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04/21 02:22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大珠山原叫“大朱山” 石门寺曾是胶州第一胜景

大珠山原来叫“大朱山”它每块石头每座山峰都有故事

最近,大珠山被朋友圈刷屏了,漫山遍野、火红的杜鹃花看得人羡慕嫉妒、流连忘返。但这样的季节,大珠山上能看的不仅有杜鹃花开 。这座海拔只有486米的山上,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峰,都能讲出一个故事。

大珠山的名气有多大?李世民、朱元璋,还有徐庶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带着您去大珠山看看。

三种传说:大珠山是怎么来的

大珠山在黄岛区大珠山镇境内,灵山湾与古镇口湾之间,三面环海,地势雄奇。看上去并不高,甚至,它的海拔完全比不上旁边那座725米高的小珠山。第一次见到它,很多人心里就打了个大大的叹号: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

面对这两座山,导游一定会告诉你:它们南北雄峙,古有“双珠嵌云”之说。但,大小珠山到底是怎么来的?有这样三种说法:

一说,跟仙人朱仲有关。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黄岛区的大珠山、小珠山是因为汉代有仙人朱仲居于此处而得名,先名“大朱山”,后演化为“大珠山”。

二说,跟仙女有关。传说西天瑶池的一位仙女外出游玩,不小心把自己戴的手链弄断了,珠子散落到了人间,其中的两颗落到了胶州湾畔的黄海岸边 ,变成了大小两座珠山。正所谓:“仙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

三说,是二郎神杨戬抖落了鞋里的玉石,玉石落到地上衍生出了大珠山和小珠山。

这三种传说,你愿意相信哪一种呢?答案都无所谓,因为大小珠山的美已持续了两千多年,古《胶州志》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据《胶南县志》记载,约在春秋时期,大珠山地区就有了神话和传说故事存在的影子,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到过大珠山的人会发现,这里不仅山美,连山下的村庄名字都特别有意思,石板河、青石坎、黄石坎、龙门顶、台子沟、前峰山子、后峰山子、凤凰村……据说,因为村名,第一批移民到这里的人曾经还起过争执,都想注册商标“珠山”,后来众族长几天几夜商讨后决定,谁都不能叫“珠山”,就以各村庄的地形、地理位置和环境命名。还有一些村庄是依据人口多少、劳力强弱、占地多寡或按定居先后的姓氏而定名的,如胡家大庄、胡家小庄等。了解了大珠山的名字来源,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山了,这里景点很多、传说更多。

一看杜鹃花:为啥会有南方的花

每年4月份到5月份,大珠山上杜鹃开放,如果你是为它而来,那就一定要去一个地方 ,珠山秀谷。很多旅游资料上是这样介绍它的:“在大珠山东麓,有一条山谷 ,人称‘珠山秀谷’。这条山谷有5里之长,谷内溪水淙淙,叮咚水乐不绝于耳。游人缘溪水入山谷,春风吹拂,花枝摇曳,山谷里金波涌动,雪浪起伏,犹如走进画境。”

光看这描述,内心就已激动万分。但在这花潮之中,也有人会好奇,这些野生杜鹃花的老家不是应该在江南吗?怎么会在北方的大珠山生长如此繁盛?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是美丽传说,一个是真实情况。真实情况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柴草短缺,人们到处砍野杜鹃枝烧火做饭。珠山秀谷这里海拔比较高不容易被发现,有一天被一个村民无意发现,拿着镰刀来了 。可等他好不容易爬上来刚要下刀,突然从前面爬出一条大蛇,吓得他扔了镰刀赶紧跑。从那之后,人们再也不敢随便爬上来。野杜鹃才得以生存下来,逐渐蔓延。

相信大珠山当地人更愿意跟你讲下面这个传说,这个传说收录在黄岛旅游网中:很久以前,大珠山下的刘家村里,一对刘姓夫妻最爱种杜鹃花。夫妻俩五十多岁时喜得贵子,取名刘炎。8岁那年,刘炎突然得了一场罕见的大病,郎中们束手无策。一天夜里,石门寺的长老下山化缘到此,掐指一算,说:“这孩子其实是上天派来的侍花使者,五月时节,你家院子里的杜鹃花开得太繁盛,他春心一动,才下了凡间,现在老天要召他回去了。”

为了留住孩子,刘老汉夫妇照长老的说的办法,把院里最古老的那株杜鹃花的根刨出来,煮水给刘炎喝下。很快,孩子的病就好了,夫妻俩也付出了折寿的代价相继去世。有一天,刘炎在树坑旁发现一个小小的杜鹃花分枝,他欣喜若狂把它种到了大珠山上,杜鹃花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开得又红又大。突然有一天,却被一位农夫连根刨起。失去了心爱的杜鹃花,刘炎痛哭起来。

哭声惊动了花神,花神说想要救杜鹃花必须得用人的生命交换。刘炎想都没想,拿出修剪花枝的剪刀自尽了。杜鹃花得了刘炎的血泪和花神甘露的滋润,激起了根体的生机和灵性,从此生长得更加茁壮茂盛。

二看奇石:二郎神智斗大财主

杜鹃是大珠山的一大特色,其实,石头也是这里的一景,和尚石、女儿石、鳄鱼石、龟儿石和鹰儿石,不仅因为它们形似,更因为每块石头都有故事。众多石头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只正奋力向山顶爬的石龟和那只怒目圆睁的石鹰。它们一个在南面一个在北面,但绝对是有关联的。这个故事叫《龟儿石和鹰儿石》。

