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查看手机版

2021年,关于新冠疫情、疫苗的接种谣言一刻未停,或危言耸听,或夸大其词,或无中生有,成了抗疫路上的绊脚石。此外,你的朋友圈里一定还少不了那些言之凿凿的“新闻”,当然最终都被证实为谣言。岁末年终,青岛网上辟谣平台总结了2021年度青岛流传的典型谣言,有你刷到过的吗?

后疫情时代 别再落入“谣言陷阱”
搬开“疫苗有害论”谣言路障
  • 接种疫苗易致病毒变异?又一波新冠疫苗谣言来了!

    接种新冠疫苗将导致病毒“免疫逃逸”、打了新冠疫苗就不用做核酸检测了、得过新冠肺炎的人不用接种疫苗、首剂接种后必须在2到3周内接种第二剂否则前功尽弃……事实果真如此吗?真相究竟是什么?

  • 打疫苗后胳膊能吸附铁勺?网友:擦点爽身粉试试

    一些用户宣称,自己在打完辉瑞疫苗后,胳膊上注射处产生了磁性,甚至可以吸附铁勺。在他们发出的照片里,接种过疫苗的大臂上紧贴着一把金属勺,旁边没有任何支撑。为了证明疫苗真的能给人加磁,有人还做了左右胳膊对比,没打过疫苗的胳膊对勺子毫无反应。于是,“疫苗有磁性”“血液里本身有铁,疫苗加强了磁力”等等说法流传开来。

  • 打了疫苗后去看牙,打麻药后立刻死人?谣言危言耸听

    各类新冠疫苗的说明书上,未就接种疫苗后多久才能接受手术麻醉进行明确说明。因此,麻醉手术是否影响新冠疫苗接种后的效果,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是否需要立即打麻药,取决于病人的病情、手术紧急程度,而与是否接种新冠疫苗没有直接关系。

  • 新冠疫苗注射后真会影响性功能?尚无类似相关报道

    从目前安全性数据来看,并没有类似相关报道。不过,如果发现接种后出现类似问题,首先应该去专科检查,如确实有问题又不能排除与疫苗接种相关性的,可至原接种点报告不良事件。需要注意的是,不良事件并不是不良反应。

  • 不管几月“新冠疫苗收费”都是谣言 个人不承担费用

    此外,“新冠病毒疫苗收费”、“第二针晚打就前功尽弃”、“接种疫苗后要喝2000ml的水”、“打完疫苗一周内不能喝咖啡”等谣言也陆续再全国多地出现,请大家勿信勿传,有关新冠疫苗接种的信息请从官方权威渠道获取。

  • 女子因接种新冠疫苗死亡?官方通报事件详情:无关联

    经查,蒋某秋分别于5月30日接种第一剂、6月21日接种第二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均未出现异常反应。经市、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综合分析研判,该事件与疫苗接种无关。请广大网友不信谣、不传谣。

权威声明实时在线 即刻阻击谣言误读
  • 网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缩短学制”等说法不实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在山东省诸城市等12个省市区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通知发布后,多个自媒体发布“实验区将探索缩短学制、高中前完成基础教育等举措”的内容。各实验区就此纷纷辟谣,提醒网友不要轻易采信非官方渠道的信息。

  • 人民日报辟谣:网传帖文和截图系断章取义、恶意拼凑

    有用户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转发题为《人民日报感悟——仅此献给所有的企业人》的帖文和截图。经核查,此类帖文和截图系断章取义、恶意拼凑,并通过“按语”散布谣言,性质极其恶劣。

  • 针对鼓励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 不必过度解读

    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这份《通知》中的一句话很受公众关注:“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有部分网友和自媒体围绕“突发情况”进行解读,认为这份《通知》不同寻常。

  • 教育部:没有认定任何机构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

    所谓“美育研学管理技术中心”冒用教育部名义,搭建“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服务平台”,曲解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在部分省市开展所谓“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服务”等相关活动。

  • 别被非法社会组织名称迷惑 这些“国家队”都是假的

    如果在招工信息、产品广告中看到“国家队”或“央字号”,是不是觉得有国企或央企的背书?还有各种冠以“中国”“中华”等字眼的“协会”“学会”,如果它们发布培训信息、科普信息,是不是可信度更高?

