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3/21 09:25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老虎山远看像卧虎 “牛毛夕照”属于沧口八景

老虎山远看像一只卧虎“牛毛夕照”为沧口八景之一

《崂山志》中记载了一块奇石,此石红灰色,由两块巨石摞成,远看极像虎头,额上“王”字清晰可辨,故名“虎头石”。虎头石所在的地方是一座由9个山头连成的山峰,老百姓叫它“老虎山”。

老虎山不仅有着令其他山头羡慕的先天优势,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也被吸引来了。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老虎山。

老虎山名称的由来

老虎山坐落在李沧区北部,属崂山山系石门山支脉,海拔188.4米,9个山头高低起伏,由东南向西北迤逦绵延10余里,如一头巨兽慵懒斜卧,一派松散舒适的样子。

老虎山上不仅植有黑松、刺槐,覆盖率约40%,还有一只“老虎”。老虎山西坡,正对着南岭村的半山腰里,有一块两米高的巨石,石上却又矗着2.5米高的大石,石头呈淡淡的红灰色,两石相叠上下错落,凹凸有致,极像虎头,目光炯炯有神,额上“王”字清晰可辨,还天然生成两个鼻孔,这块奇石还荣登了《崂山志》,于是山西麓的老百姓叫它“虎头石山”,山南的老百姓叫它“老虎山”。因老虎山有9个山头相连,又得了个名字“九顶山”。

而《李沧区志》则记载,老虎山名称来历说法有二:一是山的形状像一只卧虎;二是传说从前山上曾住过老虎。

是否真有老虎在这里住过不知道,但自从有了老虎山,山下便有了一串古老的村落,大村庄、石沟、文昌阁、南岭、大枣园、十梅庵,淳朴勤劳的村民们在此繁衍生息600余年。

传说韩信把母亲埋在这儿

凶猛的老虎、古老的村落,山因而有了活灵活现的传说。

老虎山传说的主角又是谁呢?此人名声很大 ,他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赞他“战必胜,攻必取”,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那么,韩信在老虎山流传着怎样的传说呢?传说韩信把母亲活埋在九顶山(老虎山)前。

青岛地方史研究学者刘锦对于这一带的风土民情颇有研究,谈起“韩信葬母”最有发言权。原来淮阴侯韩信少年时家庭贫穷,父亲早亡,剩下他和母亲过着孤苦伶仃的日子。因为安葬父亲,把仅有的一点土地也卖掉了。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母亲带着年少的韩信到处逃荒要饭。一天,娘儿俩来到崂山最西端一个叫九顶山的地方,在山南坡下面的一个村庄讨饭,被一个好心的财主收留,娘儿俩住在财主看场院的小屋中相依为命。

说来也巧,有一天韩信在山上放羊,看见有两个人在山上到处走来走去,好像在寻找什么贵重东西。韩信年少,出于好奇心,悄悄跟在他们后面,一直走到山南坡的一个山凹里,才听明白两人是来寻找风水宝地的。“这两个人在争论这块地方到底有没有宝气,一人说此地落葬后世定会出王侯将相,一人说地气已尽不能发迹了,两人争执不下。怎么办?他们就折根树枝插在‘穴’上,看看这树枝到底能不能发芽,约定明晨卯时来见分晓。”这一切都被韩信看在眼里,回到家后他翻来覆去一宿没睡着。第二天早晨天不亮,韩信就来到山上,一看柳树枝发芽了。韩信悄悄地把发芽的树枝移走,另外插上一个树枝。天亮后,那两个外地人来到山上,一看树枝根本没有任何发芽的迹象,以为此地宝气已尽,干脆走了。

谁也不会想到韩信年纪轻轻,却有如此心机。在骗过了两个风水先生之后,韩信又欺骗了东家,把插树枝的地方索要成母亲的坟地,东家见韩信年幼却有孝心,自然应允。在欺骗了风水先生,欺骗了东家之后,韩信居然把欺骗对象变成了自己的母亲。这时韩信的母亲还很健康,韩信为了尽快发迹,在石坡上凿了个深深的石窖,里面放了油灯和干粮,把母亲骗入窖中居住,最后老太太饿死在石窖里(一说为韩信打死)。

这就是韩信“九顶山前活埋母,折去阳寿十八年”的故事,母亲死于宝地,韩信不久之后果然发迹,在刘邦麾下成了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大村庄的老人们不少能讲得出这段故事,他们说,韩信之所以不得善终,就是他自己大逆不道伤天害理所致。

老虎山有个井口坟

“韩信葬母”的传说是怎么出现的?据刘锦介绍:“过去每到冬闲的时候,那些走街串巷弹着三弦说书的盲人,最爱到大村庄来卖艺,因为村里会有人给他们找住处,安排村民轮流管饭,临走还会凑些粮食给他们。大村庄人最爱听‘韩信九顶山前活埋母’这段书,因为这个古老的传说就发生在村后的老虎山南坡,村里60岁以上的人都见过韩信母亲的墓——井口坟。”

至于“井口坟”,就位于老虎山菊花岭上,具体位置已不可考。刘锦称,上世纪40年代,人们下田路过这里总要去看几眼,后来人们随手向井里投石,久而久之就看不出井口,只见一堆乱石。

