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海上新山东 | 从千帆向海争“鲜”谈起

原标题:海上新山东 | 从千帆向海争“鲜”谈起

每年9月开渔,都是青岛沿海渔港与渔村最热闹的时节。码头边,渔民收拾渔网的簌簌声、渔船发动机预热的隆隆声交织耳畔,孩童踮着脚尖望向大海的雀跃模样映入眼帘……炮仗一响,渔船启航,海风里裹挟着鲜活的腥咸味——那是大海“苏醒”的信号,熟悉的喧嚣唤醒了沉寂4个月的海港,在这一天,属于青岛的海洋盛宴正式拉开盛大开篇。

9月1日,开海前的积米崖渔港。

什么是“开海”?古人早有“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生态智慧,这份智慧也延续到了现代——自1995年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以来,经过多年发展完善,休渔时间不断优化调整,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繁殖与生长周期。休渔期结束,便迎来了“开海”的时刻。

开海当日,渔港出口处的渔船同时拉响汽笛,一艘艘船只鱼贯而出,在碧蓝的海面上划出一道道箭形航迹,朝着深海渔场破浪前行。这不仅是渔港热闹的起点,更标志着青岛渔业丰收季的到来。

对青岛人而言,秋天的序幕,也是从一尾刚上岸的鲅鱼拉开的。开海后的渔港,每逢渔船归航的清晨,就成了整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塑料筐里的螃蟹还在张着螯钳“耀武扬威”,堆积成山的鲅鱼在阳光下闪着细碎银光,小贩们带着胶东口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像一首轻快的民谣,将渔港的热闹拉得绵长。

从满载而归的渔船,到市民手中沉甸甸的购物袋,再到餐桌上占据“C位”的鲜美海味,开海的喜悦顺着码头的水泥路,悄悄溜进了青岛的大街小巷。

大海从不会辜负等待,正如青岛人从未放弃与海洋的相守。站在崂山头半岛远眺,越过鳞次栉比的红瓦石墙与交相掩映的树木,更远的海边还遗留着石屋、石巷与石码头——自明清时期起,青山渔村的人们便以海为家,造石屋、补渔网、晒海货,一代代人与海风相伴、靠海谋生。这样淳朴富饶、动辄有百年历史的渔村,在青岛沿海的坳谷与海湾间,俯拾皆是。

在漫长的岁月里,青岛人与大海紧密相依,孕育出了独特的渔家民俗文化,祭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从即墨田横岛的祭海广场,到崂山王哥庄的港东码头,再到西海岸新区琅琊镇琅琊台下的海边,从古至今,每逢渔汛来临,沿海渔民都会摆上供品、点燃鞭炮、恭请“龙王”,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大海无私馈赠海鲜的感恩,以及对平安归航、鱼获满仓的期盼。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是古人对海洋依赖的生动写照;而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耕海”一词除了是对传统渔业的诗意概括,还有了更先进,更现代的含义。如今,在青岛长大、求学或工作的“新渔民”们,目光不再只聚焦于古老的船帆与渔网,而是转向海平面之下——在深海中开垦“良田”、种下“森林”,探索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回顾我国海水养殖史,青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提出海洋牧场理念的城市,也向来是海水养殖领域的“领头雁”。青岛曾引领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同样兴起于此。从2020年获批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到2022年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投用,青岛一步步将辽阔海洋变成了真正的“蓝色粮仓”。

从古至今,人们探索海洋、眷恋海洋、拥抱海洋,一年又一年的开海季,见证了一次又一次“年年有鱼、岁岁丰收”的喜悦。而今,这片温柔环绕着青岛的大海,又在一代代“海洋农人”的努力下,铺展开耕海牧渔的新画卷,继续描绘着属于它的温柔与壮阔。(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高一铭)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01 13:30
· 来源 ·
观海新闻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