  • 碳达峰、碳中和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件大事误解真不少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政府不久前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自此,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网络上的高频热词,这件将历时40年完成的大事,引发全民关注和热议。

慧眼识“真” 撕碎旧谣的“新马甲”
  • 改头换面的“发表情包要收费”谣言 再次骗住群里长辈

    其实,在聊天软件里发送表情包基本不会“中毒”。在图片和视频里嵌入钓鱼程序,在技术上并不容易实现。我们平时发送的表情、图片和视频的后缀名大多为“.gif”“.jpg”“.avi”等,分别对应动图、单图、视频文件。如果文件非上述后缀,那么微信则有可能以文件传送的形式或者“浮层”来提醒用户。

  • 换地名的地震谣言,又双叒叕来了

    凡传说地震震级很大或震级很准确,发震时间、地点都很准确者基本都可判定为虚假消息。地震预测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总的来说,我国的短期、临震期地震预测水平仍然很低,能作出准确预测的地震还只占极少数。

  • “抢小孩”的老谣又来作妖了 已经换着花样传了多年

    经搜索发现,这个“100多个外地人偷或抢小孩”的谣言已经在多个地方,换着花样传了多年。有说这“100多个外地人”来自三亚,也有说来自呼和浩特,还有说来自新疆等。而被传抢孩子的地方就更多了,有云南西双版纳、楚雄、浙江龙游、广东珠海、惠州、湖北鄂州、四川雅安、甘肃天水、山西忻州、山东菏泽等10多个地方。

  • “吃水果会感染病毒”谣言重出江湖 已进化到了10.0版

    自2016年以来,每当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这些老谣言就会在网上传播起来。要甄别这类谣言并不难,只需记住这个格式:“ XXX医院:昨天(未标明具体日期)凌晨X点XX分,XX名男/女生感染XXX病毒死亡,最大的X岁,最小的X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X台电视新闻已播岀,暂时别吃XX,目前有XXXX个已感染……”

  • 一闻就倒类谣言花式改头换面 公众更应警觉口服型迷药

    此类谣言多以“迷药”作噱头,编造出入室盗窃、偷抢小孩、偷挖器官等耸人听闻的情节,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开来,从而赚取流量来谋利。近年来,此类谣言甚至还结合新冠疫情、人口普查等热点改头换面,又让不少不明真相的网民上当受骗。

  • 谣言伴随小龙虾同步上市 网传贴文将历年旧谣汇集

    读罢此贴,一股浓浓的阴谋论味道扑面而来,但贴文中很多内容却经不起推敲。

养生不能乱信 健康禁不起盲目试错
造假、营销升级进化 何时能给拙劣的表演画上句号
盘点典型案例 依法严惩造谣传谣犯罪
  • “真阴变假阳”?这些疫情防控“禁区”千万别闯

    修改核酸检测结果发到聊天群,来个哗众取宠?去过中高风险地区隐瞒不报,幻想“神不知鬼不觉”?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紧张进行,记者结合多地违反疫情管理规定的案例,梳理出几类常见“禁区”,提醒大家务必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秩序,不要因为任性给自己留下悔恨。

  • 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宣判:两人获刑1年、缓刑2年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出于寻求刺激、博取关注等目的,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造成该信息被大量阅读、转发,严重侵害了被害人谷某某的人格权,影响其正常工作生活,使其遭受一定经济损失,社会评价也受到一定贬损,属于捏造事实通过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二被告人的行为均已构成诽谤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罪名成立。

  • 祖孙照成老夫少妻照造谣者被刑拘 遭遇网络诽谤如何维权

    多名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诽谤类网络谣言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即可入刑,最高可判三年。

  • 多人网络上公然侮辱攻击功勋英雄 公安机关依法亮剑

    除了“画家蒋林音”,多人在网络上公然侮辱袁老和其他院士,引起公愤,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查处,涉事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网传倾城之恋2021一文为不实信息 男子因造谣被行拘

    6月7日,网络平台流转《倾城之恋2021》一文,称广州南沙一男子与一女子约会就餐被感染,该女子来深导致深圳多区开展大排查,该文迅速引起公众关注。

  • 朱婷提起刑事自诉状告5人网络诽谤 法院依法立案

    按照刑法规定,诽谤罪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外,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如果没有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能对实施诽谤的行为人处以刑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案件,应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