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6 11/10 08:53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雄崖所曾是抗倭前线 这里居民多是军户后裔

雄崖所居民多数是军户后裔雄崖所古城有“三大怪”

上文我们说了雄崖所的修建 、构造和军事用途。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和雄崖所有关的建筑和风俗。

雄崖所修建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见证了明清两个朝代的兴衰,留下了不少古老的建筑和特殊的风俗。这些建筑和民俗,在胶东半岛独树一帜,十分奇特。雄崖所都有哪些奇特的建筑和风俗,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别着急,我们为您一一道来。

风俗:“送盘缠”仪式600多年未改

在雄崖所,包括整个即墨农村,都有一个奇怪的习俗,叫“送盘缠”。在当地,有老人故去入葬后,晚上必有一个“送盘缠”的仪式,亲人为其烧纸马纸钱送行,马头冲西南。最后,儿子要站在凳子上,用竹竿向西南方向一指:爹(娘)上马走吧,回云南老家吧,一路上的钱花不完!

为什么会有这个风俗呢?这跟雄崖所当年驻扎的士兵有关系。

明朝初年,因为常年战乱和瘟疫,山东地区人口已经十分稀少。因此,在明初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移民行动,主要来源是山西洪洞县。但是以即墨鳌山卫为中心向外辐射百公里的范围内,移民则是来自云南的守边军户。

据清风所撰《雄崖所:抗倭前线古堡》一文记载,1985年即墨县地名办公室对全县建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鳌山卫镇有37个自然村是明洪武、永乐时建村的,其中23个村是从云南移民来的。田横镇明初建村35个,其中25个村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崂山区四个街道办事处所辖村庄,有63个村系明朝洪武、永乐时期建村的,据各家族谱记载有57个村的居民其始祖来自云南,占明初建村数的90%。今城阳街道办事处所辖34个村,有28个是明朝移民迁建的,占全街道办事处村数的87% 。其中有的其始祖由云南徙居即墨,其后人再分居各村。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更不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而是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

这些来自云南的移民大多为军户,其中不少族谱记载来自云南乌撒卫。这些军户应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鳌山卫时,由云南乌撒卫等地调入即墨的第一批移民。另一批来自云南的军户则是明永乐初年,“靖难之役”后的军事调动。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即墨境内属于鳌山卫、大嵩卫、雄崖所、浮山所的军屯即有52处。明万历《即墨志》载:万历初年,即墨县总户数为11231户,其中军户为6290户,占总户数的56%。

而他们万里迢迢来即墨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卫所守卫海防,防卫日益猖獗的倭寇。而当时的大迁徙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朱元璋一道圣旨,已经在云南扎根守边的军户们就要启程。万里大迁徙是如此艰难遥远,而且是携带妻儿一起行动,很多人跟父母、兄弟就此永别。可想而知,这一路,不知有多少人半路殒命病灾,甚至妻离子散。据记载,由于云南故土难离,有人甚至带着云南的茶花一路迁徙到即墨,它们后来成了崂山闻名遐迩的“耐冬”花。由于怀念故土和离别的亲人,这些军户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自己的灵魂要回归云南故土,由此,老即墨人那感人肺腑的“送盘缠”习俗600多年未改。而军户后裔,甚至至今保留一些云南的特有土语。

现在雄崖所的居民,大多数是军户的后裔,而且姓氏较为集中,其中“一李双王陈韩陆”六大姓氏家族的先祖都曾任过雄崖所千户、副千户等。如李氏族谱记载,李氏第三代先祖因立战功,成为第一个被明廷派驻雄崖所的千户,并带领驻地军户修建了海防城堡。

建筑:玉皇庙石砌无梁殿为古建筑学创举

不光雄崖所的村民们背后有故事,雄崖所里保存的不少建筑和景观,因为年代悠久,也有不少故事。其中,最奇特的,要数以下三处建筑和景观。

其一是百年教堂。雄崖所南门内左侧,保留有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虽为平房,但建筑高大。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德国人即在即墨设点传教,村民们曾经见过神甫骑着摩托车穿街过巷。如今,这座中西方风格兼容的天主教堂是雄崖所一处仓库所在。

其二是老井石刻。雄崖所村西有一口老井,外围用石条拼砌,每根石条长约1.5米,在井口上形成“互”字状,十分别致,井沿石条内壁四周,皆有题刻,两侧因打水磨损,字迹已残缺不全。据现有题刻判断,石条上刻的皆是当初捐资造井者的姓名。井壁题刻十分罕见,像是“功德碑”的一种变异,这也是雄崖所一处鲜为人知的人文景观。

最后一个是玉皇庙。在雄崖所的南门上远望,能看到远处山头上的一座玉皇庙,与南门城楼上的庙宇遥相呼应。据了解,该庙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所建,先建于雄崖所城三年。玉皇庙分山门、院落、殿堂三部分,供奉玉皇大帝及哪吒、灵官二神。该庙虽处僻壤却远近闻名,建筑虽不宏伟,当年却香火旺盛。