还是很久很久以前,大珠山下住着一个大财主,他心狠手辣,经常欺压百姓。老百姓不敢招惹,背地里咒他死后变成大王八。

有一天,王母娘娘下凡间察看民情,路上正巧遇上这个大财主。财主见王母娘娘生得貌美,就动了坏心眼上前调戏。王母娘娘回到天庭,召来二郎神杨戬,让他下去好好惩罚惩罚这个大财主。

怎么惩罚呢?既然百姓都叫他大王八,那就遂了百姓心愿,把他变成一只大乌龟。这下老百姓高兴了,财主却气得直翻白眼,眼睛骨碌骨碌转,想起之前的一个传说:只要爬到大珠山顶,对着大海连呼三声“排山倒海”,海中的水就会涌到山上,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大海,所有的人都会被淹死。而自己身为乌龟,正好“如鱼得水”,可以逍遥自在地生活了。

乌龟财主爬呀爬呀,眼看就要爬上山顶了,二郎神从背后抽出一支神箭,“嗖”的一下,把它钉在半山中。看二郎神走远,乌龟财主用力拔出神箭,忍着剧痛继续爬,还差一点、就一点了……可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天鹰,张开大嘴,一口啄在了乌龟头上。乌龟财主鬼哭狼嚎,连连告饶。天鹰怕乌龟财主再起恶心,飞到北面的小山顶上,继续监视着。

直到现在,天鹰还在尽着自己的天职,老龟则痛苦地卧在那里。

三看石屋子:这里曾有99座

在1984年胶南市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个地方:石窟(俗称石屋子)。这是较简单的建筑,如峡沟西山石窟,为一高大岩石凿成,门东向,高0.8米,宽0.7米,门外两侧各镌一虎,窟室内壁浮雕佛像30尊。这有什么稀奇的呢?石窟确实不是北方独有,但大珠山的石窟不一样,类似这样的曾经可有99座呢,而且它们都挂在半山腰,里面安放着一模一样的石雕神像。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这事还得看黄岛旅游网上那篇题为《九十九座石屋子》的传说:

据说,有一老一小俩神仙来人间游玩,在大珠山小住几天。有一天,小神仙说:“不是我夸,我小的时候,能在一个米粒上凿出99朵花,普天之下,比我功夫厉害的,到现在我还真没见过!”老神仙听了不高兴了:“你如果能在一夜之间,凿出100座石屋子,每座石屋子凿出100位神像,我就永远服你。”小神仙自恃神通广大,像是怕老神仙反悔似的,说:“好,我就凿给你看,到那时,可别嘴硬。”

赌约已下。小神仙就使劲凿起来。他确实是一个能工巧匠,石屋凿得非常光滑,各位神像惟妙惟肖。老神仙看到也暗暗叹服。不过,小神仙凿得越好,老神仙就越慌,他小小年纪,我服了他,今后面子往哪里搁?心生一计,就在小神仙凿完第99座石屋子时,老神仙忽然学了一声鸡叫:“鸡已叫,天已明,你服输吧。”小神仙有点纳闷,但确实也听到了鸡叫,只好认输,却没想到是老神仙骗了他。

所以,100座石屋子只凿了99座。不过,就算是这99座,现在也只保留下来了三处:石屋子沟石窟、峡沟南山石窟和峡沟西山石窟。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胶南县志》记载,这些石窟“经鉴定为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

四看名人:徐庶李世民朱元璋

大珠山从不缺名人造访,三国的徐庶曾隐居在帽子峰,晋朝陈仲举、元朝的张清源、明朝的赵麻衣都曾在山上的麻衣庵修炼,清代名画家法若真青年时在磨铁庵刻苦读书,习诗作画。另外,清朝末年的刘翼明、李澄中、王无竟等都在山上留下了足迹和诗篇。

除了他们,还有些人也曾经为大珠山“代言”,宋朝哲宗年间的高太后、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少年时在这当放牛娃,曾经将大财主的牛烤了吃了,在大珠山山神的相助下瞒过了大财主。还有个人也来了,不仅自己来,身上还带着个聚宝盆。

胶南作家刘圣文在《朱朝洞的传说》中介绍:“相传,明朝末年李自成进攻北京之前,皇帝的一个儿孙带着一个聚宝盆连夜化装成百姓逃出京城。他一路向南逃命,当逃到大珠山时,实在走不动了,于是就上山躲了起来。等到后来发现没有追兵追来时,就在山上开凿了山洞,就地取材制成石碾、石臼等,从此在山上住了下来。据说,这个姓朱的人在他临死之前将聚宝盆埋在大珠山一个较隐蔽的地方……”

这位朱氏后人居住过的山洞叫朱朝洞,在大珠山东麓。朱朝洞并不像一般山洞那样深,那样两头透,或者有竖井。它只是在半山腰凿出的一个石洞,有几间屋那么大小。在山洞的前面有一片较平展的空地,依稀能辩认出有一个石碾,还有一个石臼。听老人们说当年洞内还有石炕、锅台等。那么,李世民和高太后又跟大珠山有什么关系呢?他们都跟同一个地方有关:石门寺。[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