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开海啦!青岛3300余艘渔船出发
9月1日中午12时,随着伏季休渔期结束,黄渤海迎来秋季开海,我市3300多艘渔船鸣笛起航,驶向黄海海域,开启新一轮捕捞作业。为确保安全生产,青岛市开展四级联合巡航护渔行动,17艘执法船艇布控重点海域为渔船护航。岸上,智慧渔港系统依托北斗、AI识别和大数据,对2000余艘渔船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测,推动传统渔业向“智慧海洋”时代迈进。
开海
3300多艘渔船出发
9月1日上午,西海岸新区鲁海丰码头几十艘铁皮渔船整装待发。一筐筐白菜、土豆、大葱和一提提矿泉水已经备好,船老大说:“安全设备已经检查好,冰块已经上船,就等开海啦!”
12时,西海岸新区千艘渔船鸣笛出港,驶向大海。每位船老大心里都有一张渔获地图,争抢着出港,为的是率先到达“老地方”,占好位置下网。现在多数渔船上都安装了探鱼器,但鱼是顺着洋流游动,船老大要会看探鱼器,要知道“流”在哪里,才能捕到鱼。
据了解,鲁海丰码头的渔船多数为双拖网船,即两条船拖一张网在海中作业。这要求船只马力大,跑得快,能撵上鱼群。每条船上有约10名工人,一网多的时候能捕捞上万斤渔获。他们当中有的一次出海要在海上连续作业10天左右才能返程,期间捕捞上来的渔获,由专门的运鱼船接驳上岸,他们的补给也由运鱼船提供。
岛城企业也参与到开海的热闹中,将在地文化与产品、服务相结合。位于崂山前海一线的海信安纳服务团队,早早等候在码头,为业主收购青岛开海的“头茬”海鲜。刚下船的海味,让企业与业主之间,充满了人情味儿。“我们在崂山前海做社区十多年了,业主们特别喜欢到南姜或者沙子口码头买海鲜,今年开海,我们直接来收新鲜下船的鱼鲜,给业主们送过去。”海信安纳服务团队的工作人员说。
记者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获悉,9月1日12时起,我市3300余艘渔船陆续从各个渔港码头起航,开启新的渔季。
护渔
联合巡航保障安全生产
根据山东省2025年秋季“护渔·护航”专项行动部署要求,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多部门组成国家、省、市、区(市)四级执法力量,共计17艘执法船艇,组成4个巡航编队,分别布控在青岛胶州湾至前海主航道海域、灵山湾至董家口海域、崂山湾至横门湾等商渔船密集通航区,开展开护渔联合执法巡航行动,全力以赴保障辖区开渔生产安全。
开渔前,我市利用休渔期举办了5期渔业安全分众培训,覆盖渔船船员、渔企员工、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等2万余人次,针对不同岗位开展精准化教育,筑牢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对渔船、渔港、船员、渔企和海洋牧场开展全覆盖检查,确保“不安全不出海、不安全不生产”。开渔后,相关部门将持续强化海上生产秩序监管,全力维护渔业生产秩序。
创新
智慧渔港系统动态监测
记者从青岛励图高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智慧渔港系统通过构建“空、天、地、海”立体化监测网络,利用北斗卫星定位、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雷达探测以及高清视频监控等技术,实时采集渔船位置、航速、载员等数据。其搭载的“海纳千帆”渔港大模型颇具特色,能在夜间或大雾等复杂环境下实现95%以上的船牌识别率,并对渔船越界、潜在碰撞等风险进行精准识别和预警,有效改变传统依赖人工巡查的模式。
2024年,智慧渔港系统在西海岸新区投入使用。61路高点监控全部覆盖300公里海岸线,实现了对辖区内2000多艘渔船的100%动态监测。基于重点港口智能监控设备的精细化布设,大幅提升港口人、车、船进出管控效率。同时,智慧渔港系统搭建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渔民通过手机APP渔船转港、船检过户等业务办理时间缩短70%。智慧渔港系统整合气象数据、海洋环境信息与渔船状态,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提前预测大风浪、赤潮等灾害,并通过短信、APP推送等多渠道向渔民和监管部门发布预警,实现了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阻断”的转变。智慧渔港系统整合了海鲜交易门户与溯源系统。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渔获的捕捞时间、运输路径等信息,实现了“从海洋到餐桌”的全透明追溯,推动传统渔业向“智慧海洋”时代迈进。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陈小川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