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网友发布了一则“猕猴现身青岛奥帆基地”的视频引众多市民关注。据信网报道,同一时间,平度市一村庄内也出现一只猕猴,这只猕猴已经在村周围闲逛了十几天,并受到人们的投喂。今年5月份,青岛市南区、崂山区都曾出现过猕猴的身影,且不止一只。国家保护动物走进城市,如何与其和谐共处成为一道值得关注的考题。
野生动物到访城市,一般由非法饲养、随意放生引起,值得警惕。据媒体5月份报道,市区出现的猴子从崂山种群下来的可能性较小,或为人为放生。猕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驯养繁殖都需要取得国家的许可证,私自饲养属于违法行为。近日出现的猕猴是否为人工饲养放生,官方并未给出判断,但拍摄视频的市民表示,平度市出现的猕猴体毛油亮,也不怕人,很像是有人饲养后放生或逃跑的。
近年来宠物市场火热,养宠自由必须以合法合规为准则。异宠风潮兴起产生的不少乱象,会给城市带来潜在风险。10月份,市民在西海岸新区窝洛子河畔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暹罗鳄,9月份市民在崂山水库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均判断是人为放生。饲养异宠确实新奇,出于猎奇心理跟风入手,往往会因为不了解动物习性放弃饲养。猴子鳄鱼等动物,不仅具有极强攻击性,还可能携带病毒或寄生虫,非法饲养和随意放生,于法于理都是错误行为。
人们对动物的向往,在常识与科学面前也不妨克制一下。猕猴作为野生动物很难独自生存,主要靠人工饲养,有市民见猴子稀罕,积极投喂食物,实际上它们可能携带细菌,脾气比较暴躁,有人走近时会发出警告的声音。靠近、挑逗猕猴都是不提倡的行为,野生动物不是家养宠物,看似无害的外表下实则隐藏风险。面对这两只并不常见的猕猴,青岛市民们需要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主动接纳野生动物是一件好事,但也应该平衡好爱心与科学,不过分惊扰,尊重其自然习性,保持适当观赏距离,文明拍摄,避免直接接触,才是保护野生动物最好的方式。
如何应对进城的野生动物,已逐渐成为城市管理的必答题。城市快速发展扩张,使得一些动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2021年,云南15头北迁野象临近昆明,云南林草局派出工作组对象群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最终野象全部安全南返;貉是上海原住民,更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普查发现,上海300余个小区有貉出没,人们通过科学修补住宅沉降缝,降低貉在小区内安家的可能;每年11月份海鸥飞回青岛,成为冬季海边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起青岛启动“挽留海鸥行动”,目前来青越冬的海鸥已从最初的2000只增长到10多万只,种类也持续增加。
保护野生动物或许没有最优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中,学会与野生动物为邻是一道亟待长久学习的课题。猕猴到访青岛,既带来惊喜,也带来隐忧。相关部门可以用更加智慧的手段对猕猴进行引导追踪,有针对性地制定生存方案,为野生动物留出空间,尽量避免刻意干扰。让青岛多一份“野性”,市民不仅能与动物和谐共处,还能收获更多安全感。
信网评论员 王熠冉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