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9月1日中午12时开海 青岛老渔民的“第一网鲜”只待东风

原标题:与时间抢“鲜”!第38次出海冲刺

今天中午12时正式开海 老渔民杨吉刚的“第一网鲜”只待东风

8月29日清晨五点半,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的海风还带着夜的微凉,西杨家洼村码头边的空地上已经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55岁的杨吉刚蹲在地上,粗糙的手指捏着一根细铁丝,三两下就将渔网边缘松动的浮漂重新固定好。他黝黑的脸上渗着细密的汗珠,顺着眼角的皱纹往下淌,却连抬手擦一把的工夫都没有,因为9月1日12时黄渤海为期四个月的休渔期就将结束,他的鲁青新渔60337、60338号渔船要带着“第一网鲜”的期待驶向大海。随后,杨吉刚绕到渔网另一头,眯着眼打量起这三张今年新买的浮网。初升的阳光透过网眼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他年轻时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时,海面上跳动的波光。

18岁首次出海终成“老把式”

“我18岁那年第一次出海,晕船晕得站都站不稳,吐得胆汁都快出来了。”杨吉刚站在自家院门口的棚荫下,话匣子一打开,就回到了1988年的夏天。那时候,西杨家洼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靠海吃海,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跟着父辈出海打鱼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爹是老渔民,一辈子跟大海打交道。”杨吉刚记得,第一次出海时,父亲没给他安排重活,只让他在甲板上帮忙整理渔网。后来许多年里,杨吉刚跟着父亲在海上摸爬滚打,从整理渔网、辨认鱼汛,到掌舵、下网、收网,一点点把“看家本领”学到了手。

后来,凭借踏实肯干、敢打敢拼的性格,杨吉刚逐渐成为了出海打鱼的“好手”,并成为了村里年轻的“新船长”,带着几名船员驾着木壳渔船出海捕捞,最远能开到韩国附近的海域。“那时候木船抗风浪能力差,遇到大风就得赶紧往回赶。”他说,出海这些年,自己见惯了大风大浪,好在每一次都有惊无险地过来了。每当看着满舱的鲜鱼,他的心里很是满足。

2023年,杨吉刚卖掉了跟随自己多年的28米木壳渔船,咬牙凑钱买了两艘30米长的铁壳渔船。“铁壳船结实,抗风浪能力强,不仅能装更多设备,捕捞效率也会提升很多。”如今,杨吉刚在西杨家洼村的渔民里算是“老把式”,谁家的渔船出了故障、渔网怎么下才能多捕鱼,都愿意来问问他。可他总说:“大海变化快,我也得跟着学。”今年休渔期,他还专门去镇上参加了渔业技术培训,学了新的海上通信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知识。

“开海就像打一场仗”

“开海就像打一场仗,前期准备必须周全。”杨吉刚说,休渔期不是“休息期”,而是渔民们最忙碌的“备战期”。早在8月初,他就把两艘渔船开到了日照的船厂进行坞修。“除锈补漆、更换螺旋桨、保养发动机,每一个零件都得检查到位。”他记得,去年有艘渔船因为没及时更换老化的油管,出海时漏了油,不仅耽误了捕捞,还差点出了安全事故。

8月中旬,修好了的渔船回到西杨家洼码头,杨吉刚和船员们的“攻坚战”才算真正开始。每天清晨五点多,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扛着渔网、浮漂、铁链等来到码头边的空地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配浮漂、绑铁链是个细活,急不得。”杨吉刚和船员们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将浮漂一个个绑在渔网的边缘。浮漂要均匀分布,间距不能差半分,否则渔网在海里就立不起来;铁链的重量也要刚好,太重了渔网会沉到海底,太轻了又浮在水面上,捕不到中层的鱼。这些细节都是杨吉刚几十年出海经验攒下来的“门道”。

