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04-15 08:01:09
来源:青岛日报
责任编辑:亚麦

目录

第一篇 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方向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奋斗目标

第二篇 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章 构筑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第一节 打造青岛蓝谷

第二节 突破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

第三节 建设财富管理特色的金融改革发展示范区

第四章 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第一节 推进创新引领工程

第二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第三节 强化创业创客支撑

第四节 实施百万人才工程

第五章 培育迈向高端的产业体系

第一节 建设智能制造基地

第二节 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

第三节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第四节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第六章 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

第一节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第二节 推进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

第三节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第三篇 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七章 建设全域统筹的海湾型都市区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节 建设功能强大的环湾中心城区

第三节 做强都市区紧密层组团

第四节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节点

第五节 培育发展特色城镇

第六节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八章 完善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实现铁路高速公路“两网两通”

第二节 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

第三节 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节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

第九章 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口格局

第一节 保持人口适度增长

第二节 完善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第三节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

第十章 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

第一节 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第二节 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节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

第十一章 建设魅力彰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第一节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第二节 发展共享文化事业

第三节 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第四节 扩大海洋文化影响力

第五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篇 绿色发展的新家园

第十二章 营造天蓝水清的人居环境

第一节 净化大气

第二节 净化水体

第三节 净化土壤

第四节 推行垃圾分类处理

第十三章 筑牢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第一节 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第二节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第三节 加强生态红线管理

第十四章 推行生产生活绿色化

第一节 推进低碳发展

第二节 推进资源高效节约和循环利用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第十五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 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节 完善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

第三节 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篇 开放发展的新优势

第十六章 强化“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功能

第一节 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第二节 提升面向日韩的空中门户功能

第三节 建设欧亚大通道多式联运中心

第四节 创新自由贸易体制机制

第五节 推进中德生态园建设

第十七章 打造中日韩深度合作核心城市

第一节 深化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

第二节 拓展中韩贸易快速通道

第十八章 培育国际经贸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创新外贸发展模式

第二节 推动利用外资内涵式发展

第三节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十九章 推进多层次区域交流合作

第一节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第二节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第六篇 共享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十章 创造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第二节 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第三节 实现城乡居民住有宜居

第四节 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

第五节 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第六节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第七节 推进全民健身行动

第八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十一章 营造便捷舒适安全的城市环境

第一节 实现路畅其行

第二节 打造洁净市容

第三节 净化消费市场

第四节 建设食安青岛

第五节 加强物业管理

第六节 保障城市安全

第七篇 市场化法治化的新体制

第二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第二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三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四节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六节 创新社会治理

第二十三章 全面依法治市

第一节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第二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保障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是青岛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开启未来新征程,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青岛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战略部署,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开创了青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城市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取得重大成就。

城乡统筹确立新格局。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战略,新一轮行政区划和镇街区划完成调整,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区建设格局全面拉开,提升青岛枢纽地位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海底隧道、跨海大桥、青岛北站等战略性工程建成使用,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城市地铁等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小城市培育试点成效明显,重点经济功能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加快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实现四个“千亿元”跨越,总量达到9300亿元,人均超过1.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蓝高新产业加快发展,转调创取得明显成效,老城区企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董家口港区、邮轮母港、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灵山湾影视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十大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发展和十个服务业千万平米工程、十大现代农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现,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服务业比重达到52.8%。“一谷两区”加快崛起,海洋经济比重超过20%。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用,国家深海基地和一批大院大所落户青岛,高速列车、新型显示、智能家电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连续两年保持副省级城市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0万人,成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双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融入国家战略实现重大突破,青岛西海岸新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蓝色硅谷进入国家战略,青岛被定位为“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落户,保税港区获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中德生态园成为中德经济生态合作重要平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完成市、区(市)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精简规范了55%的行政权力事项,商事制度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市场主体达到95.3万户。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对外贸易转型优化,利用外资规模稳居同类城市前列,累计入驻跨国公司119家,入境旅游人数突破130万人。

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胶州湾水域面积实现历史性扩大,岸线和整体水质明显改善,大沽河建成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走廊,省控重点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改善标准。节能减排目标提前完成,市区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天数稳居全省前列,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文化强市实现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部区市进入省级文明县(市)行列。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建成110万平方米。“微尘”“红飘带”等爱心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全面提升。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魅力城市,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社会民生得到新改善。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370元和1673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率先实现就业、养老、医疗保险城乡服务一体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和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7%和180%,六区、四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74%和91%,政府为全体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六区实现公交全覆盖,供水、供暖、供气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2%,市区管道燃气气化率达到85%。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为青岛站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产业、科技、资源、文化、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国内看,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需要调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从青岛看,过去五年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开启了全域统筹、创新驱动和国际城市发展的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建设国内海洋强市提供广阔空间。“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为青岛更高水平开放,建设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中日韩深度合作核心城市和财富管理特色的金融改革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提供重大机遇。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青岛深化全域统筹战略,集聚人力资源,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湾型大都市区提供强大动力。

同时,“十三五”时期制约青岛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较多。一是经济发展面临争先进位与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区域性竞争加剧,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侧改革力度尚需加强,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尚需提高,源头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要素集聚不足。二是体制机制束缚明显,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尚未理顺,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快,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三是资源生态约束加强,水资源缺乏,长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矛盾集中显现,城市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民生改善压力加大,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均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与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程度不高,群众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多元,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须加快推进。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强化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妥善应对问题挑战,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培育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率先实现发展转型,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第二章 发展方向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努力谱写中国梦青岛新篇章。

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不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率先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不动摇,持续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补齐短板上精准发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必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先行先试,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扩大开放。开放是青岛最大的优势。必须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城市战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市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节 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围绕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着力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青岛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区域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达到2万美元,消费对增长贡献稳步提高,投资效率显著提升,全球贸易重要节点功能明显增强,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互联网工业强市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建设深入推进,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打造青岛蓝谷。

——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全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环湾三城、重点组团、轴带城镇、特色乡村协同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基本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全域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军民深度融合共创共建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明显成效,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市定标准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提前完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稳步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养老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健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胶州湾水环境质量整体达到良好水平,全面完成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任务目标。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人居生态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重大进展。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城市国际品质和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建成。“法治青岛”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

表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编辑:亚麦]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