古往今来,世人评此庙有两怪:第一,即墨境内的庙宇均为抬梁木构架的木主砖辅建筑,唯此庙异之,为石砌无梁殿。第二,即墨境内的玉皇庙均为坐北向南,此庙又异之,为坐西向东。雄崖所玉皇庙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李景智在《两朝海防要地——雄崖所》中如此分析:据《中国古建筑史》载:“……明代又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以此论之,雄崖所玉皇庙之建筑风格是明代建筑学的创举。至于坐向 ,可谓因地制宜。因当地百姓世居沿海,以捕鱼为生,他们最惧怕的是海潮、海匪、海难。将玉皇庙坐西向东,面朝大海,以保佑渔家人海上平安,震慑包括倭寇在内的海匪逞凶,是渔家人世代的美好愿望。这么看,玉皇庙与雄崖所的选址用意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玉皇庙的墙垣、钟楼及神像已毁于动乱年代,后重修,而山门和殿宇仍保存得较为完整,被列为即墨市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雄崖所“三大怪”背后都有故事

说完了民俗和建筑,我们再说说雄崖所一些有趣的传说。

先说“雄崖”。我们在上文讲过,白马岛有一块雄伟的大断崖,呈赭色,正因为这个缘故,和它相对的“所”就取名为雄崖所。那么,这块大断崖为什么呈赭色呢?相传白马岛北侧的海湾中有一深不可测的水潭,龙王派遣虾兵蟹将驻扎潭里,扼守海上关隘。一天,一蛇精藏在商船里想渡海修炼 ,船行至此被蟹将发现,虾兵持枪(手臂)刺向蛇精,不料被蛇精躲过,而长枪却刺入船体。若将长枪拔出,船势必进水导致船沉人亡。虾兵只好折断长枪,留下终生残疾。而蟹将则用巨螯夹住蛇身,将蛇精夹成两半。蛇精的尸体被拖上断崖,鲜血将岩石浸透,因而雄崖呈赭色。

除了“雄崖”之外,雄崖所古城还有三大怪事,即墨著名文史专家黄济显在《雄崖所古城》中提到了这“三大怪”:

一是西门威字点下来。细心人一到雄崖所古城西门,马上就会发现题额“镇威”的“威”字右上角的一点却点在横下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元末明初,倭寇经常来沿海一带骚扰。为了打击倭寇侵犯,建了雄崖所古城,西门题额命为“镇威”,意在表示要镇压倭寇之威风 。传说,在书写题额时,人们故意将“威”字右上方的一点写在了下面,以表示要使倭寇威风扫地。

二是玉皇庙的“玉”字的一点写在了“王”字中间一横的右上面,堪称又一怪事。相传,玉皇庙建成之后,人们请来了一名高手为庙门题额。来人一到山前,就为玉皇山的气势磅礴惊叹不已:见山有两翼,一翼伸向西南方,一翼伸向西北方,形似一只展翅飞的凤凰。建在最高处的玉皇庙像它的头部,两翼伸向两边,就像要飞向东海。他登山站在玉皇庙前,见丁字湾海域尽收眼底,周围大小山头一览无余,顿感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说:“此乃神地也!”回头再看那刚刚建成的玉皇庙,山门又居玉皇山巅,庙正建在最高处的风头上。山高、庙高、门也高,确乎居高临下。他身不由己地走到已经备好的文房四宝前,信手拿起笔来,“玉皇庙”三字一挥而就。众人一看,字写得的确苍劲有力,但却把“玉”字点写在中间一横的上面,就感到非常奇怪,如此简单的字,又出于高手之手,怎么能写错了吗?问其原因,高手曰:“有感而发也!”

三是庙顶山上无庙宇。庙顶山位于雄崖所古城西城门外300余米,顾名思义,在它的顶部应该有一座庙。但奇怪的是,山顶上并没有庙宇。相传,清朝光绪年间一位杨姓官员到雄崖所任巡检之职,在赴任的路上,遇到了前来赴任的雄崖所城隍爷。两人说话非常投机,结拜了把兄弟,叩头发誓,为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自行处之。结拜后,各司其职。杨巡检上任以后,励精图治,把所辖之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城隍爷疏于管理,其下属竟贪赃枉法。杨巡检得知后,指责城隍爷违背了当年结拜时的承诺。城隍爷非常自责,兑现了誓言,将城隍庙迁到了城外的庙顶山上。后来,所民自发地把城隍庙迁回原处,可第二天早晨发现它又迁回到庙顶山。这样,几经折腾,结果连庙顶山上的城隍庙也没有了。有人说,因为搬来搬去,把砖瓦木材等都损失了,再也建不起来了;也有人说,因为城隍爷觉得雄崖所人对他好,他越无颜见到杨巡检,因此,搬到更远处了。

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