正午的太阳最毒,地面被晒得发烫,空气里弥漫着海水和渔网的腥气。记者站在日光下,没几分钟就汗流浃背。杨吉刚的家离码头只有几百米,他特意在院门口搭了个棚子,让大家能在阴凉处干活。棚子底下,几张渔网平铺在地上,像两条巨大的银蛇。“这三张新网,每一张周长都有150多米,配完浮漂和铁链,得花三个多小时。”杨吉刚表示,从8月20日开始,他们每天都要干到晚上七点多,有时候忙起来,连吃饭都得轮换着来。

除了整理渔网,检查船上的设备也是重中之重。“通信设备、消防设备、救生衣,一样都不能少。”杨吉刚带着记者登上鲁青新渔60337号渔船,逐一检查起来。驾驶舱里,卫星导航屏幕上显示着清晰的海域图。在船舱底部,救生衣、救生圈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每一件都标注着编号和使用日期。“渔政部门前两天刚来检查过,说我们的设备都合格了,才能出海。”杨吉刚说。今年,他还在渔政部门的要求下,给两艘渔船都安装了甚高频无线电设备。“这个好,能和海上的商船通话,遇到危险或者需要避让的时候,就能及时联系上。”他拿起对讲机试了试,清晰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开海前十天睡在渔船上

“9月1日中午12点一到,码头就热闹了!”杨吉刚告诉记者,开海当天,青岛的数千艘渔船会一起驶离码头,那场面,真是“千帆竞发”,特别壮观。而他的两艘渔船,会采取双船拖网的模式,一起驶向灵山岛以南的海域,去捕开海后的“第一网鱼”。

“开海前十天,我们都是‘连轴转’。”杨吉刚介绍,开海当天中午出海,在海上捕捞一整夜,第二天清晨五六点返回渔港卸货,短暂休整后,下午再出海,第三天清晨再返航。“那时候的鱼最鲜,水产商贩都在码头等着抢,根本不愁卖。”他说,去年开海第一天,他们捕的刀鱼和鲅鱼,刚靠岸就被商贩们一抢而空,价格还比平时高了不少。

为了“抢鲜”,杨吉刚和船员们在开海前十天几乎都睡在渔船上。“码头离家里近,但来回跑太耽误时间。”他坦言累点没什么,最让人期待的,就是开海后第一网拉上来的场景。“渔网刚出水的时候,全是活蹦乱跳的鱼,刀鱼银光闪闪,鲅鱼蹦得老高,那股子鲜味儿,别提多香了。每次看到满舱的鱼,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杨吉刚表示。

等到开海十多天后,近海海域的鱼被捕得差不多了,杨吉刚就会带着船员们驶向更远的海域。“往东南方向100到200海里的地方,鱼更多,也更大。”他说,那时候出海的时间会延长到两三天,甚至更久,他们会带上足够的淡水和粮食,在海上住上几天。“虽然辛苦,但能捕到更多的鱼,心里就高兴。”

展望

大海越来越好

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这几年,大海是越来越好了。”杨吉刚感慨地说。他记得,前些年因为过度捕捞,海里的鱼越来越少,有时候出海一整天,也捕不到多少鱼。“那时候心里急啊,怕以后没鱼可捕了。”

好在,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不仅延长了休渔期,还实施了禁渔区、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休渔期延长到四个月,让鱼有足够的时间繁殖生长,海里的鱼自然就多了。”杨吉刚表示。

8月31日,杨吉刚和船员们给两艘渔船加满了燃油和冰块,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杨吉刚站在船头,望着波光粼粼的大海,坚定地对船员们说,“明天中午,我们就出海!”

9月1日12时,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西杨家洼村码头的数百艘渔船将一同驶离码头,朝着大海深处驶去。杨吉刚将站在鲁青新渔60337号渔船的驾驶舱里,手握方向舵,目光注视着前方。海风拂过他黝黑的脸庞,带着大海的气息,也带着丰收的希望。

本版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念礼 实习生 万雨欣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01 09:56
· 来源 ·
青岛早报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