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7 01/19 09:02
· 来源 ·
城市信报
· 作者 ·
田野
· 责编 ·
夜楼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闻一多因驴叫闻名清华 在青岛时以“二家”为傲

闻一多留美学的是美术他因一声驴叫而闻名清华

从照片上看,闻一多是个刚毅的人。他戴着眼镜,围着围巾,头发背梳 ,鼻梁挺拔,坚定的眼神中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8月15日(一说8月10日),那一天 ,获悉抗战胜利,蓄须明志的闻一多剃掉留了8年的胡子。

和照片中所展现的形象一样,闻一多的性格也是倔强的。他不但蓄须明志,最终还舍弃性命,跟国民党特务斗争到底——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回家路上被暗杀……

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闻一多。

早年:在清华求学十年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闻一多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除了是著名学者、诗人,还是个民主斗士。

说起来,闻一多和他先人的性格有些相似,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南宋丞相、抗元名将文天祥。据清乾隆年间修的《闻氏族谱》记载,浠水闻氏原籍江西吉安,一世祖是文良辅,是文天祥家族的旁系成员,宋景炎二年(1277年),宋军战败时与文天祥同被元军俘获,解押途中潜逃至湖北浠水,并改姓氏为“闻”。延续到闻一多已是第20代后人。闻一多少年时在读书札记《二月庐漫记》中就写到了这个传说,他也曾作过《闻氏先德考》,只因年代久远,难以考证。

因为家学渊源,闻一多幼年时酷爱读书,13岁时就投考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初试与复试最后被录取。考试时作文题是《多闻阙疑》,正好应了闻一多名字的来历,他尝试用当时最时兴的梁启超的文风著文,深得主考官称赞。

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该校的学制是8年(中等科、高等科各4年),全部学完文化程度大体上相当大学二年级,毕业后以公费资送美国留学。不过,闻一多在清华读书,一读就读了十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闻一多之子闻立雕在《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一书中回忆说:“父亲入清华时距大考只剩下一个月,又加上英文基础差,跟不上,第二年被留级,编入了将于1921年毕业的辛酉级(1921年是辛酉年,故称辛酉级)。1921年辛酉级行将毕业时,父亲又因声援北京市各高校教师的索薪斗争参加了罢考,受到推迟一年毕业的处分。因此,清华的学制是8年,而父亲在清华的时间是10年。”

学业:闻名清华只因一声驴叫

清华10年,是闻一多一生中最重要的10年。这10年,他学习了大量的国学知识,在戏剧、绘画领域也显示出了不凡的才华。

闻一多喜欢国学 ,酷爱古诗文。课堂上讲得少,他就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自学。升入高等科后,尽管功课繁重,他仍制定了一个两年的读诗计划。1916年,闻一多开始在学校的《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在戏剧方面,他编写并参加演出了《革命军》、《蓬莱会》。在《蓬莱会》中,闻一多扮演长耳朵毛驴。毛驴一出场先就伸长了脖子“哦昂——哦昂——”地叫了起来,弄得全体观众哄堂大笑 。这出戏获得了1916年清华国庆晚会“最优奖”,得锦旗一面。闻一多也因屡次推出好戏,特别是这一声驴叫而闻名全校。

绘画,是闻一多的一个意外收获。闻一多喜爱绘画,原本只是业余爱好,没想到还画出了名堂。在清华,经过美籍美术教师的点化,他的炭画和水彩画都大有长进。1915年6月,清华“三育”(德、智、体)成绩评比,他的图画被评为本级第一。《清华年刊》和《清华周刊》都曾聘请他担任美术编辑。后来,闻一多赴美留学 ,绘画竟成了唯一的选项,以至留学美国学了三年美术!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诗歌以拟人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教学:把讲课变成充满诗意的过程

写完《七子之歌》之后两个月,闻一多就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启程回国。因为学术造诣深厚,闻一多回国后曾多处任教。上海、武汉、青岛都有他的足迹,但最终还是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闻一多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 、音韵学 、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民国文林在《细说民国大文人》中说,晚上7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 ,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 ;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地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婚姻:在包办婚姻中收获爱情

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个性情中人。他待人诚恳,对文艺痴迷,这样的人应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实际上,他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不过,他却在这段包办婚姻中收获了爱情。

闻一多和夫人高真本是亲戚,在他八九岁时两家便订下了娃娃亲。1922年,闻一多清华毕业出国前夕 ,接到了父亲要求他返乡完婚的信,他极其苦恼。经过一番挣扎,他答应了婚事,回信说“我之此次归娶,纯以恐为两大人增忧 。我自揣此举,诚为一大牺牲 ,然为我大人牺牲 ,是我应当并且心愿的”。把结婚看成“牺牲”,可见闻一多对这段感情是极不情愿的。

不过,闻一多后来的态度渐渐转变了 。不同于当时的传统父女,高真是大家闺秀,读书认字。据《细说民国大文人》记载 ,后来,高真来到北平和闻一多一起生活,家务之余和丈夫一起读读唐诗,逗逗女儿,生活自有一番乐趣。1926年7月,因时局变化,人事纠纷等关系,闻一多离开艺专,携家眷离开北平回到浠水。此后他在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和妻子时聚时分,一直到1932年8月回到清华,才过上了安定的日子。闻一多当时的薪水不菲,住房宽敞,环境幽美,他决心好好教书和研究学问。每周六晚上常带上全家去礼堂看电影,春秋假日全家去逛颐和园,或游北海、故宫和动物园,家庭中充满了幸福温馨的气氛。

闻一多和妻子的感情非常深厚,这从他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来。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高真回湖北老家探亲,闻一多留在北平。高真知道北平有变,不断打电报催闻一多带孩子回老家。闻一多在北平也焦急万分,接连给妻子写信,倾吐在危难时刻对妻子的思念和挚爱:“这时他们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屋里,静极了,我在想你,我亲爱的妻。我不晓得我是这样无用的人,你一去了 ,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我什么也不能做。这几天忧国忧家,然而心里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边。亲爱的,我不怕死,只要我俩死在一起。”

遇刺:民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暗杀

1946年,抗战已经胜利,为了镇压异见分子,国民党特务对民主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暗杀。其实在早年,闻一多是倾向支持国民党的,直到抗战期间,目睹国民党过度腐化、贪污无能,闻一多才渐渐转变了自己的观点。1944年夏,闻一多秘密加入民盟。1946年7月11日深夜,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突遭暗杀。闻一多得知消息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要去追悼友人,表达愤怒!

闻一多去悼念李公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据闻一多长女闻名回忆,那一段时间昆明的白色恐怖简直言语无法形容。有一个女特务,她直接来到闻家,威胁闻一多,她说你还不悔改,你的“多”字是两个“夕”字,你再不悔改你命在旦夕了。她还带来一封恐吓信,直接闯到闻一多的窗前,在那儿大叫大骂。

四天后的7月15日,李公朴殉难经过报告会上,闻一多本来不准备发言。但看到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混进场内的特务趁机起哄怪叫,闻一多再也忍不住了,他上前扶李夫人坐下,怒目注视着起哄的特务,说道:“特务们,站出来!你们还有几天了 !我们不怕!我们不怕牺牲 !”随后,闻一多发表演讲。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话音未落,就在当天下午,闻一多竟也遇刺身亡。闻一多头部中了三枪,胸部、左腕也被击中。闻一多倒下的时候,年仅47岁……

时人记录闻一多的那次演讲文稿,即为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特约撰稿 田野

[来源:城市信报 编辑:夜楼]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