乘车抵达大港码头,健步登上了停泊在港内的“西安”舰。“西安”舰是华东海军第六舰队的一艘护卫舰,不久前来青岛海域训练。朱德、萧华等人依次看望了舰上每个战位的官兵,并向舰长、政委询问了训练情况。之后,“西安”舰由基地4艘快艇护航,缓缓驶离码头。萧华陪同朱德乘坐着“西安”舰开始了对胶州湾、青岛东部海域的考察。

“文革”期间,林彪、江青联手频频向萧华发难,萧华被囚禁。1974年9月,毛主席想起了萧华,遂立即指示专案组释放他。10月1日,被囚禁七年的萧华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他自己改名叫杨勇

1913年10月28日,杨勇出生于湖南浏阳文家市镇清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其实他的本名不叫杨勇,父亲给他取名杨世峻。参加革命后,他觉得杨世峻三个字太文雅,不能显示男子汉的英武之气,便改名杨勇。名字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他既然给名字改出个“勇”字来,其作战自然勇猛无畏。据记载,因为敢打敢拼,他身上弹伤就有五处。

在这五处弹伤中,最严重的一次负伤是腮部中弹,这次负伤发生在长征路上的土城战役中。时任红四师十团政委的杨勇又一次带队冲锋,子弹从他的右腮入唇部出,一进一出,杨勇失去了6颗牙。当时,血如泉涌,用嘴指挥不了战斗,他就用笔下达命令,最后昏倒在血泊中。杨勇脸上留下的弹窝,30多年后才在北京医院做手术填平。

一次又一次的负伤成就了杨勇的威名,后来在平型关大捷中,在跃进大别山的战斗中,在解放大西南的炮声中,杨勇身先士卒,百战百胜,深得毛主席的喜爱,多次表扬他,称其“耿直、刚毅”。

金城战役扬威朝鲜半岛

解放后,杨勇最值得自豪的事儿就是指挥了金城战役。

当时,抗美援朝已进入尾声。据夏明星、吴宏伦《勇冠三军的解放军上将杨勇》一文记载,杨勇到朝鲜战场时,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了协议,剩下的就是重新划定军事分界线和拟定停战协定的细则了。和平即将到来,杨勇自己也以为,“白来一趟了,没有能和美国佬过过招!”没想到节外生枝,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狂言:“反对任何妥协,要单独打下去。”这样,进行了两年的板门店谈判停战协定就难以签订,此举激怒了中朝两军。杨勇对政委王平说:“为什么美国主子要和,而李承晚还要继续打?他有什么本事继续打下去?恐怕还是有美国在背后支持。”想到美军可能背后撑腰,他的干劲上来了:主打李韩军,捎带着给美军一点颜色。

杨勇决心打大仗,是为金城战役。1953年7月13日深夜10点,杨勇一声令下,志愿军炮兵1000门大炮一起怒吼,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在炮雨中燃烧起来。炮火刚刚延伸,二十兵团3个突击集团在友邻配合下,向李韩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开始突击。一小时后,敌人的前沿阵地全面突破。家喻户晓的“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次战役中。这时,敌人了解到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年仅40岁却身经百战的新任志愿军二十兵团司令员杨勇;还发现杨勇指挥过的装备现代化的第16军也调上来了,看样子还要大打。

这时,美国、李承晚一致同意停战。战后统计,金城战役中,我军二十兵团共歼敌52783人,其中俘敌2836人,超过预定计划的5倍。通过抗美援朝中的这最后一战,志愿军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给了敌军以致命的一击。

杨勇在青岛的日子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杨勇和青岛的故事。据“多事有成”所撰的《开国上将杨勇在青岛的日子》一文记载,文革时期,杨勇和家人在青岛生活了整整一年。

1971年1月31日,受到“文革”冲击的杨勇摔断腿后进行了手术,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老战友杨得志看望杨勇时,邀请杨勇到他管辖的山东疗养。1971年5月中旬,杨勇按照杨得志的安排,架着双拐和夫人林彬、女儿京京、侄女瑞平来到青岛,住进了济南军区第一疗养院位于青岛太平角的房子。不久,孙子南南和保姆小周也来到太平角,组成了一个6口人的和睦家庭。

杨勇住在青岛,没有任何职务,可谓清闲。他经常拄着拐杖在湛山村附近活动。离他们不远处的海边有一个海水养殖场,所以海边能看到飘来的零星海带,杨勇和孩子们不时下海捞海带。他还指挥孩子们到隔壁铁路疗养院锅炉房后边的麦地里“偷”挖野菜,回来包饺子吃。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锻炼,杨勇的双拐换成了单拐。

他们住处附近的太平角驻有一支海军雷达部队。“文革”期间军事技术荒废,设备经常出现问题。杨勇知道后,来到雷达站,战士们说:“没有机器不要紧,有‘人的因素第一’,我们用肉眼去发现目标。”面对这荒唐的回答,杨勇越听越气。加上他在湛山村等地所见所闻,确实有很多感慨。

周总理1972年春天两次询问杨勇的下落。第一次总政回答不在北京,不知道在哪里,需要查询;第二次询问得知在青岛养病,才放下心来。1972年5月3日,毛主席提出召开“批林整风”会议。6日,中央发出文件:《关于召开批林整风汇报会议的通知》。在周总理的建议下,毛主席提名增补杨勇等三人参加会议。5月21日,没有职务的杨勇出席在北京召开的“批林整风汇报会议”。此后,杨勇离开生活了一年的青岛,回到北京。1972年7月复出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特约撰稿 田野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