除了上述传说之外,老虎山还有不少关于韩信的传说,如老虎山南端的靶子山曾是楚汉交战的战场,有村民们在坡上多次挖出生锈的箭镞为证;山西麓的蚕场山那片光达达的青石坡,说是韩信的“点将台”;石人山上一块傲然挺立的人形石头,老人们说那是韩信的将士守在老虎山上,叫它“石先生”。大村庄村后的山坡上,曾经有石马、石炕、石寿器等天然景观,石马精神抖擞作昂首长嘶状,那是韩信的战马放牧山间;石炕方正平坦,约80厘米高,有四五个平方大,好似北方人家的火炕,较周围的石崖颜色略深石质略硬,却严丝合缝地镶嵌在石崖里,石炕上不知何朝何代刻的三个繁体大字“上天书”,更增添了石炕的神秘;石寿器,是长方形中规中矩的天然石槽,活脱脱一副石刻棺材。石马毁于150年前,大村庄一个外号叫“一丈八”的蛮夯汉子,逞一时之能把石马砸个粉碎,只留下几个石蹄印迹,老人们说那是每年的除夕夜,韩信的坐骑要回淮阴故居探视,发力腾空时踏下的;那石炕、石寿器也都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村民们切割成石条,砌进不知谁家的墙里。

老虎山变成指挥中心

过去的老虎山用传说吸引世人,到了解放前夕,它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中心。据记载,李沧区的许多山上都有碉堡,但碉堡最多的山是老虎山,从东到西,一共有5个。为什么老虎山上的碉堡这么多呢?《山与碉堡的往事》一文中是这么说的:

1949年5月,困守在青岛的国民党第11绥靖区刘安祺部,为了阻止解放军解放青岛,在即墨与青岛之间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沿南泉、马山、即墨城、窝洛子、四舍山至东海岸;第二道防线从女姑口、城阳、流亭到白沙河;第三道防线由沧口到李村。在沧口到李村的这道防线上,烟墩山、楼山、牛毛山和老虎山是主要布防的山头,而老虎山又是重中之重。因此,除了在主峰上修筑了碉堡外,还在其东西两侧的山头上修建了碉堡。

老虎山主峰上的碉堡是指挥中心,从主峰到各碉堡之间有一条宽约一米的壕沟。主峰以东两个小山包上的碉堡与卧狼齿山脚下的碉堡遥相互应,控制着夏庄到李村的交通要道。主峰以西,文昌阁村北那个小山包上的碉堡与牛毛山东坡上的碉堡形成夹击之势,控制着文昌阁和石沟村西面的道路(今重庆中路)。由此可见,老虎山所处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1949年5月底 ,担任西路进攻的解放军第32军95师沿胶济铁路线,从宋哥庄、楼山后向市区推进,6月2日凌晨受到老虎山守敌的阻击。由于敌人的碉堡居高临下,火力又猛,一时之间难以攻克。这时,一名战士建议,老虎山的北坡有一条深长的沟壑,而且树木茂密,野草丛生,很容易隐蔽,从这里可以迂回上山。就这样,解放军组成突击队从这条山沟摸上山顶,首先炸毁位于主峰上的碉堡,使敌人的指挥中心失灵。然后分别向东西两侧的几个碉堡俯冲过去,与山下进攻的部队上下夹击,迅速攻克敌老虎山防御阵地。解放军乘胜前进、一鼓作气攻占水清沟南山、占领大港,直插团岛,中午12时,迎来了青岛的解放。

如今,老虎山主峰东西两侧的三个碉堡仍然完好,而主峰上的两个碉堡虽被炸毁,但遗址尚存。那些纵横交错的壕沟,经50多年风沙的掩埋,仍依稀可辨。这一切都见证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牛毛山是老虎山的余脉

老虎山属崂山山系石门山支脉,它也有个余脉,这就是海拔仅为65米的牛毛山。

关于牛毛山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

据1995年8月编篡的《沧口区志·地理篇》记载,晓翁村北面有一座不高的山,三个小山头紧密相连。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叫刘忙的男子自云南大槐树迁徙过来,见到这座无名小山,就在南山的向阳坡上开荒种地,落户于此,大家就称这山为“刘忙山”、“刘家山”。几百年下来,刘家的后人都搬到晓翁村居住,而“刘忙山”由于谐音以讹传讹,叫成了“牛毛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山上树木很少,山坡上长满一种很矮、很细的浅红色小草,状似牛毛,故名“牛毛山”。当红日西沉胶州湾的时候,这些细如牛毛的小草在夕照中毛茸茸的,别有一番景致。上世纪30年代,“牛毛夕照”为“沧口八景”之一。

1952年,沧口飞机场准备引进苏联喷气式飞机,老旧的跑道和设施要维修扩建,急需大量土建用的碎石子儿。飞机场为运输方便,确定在离机场不远的牛毛山上采石加工。原本沉寂的牛毛山一下子热闹起来,漫山遍野是叮叮咚咚敲击石头的声音。牛毛山为飞机场供应石子整整三年,期间形成了一个10户人家的自然村。

2002年,李沧区政府对牛毛山进行改造,建成占地136.5亩的牛毛山公园。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